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杂文整理 -- 龙啸九天

共:💬7 🌺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闲话子午谷

闲话子午谷

引言

三国世事,风云变幻,纷纷扰扰,引得无数后人竞折腰。

蜀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蜀将魏延曾提出兵出子午谷,而诸葛亮却对此有如过耳清风,于是无数争端遂起。日后坊间对此事或曰子午谷计是何等天下奇谋,或答子午谷计又是那般自寻死路,真真一出三国公案。可惜口沫横溅至今,“子午谷奇计”依旧一地鸡毛。

何谓“子午谷之谋”

《三国志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同传注引《魏略》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此即当下所流行“子午谷之谋”。表面上二者虽所言一事,然则《三国志》意在潼关,而《魏略》重在长安。相较之下,《魏略》终究不可比“迁固之良史”可信,故当以正史为实,并由此推论魏延子午谷之谋本图潼关云云。

长安守将

潼关以西,百里之遥,始有长安。

按“子午谷之谋”所述,蜀军志在“异道会于潼关”。而在魏延军方面,突破长安城则是潼关战略最为重要的一环节。若如长安城不破,潼关战略无疑是纸上谈兵。再将战事简化,长安守将夏侯楙究竟是几流货色关系整个战局。

《三国志夏侯惇传》云:“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

《魏略》载:“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夏侯楙此人在史书中本属“默默无闻”之辈,然而,《魏略》中魏延一番劈头盖脸的“盖棺定论”却让其在后世名声大噪。夏侯楙虽并未与魏延兵戎相见,但其形象却便在早已后世心中输了一阵,好似为主婿者注定要随人数落,落下“怯而无谋”、“必乘船逃走”的结局。而如此诡异逻辑,遂演变成蜀军攻陷长安不过唾手可得。

两军交战,胜负重在为将者一招一式。长安会战,看似是骨灰级VS菜鸟,胜负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定数。然而,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亦含偶然。昔蜀将关羽威震华夏、名动一时,但最终栽在了被认定为菜鸟的陆逊手里,而陆逊恰是东吴主婿。关羽一世英名遂毁,陆逊却一战成名,关羽兵败一事大可作为此类案件的“反面教材”。此番魏延在诸葛亮面前大乘口舌之快,轻敌之意溢于言表,而长安会战依旧是骨灰级VS菜鸟,种种迹象正如克隆当年关羽兵败。即便魏延最终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做了个“关羽第二”,也不足为奇。

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观史书前后,夏侯楙虽并不见经传,然而,长安城终究为喉舌之地。曹丕既然委以重任,虎门之后的夏侯楙即便再有所不济,但也不至于落入酒囊饭袋、束手就擒之流。魏延一席“怯而无谋”、“必乘船逃走”云云,细究之下难脱武断之嫌。

长安可破乎

长安城一战,单从三军主帅角度来看,蜀军无疑比魏军更有优势。然而,除此之外,蜀军再无其它绝对优势。

依“子午谷之谋”,蜀军需十日内便穿越子午谷抵达长安。柏杨版通鉴注曰:“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悬崖绝壁,栈道无数,极为险要。”

子午谷的险要,很大的原因在于秦岭,《史记》称秦岭为“天下之阻”。而子午谷正位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便魏延所选蜀军皆为上等精壮之士,十日长途奔袭山路,战力难免会下降。反观魏军,却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再按魏延战术部署,长安所留守军兵力应与蜀军相仿,否则魏延也不至于狂妄的只用“精兵五千,负粮五千”来奇袭长安。可自古以来,守城容易攻城难。即便蜀军十倍于魏军,也无绝对攻陷长安把握,更何况短期之内。昔上庸城面临司马懿奇袭,仍然稳如泰山十六日,若非孟达被人上演“无间道”,上庸城还有可能继续安守。

长安城为自古名城,且为魏国边境重地。即便无重军把守,但军事防备力量亦不会沦落为不堪一击。况长安守军并非以歼敌为最终目的,魏军大可选择集中兵力出城,以牵制为本,与蜀军保持的距离,即不作战又不让其顺利东进行补给。剩下的,魏军只需安守长安等待援军到来并笑看魏延对着长安城池一声叹息。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退而言之,即便长安城内真如魏延所料“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但军事问题仍旧不可简化为“敌将怯弱,攻之必逃”。相较之下,魏军的战术选择反而远远多于孤注一掷的蜀军。而魏延苦心筹划的“子午谷奇谋”,似早已将并未交锋的夏侯楙定型为马邈、刘禅之流,而魏延坐享邓艾之功亦不过信手拈来。熟不知邓艾破蜀终究是机缘巧合,若如世事皆按魏延这等“万一”逻辑,完全忽略“一般情况下”,蜀军不妨大胆假设许昌城内疏于防守,一路杀至魏国宫殿。自此,三分归一统。

会师潼关

潼关,自古天下雄关,素有“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之名。

潼关战略,即迅速抢占潼关为蜀军根本目的,并借此完成“关门打狗”局面。然而,倘若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不过是“悬危”,那么占取潼关可称是几无胜算。

如按魏延逻辑,长安一役正应事先所料,夏侯楙果真“烂泥扶不上墙”,蜀军迅速突破长安城并再次急行军赶至潼关。此时,魏延所率五千精兵历经两次急行军十余日,其部队早已沦为强弩之末,面对素有天下雄关之称的潼关且有无攻城器械,一旦潼关稍有防备,蜀军依旧只能徒唤奈何。况且,潼关去洛阳不过二三日路程,骑兵一昼夜可到,守军只需坚持一二日,援军便可到达,魏延惟有全军覆没一途。

纵使再按魏延逻辑,蜀军又侥幸拿下潼关,然蜀军又可安守几日?至于诸葛亮一军,行军途中是否又能保证不被被魏军阻击,并且又与二十日左右抵达潼关?魏延所谋占领潼关实为封闭关中,但进出关中并非只有潼关,尚有武关一途。当时司马懿率军雄踞南阳,潼关若有失即可径从武关驰援关中。既然潼关不能封闭关中,“子午谷之谋”终究沦为破产。

再退而言之,魏延以数千疲惫之师坚守潼关数日,而诸葛亮一军亦在二十日左右急行军赶至潼关。但在行军途中,诸葛亮一军要不断分兵围困途中魏国的守城,以形成“打狗”之势。而反观此时魏军,大军大可效仿击破马超的先例,绕道潼关背后阻击蜀军主力并夹击魏延孤军。自此,魏、蜀两军交战关中地区,一军为急行军数十日、兵力分散,且补给线长的疲惫之师,而另一军却为以逸待劳的精锐骑兵部队。种种优劣长短,自然显而易见。

结语

蜀汉北伐,兵不过数万,敌强我弱,“众寡不侔”。“子午谷之谋”,悬危之计,纵然有成功可能,然则需要种种机缘巧合小概率的事件一并发生。世事无常,却终究有章可循。如若武将立功,皆欺对方无人,抱着有如邓艾一般“奇兵制胜,一招制敌”的信念便可大功告成,那古今中外军事战争中多少有识者的处心积虑、精打细算岂又不沦为笑柄。

北伐大计,细水长流,并非朝夕可建。诸葛亮虽无有万全之计,但其终究稳妥于“子午谷之谋”,自然不必以小搏大,险中求胜。分兵抄袭,一旦失败,弱者愈弱。更甚者,更会沦为万劫不复。后世皆言诸葛亮生平谨慎,用兵不知奇正相居,实则诸葛亮深明可持续发展战略,制魏延而不许,是对魏延负责,更是对蜀汉芸芸众生负责。

——————————————————————

原来为某论坛辩论用的立论,非技术帖,内容其实比较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