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洪大使惊现王府井说开去 -- 陈比尔

共:💬226 🌺1981 🌵2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再说说农村的情况吧。

正好去年国庆回老家,那边全是农村的亲戚,咱们不知道全面的情况,解剖一下麻雀总可以吧。

农村生活没有负担,不用交任何钱,现在大家对政府,就是想着办法,弄点补助过来。修个沼气池有补助,弄卫星电视好象也有补助,种地倒是没补助,不过如果你把地交了,去当居民户,可以按年得补助。要说什么是田野牧歌似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倒真象是了。

在农村,现在雇小工很费钱的,雇人收割,一天好象是200元,反正很贵。种地,现在耕地是雇人,收割一般是机收,如果是雇人收,就会赔钱的。所以老人都是能种多少种多少,种不了的,只有荒着了,我们出去转,亲眼看到田间随处可见的荒地。

农村没有年轻人了,农村生活再好,也没有城市生活的舒服。所以大家宁愿在城里打短工,也不回农村种地。而且普遍的观念,回家种地就是没本事的表现,所以更不会回去。七十年代出生的,在外面呆时间长了,总能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甚至家都安在外面了,不管户口如何,已经是城市人了。虽然有过的好的,也有过的差的,但都不会回去了。

象我们这一辈份的,家里全是一个孩子了。其实孩子多不多,和初胎生育年龄关系很大,你只要看看,现在25、6岁的女孩,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有几个生孩子的,就知道,中国这个生育率,不可能高起来。不要去抓什么特例,美国也有生十一二个的,但总体上算,还是孩子越来越少。

因为计划生育的效果,所以现在在农村,或者西部的县城,就业没太大压力。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批农民工已经进入老年了,都在家里,种点地什么的,或者在本地打个工。而七十、八十年代的婴儿潮造成的青年已经变成了壮年,大家都有家有口了,不愿意出去,实际上前几年,七十年代的人就已经很少出去了。加上今年富士康在各地设厂,对于农民来说,出去也是为了生活,如果能在本地把钱挣了,那肯定更好。

回老家,才知道,什么是幸福。在城市里,无论有多少钱,无论有多高的地位,其实大家普遍感到的是压力很大,都不愿意干了。十多年的辛苦了,中国人也该歇歇了,实际上不只是城市人,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所以造成了“农民工荒”的又一个原因,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到,那这就是出来务工时间与招工时间的错位。

农民出来务工的时间,由八十年代到现在,正在走一个曲线。最早八十年代,是正月十五之后出门,或者把年过完,但因为活不好找,每年都在提前(九一年,我也是由老家回北京,初五走,就是为了避开高峰,但是车来了才发现,四川的人已经出动了),大概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出门时间达到顶点,初三就往外走。而进入本世纪,出门时间又开始逐渐延后,到现在已经基本上又恢复到十五左右了(甚至有很多人会过完正月)。而招工,则一般开始在春节假期结束,也就是初七初八。

这错位的几天,造成了“招工荒”更加极端的景象,媒体当然也会跟着推波助澜。其实随着正月的结束,大批职工还是开始返工了,招工荒也就不象那几天那么有冲击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