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儿时.美食.印象(1)--越黑越好吃 -- 混天球

共:💬37 🌺3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儿时.美食.印象(4)--食堂的饭最香

住大院的孩子从小吃食堂,对“堂食”的感情那是参差不齐。俺这种住大杂院的孩子,对食堂就很向往了。我去父亲单位很少,但暑假期间去母亲单位的次数就多了。估计在北京工作和上学的同修们都去过我妈单位,中科院力学所。不是因为仰慕力学,而是因为新东方的大楼(现在可能有好几处了,那时只有一个新东方大楼,老俞在中关村二小时代之后就在那发达的)就是力学所的地产,在所门口。

力学所食堂的美食首推烧茄子。母亲用白色的大搪瓷茶缸打回一大份茄子,再加两个大白馒头。我会如此专注的把馒头掰成块,就着茄子和浓浓的芡汁,迅速吃光,连汤也不剩。这个菜的优点:一曰黑,我的黑菜情节前边已经讲过了;二曰味浓,咸味够,甜味也足,味精估计也没少放;三曰茄子软芡多,我长期喜食菜汤泡饭或者蘸馒头,和这个菜有挺大关系,当然这个吃法十分长肉;四曰香,最后扔进去那一把蒜末很是提味。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那个时代穷菜富做的典范。茄子夏天吃鲜的,冬天晾茄子干,是一年四季可以供应得上的食材。茄子必经油炸,是富做的第一道。然后放入大量的酱油和糖,是富做的第二道手续。最后加大量水勾重芡稀释,回归节省的本色。

我对食堂的记忆就和烧茄子美好的连在了一起,所以我对大学的食堂也很有好感,常令同学们感到奇怪。回忆这段经历时,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母亲当时吃的是什么呢?挖掘记忆的边角,我才想起当时母亲是每天用一个铝饭盒从家带饭(我家住东四,她上班很远的)然后用办公室的电炉子加热,这样省钱。即使是我到访,她也是吃带的饭,烧茄子这等好菜只是招待我的。

现在很少能在家里吃到烧茄子了,嫌油炸麻烦,油烟太大。

通宝推:虹桥湾11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