-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正因为如此,布莱尔身为首相所进行过的最为动人心魄的演讲以及他所取得过的最高支持率都是戴安娜与多迪在巴黎遭遇的车祸惨剧所导致的。当时布莱尔在特里姆登选区的自家住宅被电话叫醒,首先得知了事故的发生,随后又得知戴安娜已经遇难。极度震惊之余他开始顾虑自己在这一事件中最得体的角色究竟是什么。身着睡衣在寝室里转了半天并与坎贝尔进行了一场充满感叹助词的讨论之后,布莱尔与女王进行了通话,女王的意思是她本人以及任何一位老一辈皇室成员都不会就此问题发表任何意见。于是布莱尔决定自己必须说点什么。当天上午早些时候他在自家附近的当地教堂门前面向整个英国进行了发言,他深受打击的造型随着电视信号传遍了整个世界。“我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国家的所有其他人一样悲痛欲绝。我们的哀思与祈祷与戴安娜王妃的家人同在——尤其是她的两个孩子,两个男孩——我们的心和他们在一起。我们这个国家今天遭遇了沉重的打击……”随着发言的进行,他的双手握紧了,他的声音哽咽了,他显示了自己十分理解戴安娜如何取得了这样的特殊地位。“她的生活是不幸的,悲剧总是不离左右。但她依然以快乐和慰藉改变了英国以及世界上无数人的生活。我们应当与病弱者、濒死者、年幼者以及贫乏者们一起以多少种不同的方式多少次地缅怀她才恰如其分呢?她的一个眼神或手势就能胜过万语千言,她向我们揭示了她的博爱多么深邃。”
时隔多年以后回头看来,这番话看上去似乎根本就是在形容一位宗教界人士,一位即将被天主教廷封为圣徒的人物,一位可以通过眼神与触摸治愈病痛的神人。但是当时这段演讲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与欢迎。布莱尔继续说道,“世界各地的人民们,不止是英国人民,都相信戴安娜王妃。他们喜爱她,他们爱戴她,他们将她视为人民的一员。她是人民的王妃,她将以这一形象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中与回忆里。”这是一位富有天生魅力之人对另一位同类的感伤致敬。布莱尔自诩为人民的首相,领导者人民的政党,超越左右之分,超越派系与意识形态,一位政界的奇迹制造者,永远追随着人民的本能。在完成了这段即兴悼词之后,他的支持率令人震惊地突破了90%,在民主政体中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布莱尔与坎贝尔随后为君主制这一旧不列颠或者说保守派力量的最高代表做出了最为可观的服务。依旧对戴安娜的举止余怒未消的女王希望举行一场私人葬礼,避开伦敦悼念公众的视线。她留在巴莫拉尔宫照看自己伤心欲绝的两个孙子。作为孩子们的奶奶来说这样做无可厚非,可能对孩子们来说这也是最好的做法,但是这对于她的公共形象却是致命的。此时的国民情绪十分奇怪,人们的悲痛已经逼近了狂热的边缘,而布莱尔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一点。温莎家族公开悼念活动的缺乏,白金汉宫房顶上未曾下降一半的旗帜,任何关于不事声张进行葬礼的暗示,这一切似乎都证实了戴安娜生前对这个冷漠皇室的一切负面看法。在查尔斯王子的完全同意之下,布莱尔首先劝说白金汉宫方面接受了借助大型公开葬礼释放全国悲痛情绪的必要性,然后又说服女王返回伦敦。她的确回来了,刚好来得及平息公众对她的举止不断增长的怒火。
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个阶级问题,也是个代际问题。女王长大成人的时代讲究的是坚忍内敛,将悲伤藏在私处。现在她却统治着一个期待并几乎要求公开表达感情的国家。一泻千里成了感情真挚的表现。在过去几年里,类似儿童死亡或重大致死事故之类的悲剧发生后,事故现场往往会出现玻璃纸包裹的花束、卡片以及毛绒玩具。在戴安娜葬礼即将到来之前,伦敦中心部分地区似乎已经被公开悼念活动淹没了。花束堆成了小山,人们在露天宿营,高举标语牌在街头流泪,陌生人之间相互拥抱。如果说布莱尔之前在特里姆登的演讲暗示了戴安娜是一位在世圣徒,那眼前这股亚宗教式歇斯底里就是对他的回应。人们在圣詹姆斯宫门前排起了长龙。只为在悼念簿上签名,据说戴安娜的肖像神奇地在宫内一副油画背面浮现了出来。
葬礼规模可谓空前绝后。整个伦敦都陷入了静止当中。有幸进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吊唁者中既有身着虐恋皮装的男同性恋也有脚蹬马靴、马刺闪亮的皇家骑兵团成员。公益活动家与侯爵并坐,演艺界人士与资深政客同行,摇滚世界与贵族世界、慈善与政治在此刻不分彼此地混同在了一起。艾尔顿.约翰演唱了急匆匆改写的《风中之烛》,这首歌原本是为了悼念玛丽莲.梦露而创作的。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伯爵(17)在布道坛上对温莎家族对待自己姐姐的方式进行了一场愤怒而不算特别隐晦的攻击,讲话传到教堂外面引发了无数喝彩,最后就连教堂内部也响起了不忠的掌声。最终戴安娜的遗体前往了最终安息之所,一路上的人们都向灵柩抛洒着鲜花。
作为与梦露遥相呼应的另一点,戴安娜的死亡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她死于谋杀的谣言,杀人者的动机则五花八门,从她怀了多迪的孩子到她即将嫁给一位穆斯林。关于英国特情部门扮演幕后黑手的种种荒诞理论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在报纸上也是时常得见。几近十年之后,由一位前伦敦警察总局局长牵头的调查活动得出了最终结论:她的司机酒后驾驶并试图甩开尾随其后的狗仔队,阴谋论主义者们则将其视为统治阶级的官面文章。在为自己那位任性执拗的前儿媳进行了一场痛心的广播演讲之后,女王恢复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日后她将成为人们心目中几世纪以来最成功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一部关于这一事件的电影得到了广泛好评,也最终确保了女王的形象(18)。布莱尔在任期间再也没能像那年夏末那样彻底把握住全国的国民情绪。他在1997年向女王提供的帮助与建议对她而言确实十分重要,不过就一部分官员看来这也是极其无礼的行为。
这股戴安娜崇拜以及广义上的名人魅力文化令托尼.布莱尔学到了哪些经验教训呢?他刚刚上台时就表现出了对流行文化极端敏锐的本能理解。很快他就将出现在早间电视节目的演播室里,将自己的生平与兴趣爱好编成一个引人入胜而风趣幽默的故事与全国观众分享,其中不少情节在细节上都有些不甚准确。伴随着戴安娜之死而显现的新时代唯灵论及其所有配套的纪念壁龛、无穷魅力以及圆瞪双眼得到了例如卡萝尔.凯普林(19)等人——她成功打入了布莱尔的唐宁街圈子——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的应和。但是还不仅如此,其他政客还没能领悟而布莱尔已经领悟的是五光十色的名人世界所释放出来的乐观主义力量,以及人们愿意不止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原谅自己心爱名人的意愿。在名人之国,只要你富有魅力并且诚恳道歉,甚而将自己的灵魂袒露一小片,那几乎除了杀头大罪之外的所有过错都能得到原谅。这是个很有趣的想法。不过相比之下政治世界的实际情况要更为严苛一点点。
(1) http://www.hellomagazine.co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uardo_S%C3%A1nchez_Junco
(3) http://www.nytimes.com/2003/08/17/magazine/the-nutty-marquesa.html?pagewanted=all
(4) http://www.okmagazine.com/
(5)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73722/
(6)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7974/
(7) 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84621/
(8) http://www.itv.com/thismorning/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Madeley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dy_Finnigan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k_Bough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ina_Scott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V-am
(14) 外链出处
(15)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nathan_Dimbleby
(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di_Al-Fayed
(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Spencer,_9th_Earl_Spencer
(18)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66264/
(1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ole_Caplin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12)希望之日 4 万年看客 字4368 2012-01-16 01:52:03
🙂养肥了再看,佩服 一介书生 字0 2012-01-16 02:00:30
🙂(11)名人生与死 3 万年看客 字5170 2012-01-14 04:24:20
🙂名人生与死,续
🙂想起来上海大火之后,人们去悼念的场景… 国家重点型号 字0 2012-01-17 18:42:51
🙂(10)托尼的人马 3 万年看客 字4416 2012-01-12 05: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