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如来 如去 -- Davi

共:💬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如来 如去

点看全图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邦君主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当他出生的时候,有智者预言他能成为最伟大的帝王,他接受了传统的刹帝利教育,成为文武双全的王储,娶耶输陀罗公主(Yasodhara)为妻,生下儿子Rahula.因了他的智慧与尊荣,每日受着香花美酒的供养,生活在笑容与珍宝之中。然而,当他第一次看见死者,震动于生命的脆弱,久久不能释怀,终于在二十九岁的一个夜晚离开王宫,到荒野森林中修行。

那个夜晚,佛陀离开沉睡中的爱妻娇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宫,眼里该是有着丝丝缕缕的不舍与疼痛的吧?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那前途光明的帝王之道去。有说他离开是为求救世之道,令人心生疑惑:用手中的王权救世,岂不便利得多?何必作此大牺牲?驱利避害,是人之本能。或者有人说:他是佛,怎能以凡人之心度神佛之腹?佛陀本人极反对崇拜偶像,是后人将他请上神台。

暗暗猜想:放下一切,只是因为发现,一切不过是掌中的流水。无论如何紧握所有,此刻都将奔向虚无,永不复回。知道了终将赤条条的来与去,再看身边的花好月圆,一切已是不同,原来花好将落,原来月圆还亏。智慧如佛,自然会问:生命从何来?去何处?此刻有何意义?问而不得其解,便成了心上迈不过的槛。

那是婆罗门尊于刹帝利的时代,神权高于王权。在俗世的繁华里寻不见的答案,在宗教的灵光里或可追寻。佛陀苦行六年,遍访名师,都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不少的宗教认为,肉体和灵魂有神奇的联系,肉体的苦楚,可以磨砺灵魂。基督教士曾自我鞭笞,至今密宗仍有不少苦行僧人。佛陀尝试过苦行,却在三十六岁这一年放弃。他在一条叫做尼连禅(Nairanjana)的小河中洗净身上的积垢,接受了一位牧女奉献的奶粥,然后走到河畔一棵荜钵罗树(pippala)下入定静思,终于觉悟。后来,pippala树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界限是怎样被越过的呢?并不是因为那碗奶粥,也不是因为那棵pippala树。见惯了王朝的烟花胜景,路过了红尘的人间百态,沐浴了树林的雨露晨风,每一次失落的追寻,都是对谜底的接近。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心灵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原来生命是不断的轮回,从此岸到彼岸。我们只是旅人,不曾得到或失去,在路上播下的每一颗种子,其结果我们都将亲尝。只有清净圆满的生命,才能解脱人生之苦。

不论轮回是否仅仅是个安慰与警惕,佛陀无疑为人类开了一扇解脱之门。罗素说得好:“除了肉体的苦楚和良心的责备,其它的痛苦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饱暖易得,欲壑难填。有戒方得解脱,守心方得自足,能舍方得安乐。知道有生就有死,有来就有去,面对困厄方可洒脱自在。

可以想见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欢喜,《游行经》录佛陀说:“到安稳处,逮得己利。为人导师,演布经教,显于句义;若有异论,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大意是说:“我已是身安心稳,不仅使自己受益,还要做人导师,传播佛经,发挥教义。如有异端邪说,能以正法降伏之。”余生四十五年,佛陀足迹遍布恒河两岸,向众生传道说法,上至国王、贵族、富商,下至乞丐、妓女、奴隶,纷纷皈依佛教,道从此兴,迄今二千五百余年。

佛陀八十岁时,年老力衰,自知去期将近,依旧云游说/法,当走到一个名叫拘尸那迦罗Kusinagara的小城外的娑罗树林中时,倦卧于两树之下,接纳了最后一名弟子须跋陀罗,然后安静地死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