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脏橛子与富尖子,续

预制房屋狂热最为戏剧化的例子发生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北部。在丹迪的市郊,人均新房数量冠居全欧,新房当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六角形怀特菲德住宅群(10)。格拉斯哥在吉布森的领导下修建起了31层楼高的红路住宅楼,当时这是欧洲最高的大楼,而且施工速度也快得惊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积累了经验,混凝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分散,更加多样化,更加美观起来。纽卡斯尔就有一个最近的例子。巨大而扭曲的贝克公寓(11)一路蜿蜒,就好像哈德良皇帝成了建筑开发商一样。不过总体看来大多数水泥桩子的造型还是大同小异的居多。西汉姆还是基德明斯特,布莱克本还是爱丁堡,谁能说得出来?而且很快各地都开始面临类似的问题,打散了的当地社区很难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垂直居住结构当中重新成形。进门大厅与电梯原本是建筑师的得意之作,但现在却成了青少年与蛋疼人士发泄破坏欲的目标。石棉的危害尚且不为人知,很久之后人们才发现这个问题。水汽在楼房内壁凝结,墙壁太薄无法隔音,商店也距离太远。

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刚刚搬进新居,自豪感尚未消退的时候,这些楼房的管理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换句话说,情况的恶化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在楼房里面,一户酗酒打架的家庭能闹得上下好几层十几户人家没有好日子过。这种家庭要是来上两三户那整座楼就没法住人了。各地市政府只考虑如何往楼房里面塞人,却不考虑随着而来的问题,例如大量没有地方玩的儿童要怎么处理,他们对于这种种问题的责任起码和勒柯布西耶或者密斯.凡德罗一样大。的确,有些匆忙上马的预制建筑项目十分危险。1968年5月,伦敦东部的罗南点大楼(12)——所用材料是水泥板——发生了垮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此后类似事故再未造成死亡。不过一夜之间人们又开始一窝蜂地谴责这些建筑的不稳定性,其声势足以与之前大干快上的氛围相媲美。正如人们将流氓的出现归罪于四五十年代肮脏的砖质贫民窟一样,高层建筑也被人们视为六七十年代破坏公物行为猖獗的罪魁祸首——尽管有许多大楼早在竣工开门之前就惨遭破坏。或许这些建筑投射在地面上的凄冷而生硬的阴影的确起到了泄气的效果,只有最一根筋的现代主义者才会真正热爱这些枯燥而重复的线条。

在公众当中,甚至在建筑师当中,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看法都在逆转。规模较小的建筑在七十年代风行起来,只有像阿伯丁这样孤立且管理良好的城市是例外。人们开始在全国范围拆除高楼,罗切斯特为了改善城市景观将所有高楼一扫而光,伯明翰也承诺向其学习。甚至连格拉斯哥的红路住宅楼也曾一度成为拆除的目标。在其他地区,例如伦敦的旺兹沃思,楼房得到了重新装修,人们用色调更为明快的板材来覆盖建筑的表面,以求改善其外观。在六十年代主张修建楼房的左翼市政府眼下开始为平房张目。廉价房的出售意味着坐落于最受欢迎地段的楼房内部得到了来自新业主的修缮。许多住房被卖给了住房协会,还有一部分用来安置政治难民,瘾君子以及最为赤贫的穷人。英国历史当中并不缺乏建筑风潮,最著名的有工业革命时期砖质平房的蔓延以及两战间期城郊区域的扩张。但与楼房革命相比,这些事件对于英国风貌的影响既不够快,也不够狠。说到英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受人唾弃与厌恶的方面,混凝土丛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拔得头筹。

因此我们应当记得一点,有些容纳了心满意足的住客的楼房幸存了下来。我们应当记得就算有些楼房的确被涂鸦淹没,但是它们依然比被其所替代的平房更适宜居住,前者有暖气、热水与电梯,后者则屋顶漏雨,老鼠横行,厕所位于屋门之外,取暖只能烧煤气。再说一句公道话,如果伯明翰、格拉斯哥、曼城以及伦敦之类的大城市当年没有修建如此之多的高楼,那今天距离市区50英里范围之内的乡间美景都将荡然无存。住房的需求是硬性的,不能垂直安排就必须水平扩张甚至蔓延——三十年代就出过这种事,当时都铎时代特有的丑陋随处可见,而制止这一扩张趋势的正是高层楼房。今天我们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教训。建筑师们依然醉心于高密度的住房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将街道走向、广场与空地以及周边的平房住宅纳入了人性化考量当中。到了八十年代初期,英国的住房短缺问题已经基本上通过混凝土建筑得到了解决:仅高层住房一项就创造了440000户住宅。但是移民以及家庭的拆分又带来了新一轮的住房危机。摩天楼又一次成为了主流。这次它们和从前可大不一样了。从曼城47层的毕森塔(13)到66层的伦敦桥塔计划,这些新时代的高楼是为摆谱的有钱人而建造的宫殿而不是穷人的安身之所。这些高楼就好比超级名模的嗑药恶习,而当年哈利.沃顿兴建的高楼则好比监狱当中的海洛因泛滥,建筑本身固然重要,但阶级因素才是决定性的。

(10) http://www.google.co.uk/search?q=Whitfield%2C%20Dundee&rlz=1I7DKUK_en&oe=UTF-8&um=1&ie=UTF-8&tbm=isch&source=og&sa=N&hl=zh-CN&tab=wi&biw=824&bih=509

(11) http://www.google.co.uk/search?um=1&hl=zh-CN&newwindow=1&rlz=1I7DKUK_en&biw=824&bih=509&site=search&tbm=isch&sa=1&q=byker+wall&aq=f&aqi=&aql=&oq=

(12) http://www.google.co.uk/search?q=ronan%20point&rlz=1I7DKUK_en&oe=UTF-8&um=1&ie=UTF-8&tbm=&source=og&sa=N&hl=zh-CN&tab=wi&biw=764&bih=459

(13) http://www.google.co.uk/search?q=beetham%20tower&rlz=1I7DKUK_en&oe=UTF-8&um=1&ie=UTF-8&tbm=isch&source=og&sa=N&hl=zh-CN&tab=wi&biw=777&bih=472

*52* Quoted in Miles Glendinning & Stefan Muthesius, Tower Block, Paul Mellon Center/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3* Quoted in ibi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