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之本源 -- wild007

共:💬14 🌺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六、死亡的世界

在古代,人无法理解意识的产生、延续和消亡,即便到今天,对死后的世界,多数人依然抱有极大的恐惧。“本我”的消亡不啻于末日降临,当“我”逝去后,这个世界将跟“我”没有任何关系,那种被抛弃的感觉使得多数人心理上根本排斥考虑这一问题。只是那一层面当然还是有办法理解的,尤其是科技发展到今天的层面。

由于生死问题太过神秘,也使得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地位显赫者非常不甘心接受死亡,于是在古时,世界各地都发展出灵魂体系,来对应死之地界。但当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有一样事物的诞生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揭开死亡世界的钥匙,只是这个问题还不被多数人所关注吧。这个事物,就是我们熟悉的电脑。

要理解死亡,就必须理解“本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通俗地讲,“本我”其实就是一种自主意识形态,这个意识以思维为内存,以记忆为硬存储,以手脚和各种机械作为各种外设。我们总是刻意拔高我们的意识的自主性,来标榜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神圣性,但是很遗憾,这很可能是一种假象。

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影片叫做:未知死亡(Ghajini) 里面很深刻地反应了这一层面的问题。当一个人的记忆每天都失去后,他每次醒来都会经历一个找回自我的过程,而后又每次根据之前的“自己”留下的信息来完成报仇的过程。可当仇敌发现了他的据点后,清空了他的“外设记忆”后,电影的逻辑陷入了致命的危机,这里导演不得不引入老套的狗血情节,让女主角的“爱”唤醒了主角的部分记忆,使得报仇最终得以完成,“正义得以伸张”。可是很明显,主角恢复记忆实在属于“灵异”事件,如果内部和外部的记忆全部清零,一个人将彻底变成一个新的人,他将和原先的“我”彻底割裂。从这一点考虑进去,当复制体获得了记忆,而原体失去了记忆,谁是“我”的问题就显得尖锐而明晰起来,古代人是用“鬼上身”和“灵魂被摄走”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今天我们显然不用借助于灵魂说,一样可以解释,只是这里就会出现令很多人纠结的问题:“本我”是否是唯一而无法替代的呢?

我们实际上是基跟于记忆来确立“我”的存在的,很多人虽然无法接受这一点,但是目前看来这是最合理的解释,且听慢慢道来。当我们从小长大,何时有了“我”这一概念对多数人来说都是模糊的,我们对自己幼年时的代入感非常不强烈,哪怕看着当时的照片和影像,依然会发出诧异的声音:那曾经是我吗?幼年青年到成年的“本我”都是非常不同的,这说明意识主体是一个变化体,他会自我进行删减工作,主要手段就是删除记忆。这样如果我们把8岁和18岁的一个人在睡梦中完全复制后冰冻,再让这两个复制体在48岁时解冻,那么8岁和18岁的复制体显然就是两个全新的“本我”,他们和48岁的本我基本很难有同体复制那种难以理解的层面,只是我们却可以轻松得出结论,不同时间段的本我的确是不同的“本我”,换言之,我们的自主意识并非唯一而无法替代,它只是时间轴中的一个变量,甚至每当我们睡着的那刻,我们都相当于是“死”了一回。

由此导出的一个更变态的结论是,如果这个世界完成数字化,那么很可能时间轴将会失去意义,因为当大家都以为醒来的第二天,很可能已经是几亿年后的“第二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