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斗室中的政治

斗室中的政治

丘吉尔重新上位之时已经七十有七,当年这个年龄所代表的衰老程度可远胜于今天。有一次他跟自己的秘书说他不知道英国还有没有比自己更老的首相,博览群书的秘书答曰确实有——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1)。如同格莱斯顿一样,他也要一直当首相当到八十多岁(十九世纪的庄严老人(2)比二十世纪的庄严老小子还要多干几年,可能是因为前者从未指挥英国参加世界战争,而且也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在艾德礼执政时期保守党早已大幅改组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与政策,一般其他党派在经历了如此失利之后都做不到这一点或者不会这么做。他们就福利国家问题取得了党内一致,采取了比以往更为中间化的立场,而且很好地利用了配给制度下严苛而不乏荒诞的社会环境。在“来几年稳定可靠的治理”这一平淡无奇的口号之下,丘吉尔成立了一个由亲信与老伙计,不情愿的将军与商人组成的政府。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他的战时同盟艾登,麦克米伦以及教育改革家拉博.巴特勒(3)。

五十年代的政治,至少是托利党内部的政治,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当年也有大鸣大放的选举办公室,也有野心勃勃想登上大臣宝座的年轻研究员,也有争权夺利与勾心斗角。但是当年的党派成员更多,后座议员比今天更加独立,地位比今天更高,不过也比今天更加懒惰。最重要的是,政府上层由一个很小的社会圈子组成,外界视线完全看不到这个小圈子的内部运作。丘吉尔将大把时间花在打牌与旅行上,主要出行手段是邮轮,而且和艾登与麦克米伦一样,他也对内阁讨论的概念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以致内阁成员怨声载道,辞职撂挑子之类的事件此起彼伏。当丘吉尔和他的财长巴特勒密谋拯救英镑时,各部大臣收到一份毫无通融余地的最后通牒,他们为此还爆发了激烈抗议。斯大林病亡后丘吉尔在大西洋上的一艘邮轮里向苏联发出了召开领导峰会的邀请,内阁对此大为光火并最终迫使丘吉尔做出了让步(4)。当艾登满腹怨气地抱怨丘吉尔又一次违背了自己行将退休的承诺时,其他的大臣则在抱怨自己对于进行中的国家大事一无所知。苏伊士运河事件期间艾登的各种筹划都在暗地里进行,所有重要大臣都不清楚究竟出了什么事。而麦克米伦则尤其擅长挑动大臣彼此作对,手法高超地避免着坦诚公开的内阁讨论。

这些年里绝大多数关键性的政治时刻都发生在只能容纳几个人的小屋里,屋内之人全都彼此熟络。如同莎剧一般,群戏也经常上演——反艾登集会,奥尔德玛斯顿游行,种族暴乱以及工会为了下一次罢工而进行的大规模集会。但是要说起日常权力运行,这些场面就没什么影响力了。取而代之的是麦克米伦在丘吉尔的第二任首相任期行将结束时对他的一次访问。老头子摆出一副经典的唐宁街10号造型坐在床上,头顶一只绿色虎皮鹦鹉。“鸟笼子就放在床上(鸟就是从里面跑出来的),他手拿一根雪茄,身边放着一杯掺苏打水的威士忌——小鸟还在里面呷了一小口。床边坐着波特尔小姐——他正在口述。”*3*

十八个月之后,唐宁街10号将会举行一场十分温馨的私宴,宴会将要因为艾登收到苏伊士运河即将被埃及政府收归国有的消息而横遭打断,在场的一名客人,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5),建议他即刻对纳赛尔进行最严厉的打击。这位客人很快就会成为艾登失败政策的牺牲品。巴格达的暴徒们将会在他还没咽气时扯出他的肠子,把他拴在他自己座驾的后保险杠上,在街头把他活活拖死。再然后,一干大臣们将会被萨利斯伯里勋爵(6)挨个私下询问,谁更适合当下一任首相,“是拉布还是郝罗德?”。他们都选择了麦克米伦。时任党务秘书的爱德华.希斯(7)不得不亲自去告诉巴特勒这个不幸的消息:尽管几乎每一家报纸都认为他是下一任首相,但是它们全都错了。两人在骑兵近卫军司令部一座灯火通明的房间里见了面:“我一进门他的脸上就流露出了熟悉而又亲切的微笑……这一打击实在太过猛烈,我实在无法缓和。‘我很遗憾,拉博,’我说,‘是哈罗德。’他的表情就像遭了雷劈一样。”*4* 之后麦克米伦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请希斯吃饭,以期重整政府。他们不得不从一大堆记者当中挤过去——当年的唐宁街完全对公众开放——有一个记者还把希斯绊了一跤。他跌跌撞撞地爬进汽车,然后汽车就飞也似的逃离了白厅前往麦克米伦常去的特福俱乐部(8)。俱乐部的另一位成员也在那里,手拿晚报坐在吧台旁边,看到他之后礼貌地问他最近有没有比较上相的照片。麦克米伦哀叹道,没有。客人说了声抱歉。正当他与希斯走向餐厅享受牡蛎与牛排时,这位仁兄慢条斯理地补充了一句:“顺便说一句——祝贺您当选。”*5*

很久之后麦克米伦也决定自己到了退休的时候。当时他小便十分痛苦,因此误以为自己得了癌症。镜头一转,到了另一间小房间:他坐在医院病床上,身穿浅蓝睡衣,丝质衬衫与羊毛衫(不过头上没有鸟),建议女王任命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9)来顶替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时的政治生活都是在上层托利成员内部进行的。自然,工党内部也并不缺乏各种小团体,从威尔逊执政期间唐宁街上疑神疑鬼的帮派,到1994年布莱尔与布朗在伊斯灵顿的格兰尼塔饭店达成的臭名昭著的交易(10)。但是这些都无法与丘吉尔和麦克米伦时期自成一体的小世界相提并论。如果他们不是在下院或者圣詹姆斯的绅士俱乐部里一起用餐——麦克米伦是五个俱乐部的会员——那就是在一起打松鸡或者在法国南部的农庄聚会。有人说塞满了门生故旧与亲戚朋友的丘吉尔政府很不常见。不过在麦克米伦的全男性内阁里,16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没上公立学校,其他人中伊顿子弟占了绝大多数。令人吃惊的是,成为首相几个月后,麦克米伦就为自己组建了一个85人的政府,其中35人(包括7名内阁成员)与他有姻亲关系。*6*

当然,外人也不是没有,例如威廉.鲍威尔(11),希斯以及日后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曾经担任军士长,还干过建筑承包商的欧内斯特.马普尔斯(12)也是个白手起家之人,他为英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政府里面大多感到手足无措,似乎自己并不属于五十年代保守党等级系统内部的官员阶级。托利党政府的这一社会构成特征是他们的弱点之一并最终令他们威信扫地。通婚贵族的小圈子是这个国家的传统统治形式,以至于统治阶级应对危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事化小。他们的行事原则似乎是只要背着仆人、子女以及选民,不管做什么都无所谓。这将最终导致他们的垮台。在即将到来的讽刺大潮中,上等人的统治将要遭到无情的攻击。所有在暗地里进行的权力争斗都将公之于众,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性丑闻与间谍丑闻将会使公众相信旧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腐烂。正如九十年代初新工党将会把梅杰政府嘲讽至死一样,旧工党也会和《侦探报》与剧作家携手将最后的贵族政府打发上路。

(1) 外链出处

(2) 这是格莱斯顿的绰号之一(Grand Old Man)。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b_Butler

(4) 按照《冷战百科全书》外链出处 的说法,丘吉尔向艾森豪威尔提出召开峰会的建议并遭到拒绝,因此峰会才没能进行。

(5)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141.htm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Gascoyne-Cecil,_5th_Marquess_of_Salisbury

(7) http://baike.baidu.com/view/2707016.htm

(8) 外链出处

(9)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A%9E%E6%AD%B7%E5%85%8B%C2%B7%E9%81%93%E6%A0%BC%E6%8B%89%E6%96%AF-%E4%BC%91%E5%A7%86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Blair%E2%80%93Brown_deal

(11) 外链出处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rnest_Marples

*3* The Macmillan Daries: The Cabinet Years 1950-1957, Macmillan, 2000

*4* Edward Heath, The Course of My Life, Hodder & Stoughton, 1998

*5* Ibid

*6* Dominic Sandbrook, Never Had It So Good, Little Brown, 20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