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9)糊涂与逻辑:两位士兵的故事

哈罗德.麦克米伦升任首相意味着对美国强权的迅速承认。还有别的办法吗?与他十分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艾诺.鲍威尔肯定认为有。但是心机深重的麦克米伦玩政治的水平更胜一筹。“先进先出”这句笑话是对他最直白而准确的描述。尽管他对于纳赛尔的态度比艾登更加强硬,但是身为财长的他对于抛售英镑带来的冲击有着更直接的感受,因此率先敲起了退堂鼓。在苏伊士危机最紧张的时候,另有盘算的麦克米伦与美国驻伦敦大使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他在美国人面前自称是艾登的代理,并且提出多种手段来说服托利党的后座议员们接受停火与撤军。

麦克米伦与艾森豪威尔早在战时就彼此相识。尽管不能说是美国人用一位谦恭的大西洋主义者替换掉了艾登——这次走马换相是按照托利党的传统形式通过内阁私密会议完成的——但是到头来美国人的确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人选。麦克米伦上任伊始,就试图将苏伊士这一页掀到脑后,不顾在法国人一旁几欲作呕,并很快向华盛顿请求核技术支持。曾经有这么五六年,贝文对于完全独立的英国核武器的信仰的确得到了实现,但是也只不过是五六年而已。这段美好时光开始于依靠远程喷气式轰炸机进行投放的新式英国核弹可以投入实战那天起,到1958年麦克米伦意识到英国轰炸及导弹技术早已落伍,无法对俄国构成威胁那天为止。

继续栖身于狭小的有核俱乐部里面并不是麦克米伦的唯一出路,但是与在全球范围内维持全套帝国行头相比,核武器似乎是一个性价比更合算的选择。麦克米伦一有机会就虚张声势,1957年5月他下令在圣诞节岛进行了英国第一次氢弹试爆。这颗氢弹的技术其实还算不上成熟,之所以试爆是为了让美国人相信自己的盟友有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实力。第二年,美英两国的核专家在华盛顿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摊牌。奥尔德玛斯顿的英国团队极力试图说服爱德华.特勒(1)和他的阿拉莫斯团队,英国在核武器理论方面和美国一样先进。特勒承认物理定律似乎在大西洋两边都一样适用,1940-45年的合作由此得到了短期恢复,尽管自苏伊士危机之后,美英之间任何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都是用来糊弄外人看的。英国或许也可以像法国那样脱离北约,摆脱美国人控制的军事体系,重新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与核战略,全身心地拥抱新欧洲。苏伊士危机之后的英国的确还有另一条路可供选择,这条道路代价高昂,而且还会改变整个战后世界的格局,但毕竟是另一条道路,尽管这条路看上去乱石丛生,令人望而生畏。可是麦克米伦对于这种可能根本不加考虑。

这条崎岖坎坷的道路是另一位政治人物的地盘,一位令麦克米伦浑身难受的人。1962年的一个早晨,外交大臣荷马勋爵(2)走进唐宁街10号的内阁会议室,看到首相大人正在桌旁静静地重新摆放名牌。他询问内阁秘书出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人去世了。不,这都是因为艾诺.鲍威尔。“首相再也受不了艾诺谴责的目光从桌子那边直接盯过来了。”就这样鲍威尔被打发到了桌子的最左边首相看不见的位置。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重。在面对不愉快的选项时避免目光接触也是统治艺术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很管用。鲍威尔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者,不过办起事来则一贯遵从冰冷而不动摇的逻辑。面前的各种选择令他倍受煎熬,权力不断增长的政府对经济有何影响,帝国的消逝会带来哪些后果,移民对传统的英国国民性将要造成怎样的冲击,等等。在他的从政生涯里,他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并非一以贯之,其中有些答案还会毁掉他的政治生涯,但是他从始至终一直按照饱受折磨的良心办事。相比之下,麦克米伦对于未来的困难选择有着很清楚的认识。他的日记里充斥着不详的预感,他的书信总是言简意赅。他大力推动去殖民地化以及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但是一旦面对更加危险的问题,比如是否要抑制工会的势力以及削减政府开支,他往往更喜欢缩在办公室里给外面的人打包票说一切都会好转。他是个了不起的演员,而且他还把鲍威尔摆放到了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尽管他们彼此无甚好感,但是麦克米伦与鲍威尔之间不乏若干重大相似之处。两人都有参军的经历,都为自己没有在与德国人作战时牺牲而多少感到内疚。麦克米伦在一战时表现极其英勇并多次负伤。幸存下来的他从没有忘记那些没能幸存的战友与下属。他走起路来一拽一拽的,成为首相后经常有人嘲笑他放不下贵族架子,实际上那是德国人的弹片造成的。鲍威尔的年纪更轻,在二战时他是第八军的一名情报官。很久以后他很有个人风格地说道,“我当时要是牺牲在战场上也挺不错。”两人都饱受战争创伤的纠缠。两人的出身都不算高,尽管麦克米伦与上层社会联姻并养成了射野鸡的习惯,而鲍威尔也十分擅长射飞碟与猎狐。麦克米伦的家庭最早是苏格兰的自耕农,后来从事图书业,因此使得他有了十分良好的成长环境。鲍威尔是伯明翰一位校长的儿子,依靠意志力与艰苦工作一步步出人头地。两人都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极富语言天赋,尽管麦克米伦没有鲍威尔的才气,因此更倾向于英语小说和传记。两人都相信英国自有天命。两个人的区别主要在个性以及代际差异方面。

麦克米伦是一位志向高远的维多利亚式改革家,他小时候正好赶上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隆隆的马车声与庆典场面无疑感染了他。大萧条造成的贫困惨状,尤其是斯多克顿地区遭受的冲击,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位年轻托利党员的良心。他在三十年代的政治立场十分激进,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他雇用了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的新党前任秘书,一名前马克思主义者。他号召对经济进行大规模计划控制,具体手段包括废除股票市场并将工会吸纳进决策机制当中。他的政策很接近五十年后的托尼.本(3)。要不是战争的干预他很可能会脱离托利党。战争之后他依然很不安分,建议将保守党改名为新民主党。等到他1951年重返政府的时候,他那狂野不羁的意识形态已经发展成了较为温和的当家人作风,这使得左右两翼都十分惊骇。就好像丘吉尔有一位美国母亲那样,麦克米伦也想向人们证明在这个美国主导的世界里英国依然可以扮演一个睿智的家长形象,尽管身子骨有些虚弱。英国可以也应该成为“美国这个当代罗马的希腊”。

艾诺.鲍威尔比他年轻十八岁,为人也没有这么浪漫。他上过大学,还在帝国的最后时刻参加过驻印军队。他与丘吉尔或者麦克米伦不同,极其憎恶美国人,以至于在1944-45年相信下一场世界大战将在欧俄同盟与美国之间开打。当代罗马的希腊?要是鲍威尔自己不是一位杰出的拉丁语学者他可能早就把罗马一把火烧了。麦克米伦喜欢摆出家长作风和稀泥,而鲍威尔则先确定基本原则,然后一路毫不留情地推进下去,不管得出怎样令人头大的结果都无所谓。主权,独立与种族问题对他来说不是耍花枪,他不信任作与卖弄聪明——尽管就像他的工党分身与好友迈克尔.富特一样,依赖作秀与个性政治的程度总是超过自己愿意承认的限度。鲍威尔开始尝试打猎的时间比麦克米伦要晚,但是他骑马骑得更野,经常冒冒失失地驱马跨栏并从马背上摔下来。麦克米伦骑术高超,政治手段同样不俗。鲍威尔则一直做不到这一点。但是与麦克米伦掌控一切的执念相比,鲍威尔的怒火对当代英国历史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两个人的争论将使得这13年托利执政时期过得有声有色。麦克米伦有权力而没想法,鲍威尔大多数时间都没权力,但是却从不欠缺想法。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295.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c_Douglas-Home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ny_Benn

*24* Quoted in Robert Shepherd, Enoch Powell, Hutchinson, 199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