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只怕猪一样的对手 -- 谢家堂前

共:💬44 🌺66 🌵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环球社评:政府公信力少,奇怪争论就多

这篇可以看成一个很好的分析样本。单单拿文中一句话出来似乎都是成立的,但看完全篇会有一种莫名的别扭。那么这种别扭来自于什么呢?文笔不好?恐怕不是!而是文中大量的偷换概念和逻辑混淆!首先是标题,“奇怪争论”?这个调子就算定下来了?作为公共媒体,使用强倾向性语言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灌输!根本无视事实如何,先定义一个靶子:这个争论是奇怪的。

围绕中国空气质量的争论在升级,舆论对北京市的测量数据持尖锐怀疑态度,美国驻华使馆测量PM2.5的方法和数据受到网络上不少人的追捧。北京市只测量PM10数值,被一些人认为是对大气污染的“故意隐瞒”。

  问题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以支撑其在这场争论中的态度。一些人对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怀疑根深蒂固,当争论出现时,先相信美国使馆,再相信中国民间的说法,最后再相信政府的数据,这个顺序成了他们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问题的核心在于什么呢?“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以支撑其在这场争论中的态度。”?恐怕不是!问题在于基本事实被华丽的忽视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公信力的问题!这种引导手法就是试图用逻辑缺失的手段来混淆,连诡辩都算不上。

然而舆论的焦点不像是要求空气质量立刻达到欧美标准,而是在质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数据的“欺骗”。北京市环保局的基本态度是,他们公布的数据都是真的,美国使馆在一个点的监测,与环保局监测网得来的数据,在科学性上毫无可比性。

  这是围绕北京空气质量的认真争论吗?显然不是。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这已是定论。空气污染的问题无法很快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个判断也是全社会普遍的。北京的汽车数量还在增加,城市建设仍在加速,正常人大概都知道,尽管不重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提法很诱人,但中国的现实条件没那么理想,一定的空气污染是他们不得不忍受的。

  这一次争论的其实就是“态度”。批评者认为,政府对污染的严重性强调不够,对城市形象的考虑一直没有离开政府公开的生态环境评估。对环保局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节奏,舆论拿外国使馆的数据来“压”他们,他们当然不会舒服。

  

这很像是当前中国社会特殊困境的一个缩影:很多世界标准随全球化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舆论总是倾向于挑选最理想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环境,而中国一下子做不到。但公众的要求不会因此而等待。

  让公众理性对待中国与世界先进标准的差距是困难的,当政府公信力不强时,这更无从谈起。

  提升政府公信力是解决当前各种奇怪争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中国不重样的和雷同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每一个PM10和PM2.5之间的差异都需要费这么多嘴皮,搞得这么“政治化”,中国就什么事也别做了。

  政府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不隐瞒或淡化坏消息。北京的空气污染严重应当是环保局喊的,而不应当是别的什么人。如果北京空气质量差能“吓跑”一些人,就让它发生好了。因为北京污染严重,人和车的增速过快是重要原因之一。

  客观而言,对坏消息“低调处理”是很多中国各级官员的习惯。这样做看上去是一种“负责任”,其实到头来,这都是在挖政府公信力的墙角。因为一次对坏消息的隐瞒和淡化,就可能使政府通过信息公开逐渐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前功尽弃。

  更有甚者,当政府处理不好民众的高期待时,“好消息”和“坏消息”之间就很难再有什么界限了,舆论中总是充斥骂声就更难避免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