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游踪琐忆——水土风情 -- 铁骑边塞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玛”或“嘎老”,“嘎”指汉语里的“歌”,“老”和“玛”在侗语里是同义词,即汉译为“大”,还有“长”和“古老”之意。它是土生土长的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的民族复调式歌曲,是参加演唱人员众多、历史渊源久远的民间音乐艺术,通俗和优雅并存,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均靠侗歌传给下一代,“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千百年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侗族大歌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
小黄村被称做“侗族大歌的故乡”。村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离县城20公里,由小黄、高黄、兴黔3个行政村组成。这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缓缓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山水交融,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
那次去的比较巧,碰到中央电视三台来录制节目,村中唱的最好的七位姑娘集中在一起,就在不久前从中央台参加歌唱比赛获奖的姑娘家里,奖品是一台钢琴,没有拆箱摆在墙角,那位电视台年轻导演说钢琴对她们没用,她们的嗓音胜过任何乐器。
我们围坐一起听她们的歌唱,歌声旋律优美流畅,清凉纯净似山涧溪流,高亢处余音绕梁,低吟时宛若游丝,声音透亮毫无杂质。唱歌的姑娘们脸上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她们在用心灵唱歌,唱出心灵的声音,我听得如醉如痴,满屋都是她们的歌声在回荡。
每当一曲终了,那位电视台导演便讲解一番,他介绍,侗族大歌是他老师李文真教授在这里研究三十多年发现的,侗族大歌八十年代曾去法国演出。原先我们中国55个民族的歌曲全是单声部,李文真发现侗族大歌是多声部的,比西方贝多芬创造出多声部早1500年。多声部是一人领唱,跟唱的音不是延续而是在上方或下方;侗歌没有音高,他们的音高靠祖祖辈辈的传延、靠听觉来自我调整。侗族人听觉特异,能进行俯调声部模仿,他们天生代代传唱,他们的语言能力差,就用歌声表达心声,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就在这环境中成为天才的歌手。
侗族大歌是全世界解不开的音乐之迷,没有指挥而随时变化,被称为流动的音乐画质,其歌声是和谐声。侗族大歌是不可移植的,即便拿着曲谱,让外面的音乐家一唱就走调,因为单旋律无法形成多声部演唱。今天这屋里七个女孩的演唱能达到一千人的合唱效果,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我在村中转悠看鼓楼、观廊桥、听歌声。鼓楼和廊桥建筑风格相同,鼓楼底层是空场,一层层往上尖耸,风雨桥不用说底下中空,覆顶上面有几个塔尖,都是描彩绘画,精细美观。村中到处传来悠扬的歌声,走进传出歌声的一家人家,客厅里围坐的十几个妇女在唱歌,听罢几曲,打量房间比较简陋,符合整个侗寨情况尚不富裕。看到墙上贴着主席画像,这个我去的少数民族家里都有,无论湘西凤凰的苗寨土家族寨子,还是四川桃坪羌寨,云南少数民族人家,藏族人家都在房间中央墙上挂主席像。意外的是与主席像并列的是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个我是第一次发现。
在村中行走,听到的是满村歌声,也有一些妇女在纺线织布。晚上住他们寨子鼓楼边家庭旅馆,木楼木床木地板,听了一夜的歌声,过足了侗族大歌的瘾。第二天醒来听到锣鼓声,出来看到村民敲锣打鼓迎接外村的村民,引到鼓楼里,沿鼓楼外围支撑柱中间的长条凳坐下,鼓楼中央燃起篝火,开始对歌,整个正月他们都在唱歌对歌中度过。
坐小黄去榕江的汽车,在巴扒下车,走山路翻山去山里深处的侗寨沾里,小径崎岖,天虽阴沉沉的空气却格外通透,行走在高低起伏的山脊道中,但见群山簇拥,峰峦相连一直延展到云山相交。眼下梯田阡陌纵横,绿色的水稻,白色的不知什么花,黄色的油菜花在田间各色杂陈,一派宁静的田园景致。沾里是山岙里的一个小侗寨,属高增乡,进去时村民正在对歌。女孩子清一色紫色衣裙,铮亮闪光,头上插着鲜花,一个个朝气蓬勃面目姣好,男子头缠厚厚的头巾,头巾上也别着一朵花。周围木楼下妇女在纺线缝制衣服,孩子到处玩耍,只是几天后这些唱歌的年轻男女就要走出平和的山村寨子,放下歌声,到沿海到城市去打工。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游踪琐忆——水土风情之黔东南 8 铁骑边塞 字2221 2011-02-10 04:04:31
🙂【原创】郞德上寨长老芦笙表演 铁骑边塞 字64 2011-03-13 06:41:29
🙂【原创】苗族舞蹈表演 铁骑边塞 字64 2011-03-14 01:40:25
🙂游踪琐忆 ——水土风情之黔东南(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