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律师,人民日报,高跟鞋,超模 -- 淮夷

共:💬107 🌺1113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 俺从语言的角度来说两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常处于“鸡同鸭讲”的状态。且不说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更多的时候,即使同一语言下,不同专业的人之间也很难理解。

把全人类放在一起看,我们有一个共用的语言包,我管它叫“自然语言”。这里,语种的差异不是问题,比如中文说“红色”,英语red,法语rouge,都是一个意思,拿本字典就解决了。

但是,不同的人,根据各自的专业,职业和文化背景,有着各自的“子语言包”。子语言包里的内容不是为了炫耀产生的,而是有历史的,文化的,技术的原因。对特定的人群而言,子语言包是通用的。

于是,就产生了主贴里阐述的现象。普通民众看不懂《人民日报》,非数学专业的看不懂数学论文。还有,外国人看不懂《天龙八部》(即使翻译成外语)。

具有迷惑性的是,很多子语言还用的是“自然语言”里的字,但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比如日常对话里的“收敛”和微积分里的“收敛”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类似的,外交部发言人说“遗憾”,“强烈愤慨”等词汇和我们平时说的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子语言的使用可以起到“信号”的作用,告诉别人“咱们是一个圈子的”。就好象简历上写北大清华比较管用,因为名校确实是一个高效率的区分人群的标签。

事实上,专业词汇的合理运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的确可能帮助人们辨别同类。比如下面三句话:

A,正弦函数的拐点是布朗运动。

B,存在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的函数。

C,因为上帝是宇宙的单点紧化。 --- 格罗腾迪克。

A完全是胡说八道。B是数学专业的学生能理解的。C是数学家开的高级玩笑。

这种信号,可比律师穿名牌西服有效多了。

但信号的作用只是副产品而已。“子语言包的产生”更多的源自技术和历史的原因。

比如上面的B,短短一句话,信息量非常丰富,要把它解释清楚的话,需要一本书。有了这套子语言体系,同行之间交流会容易很多。否则,每次都要把很多大家都了解的事情再从头说一遍,太累了。

主贴中提到的另一个例子,B-S公式,对大部分人来说,既没用,又难懂。但对于某个特定的小圈子的人(比如Quant们)来说,这个公式就是ABC,入门级的.那些能用B-S公式定价的产品,一律被称为

“vanilla”产品,意即“大众的,大路货的”产品。

归根结底,“鸡同鸭讲”是人类专业分工导致的必然。

通宝推:淮夷,woshimajia,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