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三十七) -- 本嘉明

共:💬43 🌺55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茗谈(三十七)

(一)

今天要说的主题,是:微康社会。

微康,是对应着“小康”说的。你要敢说如今的中国,是一“康”也木有“康”,那铁定是普天之下,人神共愤的。但是不是,已经小康了呢?

我看不是,差得远呢。不过我们也不必老拿人均说事,现在全世界有种很不好的风气,某党一说人均,就仿佛是铁板钉钉地耍赖。我们不能跟着这种偏激的思路走,但既然人家不愿意来我的党委办公室“会商”,那我们也有必要另找一个循循善诱的说法,你跟史上最幼的幼稚孩子,沤什么气嘛。

我们人类的未来,还长久得很,好比爬山,小康这个字眼,算是爬到半山了。其实到眼前这一点点成就,还是微不足道的,自称小康,已经很骄傲了嘛,这次就算鸟,下不为例。那么就说这个生米著成熟饭的小康,标准是哪个?

要我说,就是1960年代初的美国。那时候,美国那个美啊,欣欣向荣,丰衣足食,小女孩儿(当然是白人家的哈)头上蝴蝶结,脚上黑皮鞋,书包里揣两块奶油蛋糕,蹦蹦跳跳去上学。那才叫小康呢。

所以也难怪如今海内外大批装家,振振有词,竭力否认中国进入小康了,说咱们离小康还有好几十年。那就对嘛,我们确实比“美国小康”落后了50年嘛,至于说今天的美国是不是又出溜回去了,比1960都不如了,那我们没空管。

有些小国,比如新加坡那样的,可以大言不惭,说自己已然小康鸟。因为身为小国,不需要把美国小康的所有方方面面都走一遍,只要完成少数指标就可以隆重剪彩,人家方舟子都没法说你什么。可中国这样的大国,要负起责任来,就不能取巧,要老老实实,把当年美国小康的所有光明面,都山寨到手,才能验收通过。

这么一比,确实的,很多地方,比如说,环境污染,生活水准,心情舒畅,啥啥的,都差得远。要承认差距,虚心向标杆看齐嘛。

(二)

为什么说到这个话题?因为忙总提到了“生存空间”。

这是个敏感词儿,中宣部早晚要发表想法。趁现在还在官僚主义拖拖拉拉的初级阶段,我们赶紧唠唠。

我认为,中国没有“生存空间”的问题。

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说,是有一定的定义的。当年的德国,粮食不能自给自足,1937年前后,年进口粮食高达400万吨。所以德国当时完全没有两线作战的本钱,必须同某一线作战的同时,从另一线获得粮食。比如说,德国进攻波兰,同英法宣战后,靠苏联的小麦打仗。全取法国后进攻苏联,则靠西欧的产粮区支撑。这样一个国家,一旦干了神马被茅十八定义为伤天害理的鸟事,是肯定混不过去的。

而中国,由于有高度重视的ZF和伟大的农民兄弟,在歌舞生平朱门肉臭的时期,尚且能基本自给自足,那到了稍微严峻的时刻,大家减减肥,也无大碍。所以说,中国有“生存空间”的问题,但发生概率比较小。当然日本的核污染飘过来地不能种了,就另说。

主要地讲,中国只有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保持社会稳定,从而正常生产粮食?

“生存空间”,是对应“温饱”而言的,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灵巧,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了。

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向“美国式小康”逼近的时候,全世界歇斯底里的人,必然就多了。但这个,和臭名昭著的“生存空间”,毫无关系。

就是说,如果中国人不再上进,满足于烙饼卷大葱,是能够生存的,也不给白皮大老爷们添麻烦。但如果中国人进一步,买卖公平地从全世界,缺什么买什么,那就侵占了大老爷们的“零成本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一被压缩,大老爷们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印度人民吃第二顿饭了,墨奶奶就差点急出小儿麻痹。

本来,这不是坏事,好比说,海啸来了,几个人一起爬树逃命,中国算是慢了一拍的,爬在最后面,但生怕被开除球籍,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手脚并用,拼命往上拱。这时候爬在上面的,借着这个追赶和鞭策,也加快一点,仍然能占住制高点。但问题是他们懒了,不想爬了,又挡着道,结果三拱两拱的,给拱翻下树了,比如意大利西班牙那样的衰仔,不反省自己,反而赖中国太努力,那就比较泼皮了。

所以,中国主要面对的瓶颈,是发展权的问题。发展,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这个本能,哪有今天的人类文明?如果有人要压抑发展,反对发展,只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当然,发展是有个度的,靠自律,讲合理。我们中国现在从智利买铜,智利人民并没有因此要饿饭,倒毙街头,那中国这样的发展手段,仍然是合理的;法国要从利比亚买油,结果是利比亚人民自己掐起来,法国的战斗机还去帮倒忙,那么这样的发展,似乎就令人怀疑。

日本前十年的沉沦告诉我们,不受束缚的合理发展只能靠两样东西。就是:文化开路,武装保护。

文攻武卫。

(三)

世界是平的了,就是说,各文明体会迅速进入“兼并活跃期”,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只能是少数“巨头文明”。

这好比一个市场上,大小饮料公司一片混战,到最后,只能是“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少数几个品牌来瓜分。

其中的“可口可乐”(西方文明),既大又强,组织严密,领先一步,那么“娃哈哈”该怎么做?

“娃哈哈”的资源有限,形势又如此紧逼,“做大”和“做强”,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小本的建议,是“优先做大”。原因有这几个:

一,做大容易量化评价,做强不好着手。TG的本事,就是低水平搞大,靠中X部来牵头组织“文化大跃进”?拜托你去查一查脑科,是不是被过量辐射了。

那么搞大的指标是什么?就是使用汉语的人口数,不断上升。通路为王,使用哪种语言,就被纳入了哪种通路体系了。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本土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那么就要大量培养留学生,让越来越多的地球人会说中文,爱说中文,说了中文有实际的好处。

二,其实追求做大,本身就必须不断做强,可以说被迫不断做强,以免大了之后分崩离析。这里,郭董的“鸿海”,是个很好的例子。“鸿海”管理层,就是个缩小了的TG(反而华为是个“小美国”)。这个,如果我有精力的话,倒很愿意仿着《丰田神话》,给大家好好八卦八卦。

三,在目前的形势下,抢地盘是第一要务,大举并购一些条件成熟的资产(具体哪些,我们就不多说了),明确宣示自己的势力范围,先跑马圈地,再慢慢拾掇不迟。而这个慢慢拾掇,也需要大批的“南下干部”。所以中国的高等教育,考虑本土人才需求和留学生培养,目前的600万,不是太多了,恰恰是太少了,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培养更多走出国门也有用武之地的理工农医人材。

当然,这波“文化走出”,不是无限制的扩张,而是有个明确的目标,一旦达到,立刻就地休整,暂时收手。那么,这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划在哪里?我觉得是从蒙古到澳大利亚,目前讲,就是这一条状地带里的国家的小朋友,优先欢迎来中国留学,多多益善。

本嘉明:【原创】茗谈(三十六)

wxmang:你不知道这次决策的背景:中国需要这个先例。不然我们无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