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 -- 京华烟云AMIP

共:💬184 🌺18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英雄序曲:两君王》之《3、松州战与和》

《龙狮之舞——唐蕃争霸英雄记》之《一、英雄序曲:两君王》

    

3、松州战与和

这次吐蕃入侵的军队数量庞大,松赞干布纠集了吐蕃、象雄等西藏各部联军,据说人数达二十万之众,而太宗皇帝派往迎击的唐军只有“步骑五万”,双方众寡悬殊。而对唐军更为不利的是,即使是这区区五万唐军也并非一体,而是分别在各地集结并组成四路,由四名将军率领开往前线,每路估计也就一万余人。此种局面的形成,与唐初采用的府兵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我们后面再谈。

阔水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率领的一支唐军,最先抵达松州前线。关于绵延两个世纪的唐蕃战争中产生的这第一位英雄牛进达,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却相当不详细,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只知道他名秀,字进达,濮阳雷泽(今属山东鄄城)人,据推测他年轻时很可能参加了瓦岗军,后随秦叔宝、程知节归降王世充,然后又跟秦、程在战场上投唐反正,从此成为秦王府的一员战将,在李二郎麾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累官至左武卫将军。

左武卫将军是府兵十二卫中左武卫的长官之一,位列左武卫上将军和大将军之下,官阶从三品。在唐朝,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职位,甚至可以说相当高,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身兼中书令、侍中、仆射等高级官衔的少数人之外,一般宰相也不过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即享受三品官的待遇,而身为六部长官的尚书也仅是三品官。

按: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共十六个卫,除了管理禁军的左右监门卫和皇帝的贴身侍卫左右千牛卫之外,其余十二个卫包括前面说的左武卫遥领天下六百多个折冲府,是各地府兵的领导机关。唐军平时兵农结合,除边关一部分常驻军以外,军队由折冲府统一管理户籍和军事训练,战争时再由皇帝任命指挥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如出征时不只一个行军总管,则通常设一总指挥,称为行军大总管),凭皇帝圣旨再配合虎符、鱼符或令牌等调兵凭证,临时调集某部府兵出征。

十六卫最高长官为从二品的上将军,其下是正三品的大将军和从三品的将军,但一般这些高级军官们只是“遥领”某卫即享受某卫长官的待遇,并不具备真正的指挥权,战时则如前所述,由皇帝临时派行军总管为指挥官。

这种情景在电视剧《贞观之治》(注意,是<之治>,可不是什么<长歌>)中经常有所表现——包括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二郎等统兵将军们,在出征回来后要将调兵凭证交还中书省,嘴里还念念叨叨:“某某道行军总管某某某,交回陛下赐予的统兵权!”中书令验证无误后,再将这些调兵凭证放入木盒中专门保管好,以便下次再用。关于唐代的军制,有许多专门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唐军前线指挥官牛进达,这个在帝国统一进程中身经百战的将军飞速判断着战场形势,按照战场指挥官可以灵活决策的唐初军事传统,他果断决定不再按常规等待兄弟部队都到达后再请示总指挥侯君集下一步行动,而是要乘吐蕃不备,率本部人马趁夜发动突袭!

不出牛所料,唐军果然告捷,史载“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对唐军先锋这次夜袭吐蕃军营的战果,后来的学者评价不一,或认为“大捷”,或认为“小胜”。其实我们能够看到,这次夜袭是唐军在先期不利形势下对吐蕃发起的反击,就具体战役结果而言,尽管被歼千余人,但吐蕃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唐军的确谈不上大捷。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唐军只是出动了四路军队中的一路估计约一万人,竟然敢对二十余万敌人主动进行攻击,并且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可观战果,贞观年间唐军的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同样要看到,如果没有这场夜袭或夜袭失败,唐军士气势必进一步低迷,在兵力处于劣势(五万对二十万)的情况下将进一步陷入不利境地。故从整体战略态势来看,这场夜袭虽不足以决定战争全局的胜负,却扭转了唐军一再被动的不利形势,改善了唐军的处境,增加了大唐对吐蕃和谈的筹码,使唐、蕃双方以较为平等的地位对话,因而它对后面的和平达成具有重大意义。

不久之后,主帅侯君集以及执失思力等将领率领的增援队伍陆续到达前线,唐军士气大振,而吐蕃军队则压力陡增。

西藏各部联军围攻松州城十余日不能下,又被唐军夜袭所败,兵锋已钝,士气已泄。同时新兴的吐蕃王朝的内部并不稳定和巩固,让松赞干布时时刻刻不敢安睡,比如被杀的象雄王李弥秀的旧部在王子李聂秀的领导下继续与吐蕃为敌,他们甚至一直坚持到唐蕃这场冲突五年之后的贞观十八年(644年),才被吐蕃最后平定。另外,西藏联军对唐作战不利,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武士们在唐朝边境的松州无法建立巩固的后勤基地,这导致他们此前掠夺来的作为战利品的物资大量消耗,而又难以从唐地掠夺物资进行补充。

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西藏联军的凝聚力,进而影响到联军的战斗力,加剧了内部分歧。其实,即使从吐蕃刚刚攻入唐朝边界起,就不断有将领主张见好就收,反对只为了面子继续打下去,要求撤军回国,《新唐书》中甚至记载了吐蕃大臣们以极其惨烈的“尸谏”方式向松赞干布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不满,且大臣们前仆后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在这种情况下,吐蕃的军心很可能已经开始动摇。

但令人奇怪的是,实力大增且士气振奋的唐军并没有乘胜进攻,反而安心地驻扎下来,似乎只想凭借坚城足粮把孤军深入的对方熬败,这大大违背了唐朝初年的军事传统。要知道,自身先士卒勇猛无畏的大唐皇帝李二郎以下,唐初的将军们心中从来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在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敌人面前也毫无畏惧,常常主动对优势敌人发动猛烈攻击,就在十年前,皇帝最优秀的将领李靖仅仅带领几千轻骑和裹着随身粮草,就敢在正月的寒风中深入不毛之地,寻找到控弦数十万的东突厥王庭,随即突然出现并彻底摧毁之,从而解决了困扰大唐多年的东突厥问题,此前牛进达的初战告捷无疑也是这种优秀传统的延续。

松州前线几路唐军的总指挥是被任命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的吏部尚书侯君集,他在后世的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獐头鼠目、妙手空空的梁上君子,而在史书中,尽管没有关于侯君集具体长相的记载,但说他一向以勇武自称,这样看来他的外形大概更偏向于肌肉男,似乎不会是个时迁般相貌的人物。

事实上,侯君集是皇帝李二郎当年做秦王时候的老部下,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在那场决定许多人命运和唐王朝走向的玄武门之变中积极出谋划策,发挥了十分关键作用,是皇帝的绝对亲信。

另外,侯君集还是前面反复提及的那位大唐最优秀的指挥官、日后被神话为半人半仙的李靖的弟子,太宗皇帝曾亲自安排他跟随李靖学习兵法,但这对师徒的关系似乎并不和睦,侯同学向皇帝抱怨说李老师像猫教老虎一样留了一手,并不把最好的能耐传授自己,李老师则向皇帝反驳说,自己早看出这个学生不是个东西,因为以侯所承担的职责而言,自己教给他的本事已经足够了,而他贪得无厌竟然想“求尽臣术”,这家伙如果不是想谋反又是想干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李老师的眼光狠辣,侯同学果然在贞观末年因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最后被太宗挥泪诛杀。

所谓名师出高徒,尽管没学到老师所有的本领,侯同学的军事理论修为起码也不会太差,身经百战又学得了自己老师亲口对皇帝承诺“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的兵法,可谓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他完全有能力对战场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但在初战告捷士气高昂的情况下,数万唐军却躲在松州坚固的城墙后面踟躇不前,从统帅到士兵,其表现确实耐人寻味,似乎他们在刻意保存着实力,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想等敌人挺不住撤军时再一举歼灭之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也算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侯将军的兵法课成绩也算得到了检验。

于是,唐蕃双方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对峙阶段,都没有再出战。但是,相对于本土作战的敌人,战场胶着形势对远离西藏的吐蕃军队带来的压力无疑更大,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随着粮草不继人心浮动,藏王松赞干布终于先熬不住了,不得不主动提出和谈,唐书载“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

公元639年秋天,唐蕃终于达成和议,吐蕃如释重负地撤军了。出人意料地是,松赞干布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唐军没有趁机开门追击,反而如一阵风般迅速,从松州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就在这年底,一支数万人的唐军突然出现在西域,如狼似虎地扑向投靠西突厥与大唐作对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唐军统帅的名字我们相当熟悉,侯君集。而在其麾下的,仍然是执失思力和牛进达等一干人马。

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原来,这支军队本来就是准备用来征伐高昌的,但由于西南边疆的突发事件,不得不紧急抽调到松州填坑,而这支生力军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保存,这就不能和吐蕃过分纠缠——贞观时期,唐军尽管强悍无比,但数量实在是太少了,让志在四方的太宗皇帝时常捉襟见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

京华烟云,A Moment In Peking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Tags): #松州(大圆)#侯君集#牛进达#松州#吐蕃#唐通宝推:foureyes,老醋花生,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