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马占山曾一度投降日本,是其人生的巨大污点,但旋即反正,难道你还要指责马应该就此死心塌地为日本效劳,否则就是“两姓家奴”,人品更差?
钱不像吴三桂,是在天下久定后出于一己私利而造反,而是在清朝气焰正盛之时,积极出钱出谋,参加反清活动,应该是正面评价的:
钱牧斋《后秋兴》诗之一有句:“闺阁心悬海字旗,每于方寻系欢悲。乍闻南国车攻日,正是西窗对局时。”据考证,此诗就是咏黄毓祺事。“闺阁”是指柳夫人无疑。
黄毓祺兵败后,清廷查知钱谦益与黄毓祺有牵连,下令缉拿他。清顺治五年四月,正在病中的柳如是“蹶然而起,冒死从行”,紧随丈夫一同去到南京。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请托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但钱柳二人在苏州过着饮酒下棋的悠闲岁月时,还无时无刻不关心着政局变化与战局发展。
顺治六年,钱谦益和柳如是从苏州返回常熟,移居红豆山庄。在这种局面下,钱谦益并不曾闭门韬晦,表面上息影居家,在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以耄耋之年奔走道途;其中柳如是对他的影响不可小觑。钱谦益先后与南明桂王的大学士翟式耙、郑成功、张名振和张煌言联系。
顺治六年(1649年),钱谦益在给门生瞿式耜(时任永历朝廷留守桂林大学士)的密信中,提出了“中兴之基业”的关键是顺江而下夺取江南。瞿式耜向永历帝转报钱谦益密信疏中写道:“盖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画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
钱谦益后来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好,一是因为连吃几次官司,需要钱打理;二是柳如是几次冒死到抗清义军中犒师,对义军慷慨解囊。顺治七年(1650年),绛云楼又不慎起火,一夜之间,几万卷藏书和大批珍宝古玩化为灰烬。就在二人经济拮据之时,柳如是依然卖尽金珠,全力资助抗清义军。钱氏倾家荡产资助反清复明,以致到钱谦益死的时候,连丧葬费用都成了问题。后人仅以“失节”一事来对钱谦益盖棺定论,实在是不公正的。
顺治十一年(1654年),张名振统率的南明鲁监国军队乘海舟三次进入长江,第一次进抵镇江、瓜州,第二次进至仪征,第三次直逼南京,在一年多时间里积极活动于长江下游和入海口。
这次会师长江的战略设想是以钱谦益等人为核心策划的。他们不仅主动担负起联络东西两方面的南明军队和内地反清义士的责任,还以出资、出力等方式亲自参加了这一重大的军事行动。但这次精心策划的会师长江战役,结果却完全令人失望。原因是西南和福建的抗清主力都没有出动:西南永历政权孙可望与李定国突起内讧,几乎酿成大变;而福建郑成功私心太重,一心只想守住他自己的地盘,保存实力。
钱谦益这些人在清统治区内秘密从事复明活动,风险极大。事败之后他们首先销毁证据,有人不幸被捕在审讯时也竭力避免牵连更多人进来;迹象还表明部分仕清的汉族官员因各种原因而暗中加以庇护。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失节来评判。还有一点,历史就是历史,无人能对其一窥全豹。
江南历来为财赋重区。“江南安,天下皆安;江南危,天下皆危”。发动长江战役的核心害死东南沿海水师同西南明军主力会师,收复江南,取得这块财赋充盈、人才荟萃之地,作为扭转明清战局的关键。这次重大的战略策划充分证明,钱谦益确实是有相当战略眼光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贰臣传》里的人物故事也很精彩,值得一读 汉水东流 字72 2011-02-17 22:00:31
🙂但钱谦益在降清后又积极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活动,也不可抹杀. 1 flyingcatgm 字0 2011-02-18 16:39:07
🙂降清之后又再反清,岂非人品更差?实足两姓家奴! 天煞穆珏 字0 2011-02-21 17:01:16
🙂这话说得,对钱太不公道了
🙂老钱反清是因为降清后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从而反社会反政府 2 scorpioking 字236 2012-08-23 16:45:26
🙂可能是有些不太公道吧 9 天煞穆珏 字1310 2011-02-23 05:49:51
🙂关于钱谦益的反清活动,并非网上"真相文",可读<南明史> 3 flyingcatgm 字450 2011-02-23 17:08:39
🙂牧斋先生 2 汉水东流 字194 2011-02-19 0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