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 -- napolen
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
napolen
我们常常讲要牢记历史,一般的来讲,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说得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
历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大事年表,从奇闻逸事到恩恩怨怨再到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历史
的包罗万象在各个学科中可以说是罕见的,即使是同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着
各不相同的结果。对于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广泛涉猎未尝不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休闲方式。
但对于国家的决策者以及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而关心国家方针与命运的人
们来讲,这就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了,他们应当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历史、研究历史
、牢记历史。这样一来,简单的说牢记历史就不够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应该牢记历史
的哪些部分。
在历史长河的方方面面中,最重要的两个,可能就是个人、民族、国家间的恩恩怨怨和历
史给我们留下来的各种经验教训了。而这两个方面孰轻孰重,究竟应当牢记哪一个,也是
自人类有史以来可能就不曾停止过的一个争论。要搞清这两个方面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更
应当牢记,最好的方法自然莫过于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数
百年前赵宋王朝做出的两个决定了自身、中国甚至世界的命运的决策说起。
公元12世纪前期,宋徽宗宣和年间,已经承平一百多年的北宋王朝突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
抉择。从辽国归降的赵良嗣给道君皇帝带来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情报:早在数年之前,
臣服于辽的一个小部族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抗辽,并建立了金国。金军
迅速发展,屡战屡胜,已经击败了辽的主力,大有灭辽之势。赵良嗣向徽宗建议:联金灭
辽,一举夺回落入契丹人之手已近两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尽管面对着名将种师道等人的反
对,官家和绝大多数宰辅大臣都决定不放过这一洗雪前耻、恢复河山的大好机会。徽宗派
西军将领马政、马扩父子和赵良嗣一同从山东渡海至辽东,与金人联络。并于宣和二年(1
120年)二月签订了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史称“海上之盟”。协议签订不久,金军
就大举南下,连破辽国三京。而同时进攻的宋军则被辽国名将耶律大石打得大败。宣和四
年冬,金军攻破幽州,辽国随即灭亡。在暂时北撤,仅将幽州等四个已成焦土的城市交给
北宋后不久,宣和七年,金国就撕毁了盟约,分两路南下攻宋。次年(靖康元年,1126年
)11月,金军攻破东京开封府,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金战争从此愈演愈烈....
..
几乎正好是一百年之后,一个几乎同样的抉择又摆在了南宋君臣面前。一个曾经匍匐于金
国脚下的大漠民族蒙古,在铁木真的带领下从漠北崛起。这个新兴的游牧民族扮演了一百
年前女真人的角色,而今天的金国却扮演着当年辽国的角色,唯一一个角色没有改变的,
就是宋人。与一百年前的祖先一样,南宋君臣被无可遏抑的复仇情绪所控制着,尽管“海
上之盟”的前车之鉴是那么清楚,但他们还是做出了与一百年前的祖先一样的选择――“
联蒙灭金”。而故事最终的结局也与一百年前几乎完全一样。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
正月初九,金国的最后一个据点蔡州被蒙宋联军攻破,金国灭亡。宋蒙之间的和平仅仅持
续了半年就告破裂,虽然打第一枪的是宋人,但蒙古侵宋的计划却是蓄谋以久的。42年之
后,元军开进临安,宋恭帝赵显投降。又是3年之后,宋祥兴二年二月(1279),宋蒙两军
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战役以宋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南宋最终灭亡。
俗话说:一个人不应当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然而宋朝君臣却先后犯了两个几乎一模一
样的错误,而且都付出了国家灭亡、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沉重代价。“海上之盟”还可以
说是没有经验,“联蒙灭金”却是彻彻底底的重蹈覆辙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种多
样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宋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宋人之所以犯这样的决策错误,既是因为宋人过于牢记了历史,又是因为宋人忘却了历史
。
宋人牢记的,是过去与辽人金人之间的深仇大恨,是石敬塘屈辱的儿皇帝称号,是燕云十
六州的沦丧,是太宗两次幽州之败的耻辱,是首都沦陷、二帝北狩的“靖康耻,尤未雪”
,是半壁江山的沦亡。这种长期形成的仇恨心理,使得宋人在潜意识里将辽金看作当然的
敌人,根本不考虑合作的可能。“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的两次决策过程中,虽然都
有人持不同意见,但最多也就是主张持中立态度,用卞庄刺虎之计。并没有一个重臣认真
的考虑过与辽/金联合抗金/蒙的可能。虽然从今天看来,这才是宋朝最好的战略选择,而
中立仅仅是比落井下石略好一点,在辽/金无力独自抗击金/蒙的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并不会
有太大的改变。
宋人忘却的,是历史血的经验教训,是唇亡齿寒的古训,是完成定居化、农业化、封建化
和部分汉化的前牧猎民族的侵略性和危险性将会大大减弱的经验,是新兴牧猎民族具有极
强的进攻性和侵略性,对宋朝构成的威胁常常远远大于那些前牧猎民族的教训。
正是这一个牢记和一个忘却,使得宋朝君臣两次都不顾一切的要将过去的老对手埋葬,而
将自己暴露在新的、更强大、更恐怖的敌人面前。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真正应当牢记的,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各种经验教
训,而不是具体的一条条恩恩怨怨。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从理论上来说,过去的恩恩
怨怨与现在的决策之间应该是根本没有关系的。过去的一切都早已成为沉没成本(sunk c
ost),不论现在怎么决策,总之是无法挽回的了。一个理性的人在做出决策时唯一需要考
虑的,是不同的抉择在将来会给自己带来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南宋君臣在进行决策时,
金人过去抓过几个宋朝皇帝、强占过多少领土、屠杀过多少百姓都不应当成为他们所考虑
的内容,他们唯一要考虑的,是“联蒙灭金”和“联金抗蒙”究竟哪一个能给南宋带来更
大的利益。而在进行这样的比较时,历史的经验教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
当然,仅凭这一点就把历史上的恩怨完全否定掉,认为它们都没有任何用处,应当遗忘到
角落里,也是不公正的。过去的恩怨在某些程度上,也能够为决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譬如,如果一个人过去一贯不讲信义、惟利是图、经常伤害别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
个推论,这个人在将来也是不值得信赖的,因而今后在与他打交道时就应该谨慎从事。从
这个意义上来讲,恩怨也是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的。但是,在使用这种信息时,必须慎
之又慎。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过去的情况和局势可能跟今天截然不同,从而国家、民族的行为也可
能截然不同。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女真族兴起之初的时候,这个民族表现出了一
种极突出的侵略性,这也是新兴牧猎民族常常具备的性质。他们撕毁盟约、侵略别国、残
杀百姓,因而给宋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金人残暴、不可信赖的印象。在金国兴起的初期,
这种印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正是根据这一印象,正确的提出了对第
一次绍兴和议的怀疑,而这一怀疑在不久之后也得到了证实。然而,在一百年之后,这一
情况已经完全改观。从金熙宗改制之后,金国已经完全抛弃了女真旧制,全盘采用汉制。
女真人口的一半已经移民长城以南,与汉人杂居。女真文字、习俗和牧猎文化都渐渐消失。连金国的首都也早在海陵王时期就移到了中都(北京)。完成定居化、农业化、封建化和部分汉化的金人在有些时候甚至比南宋王朝更希望维持两国间的和平。此时再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老眼光去看待金人,认定金哀宗和金兀术、完颜亮都是一丘之貉,绝对不能信赖,一有机会就应将其消灭就是严重过时,很可能导致重大决策错误的了。
上面的分析,将历史的恩怨和经验看作是对立的两个极端,仿佛是泾渭分明的一般。但在
实际的历史中,它们却常常无法分开,都蕴藏在同一个历史事件中,只是从截然不同的角
度来解读罢了,就像“海上之盟”的教训和宋金间的恩怨都蕴含在宋金战争的历史中一样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性的只牢记其中的一项。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牢记历史的时候,突出
其中经验教训的部分,让它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指路明灯。至于其中恩恩怨怨的部分,拿
它来做做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也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让它左右我们的
思想和决策。
经验教训好比是历史的财富,恩恩怨怨好比是历史的包袱,让我们拿起历史的财富,放下
或者至少是减轻历史的包袱,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牢记历史应该记住些什么――从“海上之盟”和“联蒙灭金”谈起
【原创】Re: 也谈海上之盟与联蒙灭金 napolen 字3349 2005-03-07 04:12:32
时局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韦孝宽 字554 2005-03-06 22:25:43
俺对耶律大石的西辽一直很感兴趣,可惜 碧血汗青 字85 2005-03-05 09:46:47
好像曾经见过一本“西辽史” napolen 字0 2005-03-06 03:56:06
关于辽的灭亡有个问题 毛锥子 字392 2005-03-04 23: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