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民族、国家、文明的比较·社会价值的重估·文明新体系(转载 -- mmya

共:💬18 🌺5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民族、国家、文明的比较·社会价值的重估·文明新体系

关于“和平崛起”。

  三点:

  1、目前可以清楚追溯的世界历史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和平基调之上的。所以“和平”与“崛起”矛盾,把它们两者的结合,作为理论体系的基石,缺陷太大。西方只要问,只要不断的问,为什么崛起了还能够和平,就能够使我们陷入苦苦辩解之中的。极其被动。

  2、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体的崛起,首先得表达的,就是这个文明体是什么?这个是跳不过的环节。这也是我们建立理论体系的唯一基石。“和平崛起”对此却不闻不顾,只说站在舞台上,不说是谁也不说是什么角,让人无语。

  3、上一点为了方便说明,仍然用了崛起字眼,其实并不是崛起,因为历史上中国一直高高在上,现在快速发展,是一种回归,最多是复兴。要崛起,也是别过崛起,我们只是回归于复兴。崛起伤害别人,复兴与回归,则理所当然。

  最基本的性质问题,都认识不到,这还不说,一出手,就让自己陷入被动,这个还是上层策略?

  错误;被动;不着边际;没有谋略。我都不知道到底在干什么?

  

  

  关于和平发展。

  后来不说“和平崛起”,改说“和平发展”,这个一下好了很多,避免了崛起这个刺激性字眼后,和平发展温和了很多。中国外交和理论界避免了难以辩解的尴尬。

  但这也是无法成为理论体系的,它只是一种描述,以及表达了自己的和平意愿。是暂时性的说法。

  

  接着渐渐多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和谐”。这是一个相当中国的概念,这次终于走在自己的,也是正确的理论道路上了。

  

  

  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说法

  中国的复兴,是大国的复兴,是全球最重要文明体的自我伸张。

  现有的文明理论体系,都是西方的理论,比如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无论什么理论,中国都不能够按他们的理论来阐述我们的复兴。

  我们的理论体系问题,只能在文明精神,也就是核心文化的层面去解决。

  那它是什么呢?——是“中庸建设”。

  中庸:它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中国的发展,是不同于西方的异质文明的发展,必须旗帜鲜明打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庸一直是我们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它含有无所不包的大格局。我们可以给他们听,要是听不懂,可以再说一次,还是不懂,那就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这样话语主动权解释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让别人来了解中国。

  

  建设:我们之所以强调建设是因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必然会给自己和其他国家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但既然是建设,自然需要破除一些旧东西,所以大家更应该把目光放在未来上。

 文明的发生

  

  人类的古文明中心,唯一例外具备这样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大面积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只有面积够大,够肥沃,才能够在过去那样落后的状态下,繁衍生息着众多人口。从而在人口的数量与密度上,达到一定的临界点。

  社会的本性是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与争斗,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联合与争斗。在财富的争夺过程中,社会体系不断被激发,文化不断进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文明了——这就是文明的发生。

  而在沙漠、森林、山区以及极寒之地等区域,自然条件限制了人口的数量和密度,以及他们的交通和交流。因此,各团体之间长期处于疏散、松散状态,社会难有发展,难以自发地到达文明阶段。

  

  古埃及有全球最肥沃的土地,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洪水中夹带大量冲刷非洲大陆而来的肥沃土质。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十月以后,洪水消退,留下了最适合农业的大片土地。所以,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最早繁衍生息着最多人口,这里率先发出文明之光。

  

  人类根据环境的特点而生存,而发展,这些内容就是文明的内容,决定文明的性质。因此文明的特点,要从环境中去解读。比如回答为什么各大文明性质不一样这样的问题。

  

  目前的人类文明,没有早过古埃及的,文明也就这么几个发源地。那些动辄叫嚣五千多年文明的,那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

  

  在现文明之前,可能存在消失的文明。比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阵。那是文明遗迹,但是那个岛上不具备文明发生的条件,全世界生活在孤独小岛上的人和社会,均是生活困难、人口不多、社会稀薄没有抱负,难有作为的。那只有其他文明体在那个遥远的太平洋岛上的杰作。可它离几大文明体都远,美洲最近却一直很落后。

  还有海底的一些具有高度文明特点的遗迹。

  我倾向认为现文明之前,地球上存在过已经消失了的前文明。

  文明很脆弱,大家要珍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