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泰西英雄传 -- 丁男

共:💬187 🌺228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12)旌旗招展

在游击队攻占下肥城,为防敌人报复,又主动撤出后,日本鬼子并未再派兵占领,肥城成了一座空城。有个国民党警察局的王姓巡长,遂纠集了一批地痞流氓,伙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二、三十人,乘机盘踞在城里,并自封为大队长。这些家伙称王称霸,胡作非为,骚扰四乡百姓,还暗中与泰安鬼子勾结。城乡人民不堪奴役,推选出代表面见自卫团领导: 要求张司令(泰肥人民对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同志的尊称)驱逐这群害民败类。自卫团应人民之请,派部队包围了肥城,收缴了这帮家伙的武器,扣押了为首的王巡长,对其余人员教育后释放。自卫团部队第二次进驻肥城。

从1938年2月至4月上旬,驻守肥城的这一时期,是自卫团的鼎盛时期: 首先,泰安、肥城、长清县各地党组织、共产党员、爱国人士组织的多支抗日游击队纷纷赶到肥城,改编为自卫团所属的各个大队--诸如长清大峰山起义的一支队伍100多人,在万晓塘、魏金三、张耀南等同志率领下,来到肥城,改编为第四大队; 继而,泰西地区一些抗日游击队也纷纷派代表来要求接受自卫团的改编--特别是原国民党泰安县第十区区长武圣域带领全区武装400余人投奔自卫团,产生较大影响。这支队伍改编为第十三、十四、十五3个大队,武圣域任总指挥。到4月初,自卫团所属已有17个大队、1个先锋连、1个特务队,总人数已近3000人,成为泰西地区首屈一指的抗日武装力量。当时,肥城真是旌旗招展、浩带飘扬、人声鼎沸、盛况空前,空气之中弥漫着无穷力量,群众的抗战热情空前高涨.

中共山东省委十分重视这支人民武装的成长,先后派李冠元(辽宁人,1935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辛俊卿(肥城大辛庄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后越狱返乡; 1941年牺牲)、袁振(山东掖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倪冠英(山东济宁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病逝)等同志到自卫团,加强领导力量。

自卫团在肥城重新整顿了领导机关,主要领导成员有: 主席张北华、副主席李冠元,政治部主任远静沧、副主任李文甫,组织部长葛阳斋,宣传部长夏振秋,民运部长徐麟村,经理部长程重远,参谋主任乔绶卿,联络主任张维之。司令部、政治部、经理部(后改为供给部,即后勤部)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部队出现一派朝气蓬勃的气象。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3000人的队伍集中在肥城和近郊一带,吃饭成了很大问题。游击队刚建立时,人数很少,群众对游击队也不了解,只好由队员自己回家扛粮食来,或者拿钱去买。以后人逐渐多一点,也不过一、二百人,就靠村长每家每户敛点窝窝头、煎饼、红薯一类的食物,收到什么吃什么,是名副其实的“百家饭”。现在队伍一下子集中了两、三千人,再靠过去的募捐派饭就不行了。肥城城里有座“义仓”,这是由群众出粮、政府管理,遇到灾荒时赈济灾民用前。张北华等同志和城里一些有影响人士商量,为了解决部队吃饭问题,决定把“义仓”里的粮食拿出来。自卫团便和各个“馍馍铺”定下规矩: 1斤2两麦子换1斤馍头,这样“馍馍铺”做1斤馍头能赚2两麦子。可“义仓”里的粮食毕竟有限,几千人的部队没有吃到l个月就空了。经理部长程重远又带着一部分队伍到了尚里村、拥有千余亩土地、肥城最大地主李子英家,借了一仓库几万斤粮食接济部队。这样,自卫团在肥城近两个月吃的粮食,没有向群众征集。由此,也找到部队粮油供应的途径--要建立公粮征集制度,要有财粮科办理。

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没有别的来源,自卫团就依靠没收汉奸财产和向地主、商人募捐的办法筹措经费,但仍然感到不足。不得已,自卫团只好向城里和各大集镇的酒店征收酒税,以解决经费之困难。

俗话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队伍发展到二、三千人,大半却是赤手空拳。怎么解决武器问题呢? 张北华同志从界首之战得到启发--大砍刀在近战、夜战中极具威力,决定赶做大刀和长矛。由程重远、刘继河、张维之等同志负责,请了肥城各个乡镇100多位铁匠师傅,集中到城里打制大刀、长矛,由部队管吃住,谈妥打好一把大刀给10斤麦子,这样不到一个月就赶做了1000多把锃亮锋利的大砍刀和200多支长矛,分发给没有步枪的战士,解决了部队的武器装备。

人民军队的建设仅有物质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物质准备还是这种的薄弱; 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巩固、扩大部队就至关重要了。自卫团政治部主任远静沧同志,对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游击队一开始建立,远静沧就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自卫团的队伍迅速扩大后,他立即抓紧在各部队建立政治机关,规定各大队要设政治指导员,中队设政治员(也称政治战士),与大队长,中队长共同负责领导部队,对自卫团和政治部负责。当时,共产党尚处于秘密状态,党的组织也不健全,谁是党员也不公开身分,党员又极少,大队的政治指导员和中队的政治员大都不是党员。各个大队又多半是靠个人关系、一个村或一个乡、同家本族亲戚关系聚集到一起的,本身就带来封建宗派、山头主义、地域观念等落后思想观念,从外边调派干部进去很难站住脚,所以只能够在各队中选拔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来从事政治工作。可是问题又来了,象这样的青年学生,虽然具有抗日豪情,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政治工作以及如何做政治工作。为了解决这一因难,自卫团政治部决定举办一个训练斑,从各大队、各中队抽调学员前来受训。第一期训练班抽调了20人,集中在肥城城里旧书院小学校址。辛俊卿同志任训练班主任,远静沧亲自讲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夏振秋讲怎样做宣传工作,辛俊卿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防特锄奸工作,程重远教军事动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但对参加训练的学员来说,非常新鲜,学到很多知识。经过讲课,组织讨论,学员们明确了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战斗和训练任务的完成,要以政治工作人员的模范行动来建立政治机关和政工人员的威信。远静沧同志还常到部队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给部队基层讲话,进行政治教育。

孙业旺参加了训练班学习,当时才14岁,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但很活跃,学习成绩也不错,训练班一结束,组织上便将他留在自卫团政治部工作。自卫团政治部开始只有10个人(远静沧、李文甫、徐麟村、张维之、夏振秋、葛阳斋、夏天任、叶子真、辛俊卿和孙业旺),虽然也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有工作大家抢着做,有说有笑,亲如兄弟,没有谁摆架子。当时也没有什么职务,小孙就和夏天任同志一起: 后者负责文印(刻钢板油印文件和传单),前者负责收发,将文件、宣传品送到各大队和团部各位领导。大家的工作热情很高,有时白天干不完就晚上开夜车,雷厉风行,工作效率很高。远静沧在政治部年龄最大,大家都称其为“老大哥”,没人称他的官衔“主任”。远静沧同志是河北任邱人,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捕入狱。中等身材,方面大耳,三十出头即留起了浓密的大胡子。他头脑冷静,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心战士,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口才很好,故事也特别多,经常寓教育于笑声之中。在政治部他是排头,小孙是排尾,站岗俩人是一班。睡觉没有被褥,就躺在草铺上,脱下外边的长袍两个人互相搭盖抵足而眠。那时也没有什么象样的菜饭,多半是两个馒头,一块咸菜,一碗开水或者是小米汤填饱肚子,生活十分艰苦,但乐在其中,津津有味。在远静沧同志卓越的组织领导下,自卫团政治部以出色的工作在部队中建立了威望。

为了发动群众抗日救国,扩大宣传,由各大队组织宣传队向驻地附近群众宣传。特别是第四大队,青年学生最多,宣传队最好,自卫团政治部就让他们远到四邻八乡去宣传。1个多月的时间,第四大队宣传队在肥城县各大集镇仪仙、王瓜店、屯头、演马庄、陆房、安临站、王晋等地召开群众大会、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及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是泰西老百姓的队伍,是一支不扰民、不害民。真正抗日的武装,扩大了部队的政治影响。

自卫团政治部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大力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对社会上层人士(包括地主、商人、官吏)进行抗日宣传,争取他们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其中,对于肥城士绅名流刘继河的工作就做得非常成功。刘继河是肥城洪帮头领,在肥城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一个重情谊、明事理的热心人,经过张北华、远静沧、张维之等的争取,不仅他本人坚决抗战,抛家舍业参加了自卫团(改编八路军时是六支队三团副团长),而且他的长子刘振武、儿媳妇石磊均加入到革命行列。刘继河以其自身经历向一些地主、商人、士绅名流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