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要搞清楚你到底是真正的空头,还是真正的购房者 -- wrabc

共:💬131 🌺1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让你看清真正的上海和上海楼市(ZT)(三)

为什么我说上海楼市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宏观调控有成效吗?

有,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大,但对于上海,确有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挤泡沫,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目前上海基本上以自住需求为主,炒客基本上已无利可图,纷纷于06、07年的高位成功套现离场,国际炒家也正因看到了这一点,才敢于进入上海,国内KFS所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沪上商业住宅的需求则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问题,只是暂时性受到了双重打压,这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体系的支持方面,我以前说过,这种打压只可能是暂时性的(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早晚要集中爆发出来),银行既有放贷冲动,同时又为无形的风险所困扰(这种风险是全国范围内的),缓慢收紧也许是折衷之策。。。

对双重压力的感受,我们实际上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有人说是温水煮青蛙,三盅没有否认,但也只是报以淡淡的回应,其实不过是媒体的概念炒作,就象现在的俯卧撑或拐点,其实没有人真的相信那只青蛙会最终死掉,说句大白话,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别的也许什么也没养成,就养成了这么一只大青蛙,就算它丫的不争气得了梅毒,就算它模样再丑,主人也没有非煮死它不可的必要性,我在《理性置业不应受市场噪音干扰》中分析了当前国内经济大环境,更揭示了全面通胀时代到来后的楼市走向,而这些思考,都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上海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反复强调上海的与众不同,大的方面,是政策落实的不同,同样是政策,在上海所引发的最剧烈的连锁反应已经过去,其负面效应也已随着投机客的离场而逐渐被消化;而小的方面,是上海人对居住文化的理解,同样是安居乐业,在上海人眼中的“家”,也许与全世界都不太一样。。。

宏观调控还会继续吗?

会,但方向将会折返,目前的政策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已经看到,为了抑制货币的流动性泛滥,我们已经将自身的快速发展之门渐渐关闭了,而一场空前绝后的雪灾、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地震、一场空前绝后的奥运盛世,以及一系列空前恶劣的国际金融形势,都将迫使我们的政府重新开启快速发展之门,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单纯意义上控制通货膨胀而令几十年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中国目前唯有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才有机会化解一切内外部矛盾,或许现在还没到全面调整的阶段,或许调整在现阶段只能与快速增长并存。。。

我们以前经过了一段非常漫长的低通胀时代,这种低通胀被精英层定义为国家战略性的,我们输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基础资源,我们换回了低额利润,而目前我们的产业面临全面升级,我们也要开始追求边际利润了,国家战略实际上一直都在调整,而通胀就是一粒棋子,讲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比方,比如足球游戏,我们说玩这个游戏有三种境界,一是球玩人,二是人玩球,三是人玩人,如果巴西球员达到了第三层,而喀麦隆球员达到了第二层,那么我们中国球员无疑就是停留在被球玩的阶段。。。通胀也是一样的,如果它是你既定战略中的一部分(比如美国),它就是你的棋子,而如果它是一场游戏的最终产物,并足以主宰你的命运,那你不惧怕它才怪。。。

所以,进而补充一下,宏观调控方向将折返,并伴随着高通胀一起激流勇进,否则就会坐以待毙,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金融风险有没有?当然有!而且任何国家都有,只是如果你认为压制它就可以换来低风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首先要面临的是投资面的全面崩溃,在中国,多了不敢说,投资,在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沉淀四成是有的,谁有这个勇气?

所以,我前两天发了个标题《楼市目前是稳定压倒一切!别争论,发展是硬道理》,不知尊敬的读者们是否已经理解。。。

上海楼市维稳的“泰山石敢当”

上海63%的市民拥有产权房,加上使用权房的比例18.8%,则是8成强,我认为这个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以前被三盅采信的产权拥有比例一直都是7成,非常讽刺的是,这个比例拿来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最繁华城市做横向对比时,我们发现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我说上海与众不同,他还不够发达,但他的居民占有固定资产的高比例却是世上屈指可数的,在中国,社会保障与福利少得可怜,民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中国人、上海人的安全感究竟寄托于哪里。。。

这压倒性多数的人群,势必是维稳的“泰山石敢当”,维稳的表现形式当然不是声嘶力竭地“唱多”或“蛊惑”剩余二成民众接盘,而是实实在在地控死流通。。。很显然,一个以自住需求为主的市场,其流动性并不大,二级市场更多的交易行为则体现着房产梯级消费理念。。。

但遗憾的是,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幻想着市场存在大量的超级炒客,幻想着崩盘的那一天会有巨量抛盘被逼出,这是不现实的。。。

事实是,63%的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顺利完成置业,民生问题可以说已基本解决了,剩下27%的常住人口其实只是刚需的一小部分,而刚需的大部队来自于流动人口、上海以外地区、中国以外地区。。。话再说回来,63%的拥有产权比例不是一年两年内完成的,同理,27%的非产权也同样不可能在一年两年中被消灭,不但消灭不了,63%的里面每年都有动迁,更何况,这个百分比仅仅是常住人口。。。

对于开发商来说,目前要做的不是手忙脚乱地降价,而是找到根源上的那根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总有其正反两面,楼市百态也概莫能外。。。

1、事物总有其正反两面:空军队伍从来没有如此庞大过,说明什么?刚需空前高涨~

开发商从来没有过如此战战兢兢地徘徊在生死边缘,说明什么?供应将减少~

降价从来没有如此疯狂过,但观望气氛也从来没有如此浓重过,说明什么?是降价导致了观望,而不是房价合理不合理~

万科从来没有过如此之众多的粉丝(拥跌者),也从未遭遇过如此严重的背叛(退房者)和信任危机(老业主、同行)~

当面粉贵过面包、土地贵过楼价时,价格传导规律告诉我们,PPI高涨会导致房价被抬升,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预言这种抬升同样增加了风险~

2、否定之否定(否定假象,就等于肯定真相):拐点声浪一浪盖过一浪,但不是万科降价所致,而是宏观调控发生方向性改变,市场不是需要拐点吗?结束长达四年之久的升息周期便给了你一个伪拐点之后的真拐点--政策拐点~

3、物极必反:霉体一边倒的叫嚣声,最终换来了绝大多数的不信任票,本意是炒作,结果死于炒作~

政府的宏观调控意愿是善良的,矫枉过正的结果也同样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否已经过了头则不那么容易判断,因为效果是滞后的,方向调整是需要研究的,是否救市是要看经济基本面的,而经济又是必须与政治挂钩的~

4、凡事不能以偏盖全(一叶可以知秋,亦可以障目):站在某一立场上的观点无疑都是片面的,但其结论未必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结论中,总会有一个是对的。。。所以,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经常换位思考是必要的。。。只有那些不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屁股决定脑袋者~

5、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的:三盅每次的预言都没有在一二天内实现过,一天没动静,二天没动静。。。有人想,一定不会有动静了。。。但事物内部则在不断地积蓄着能量(只是你没看到而已),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抱怨,香港楼市暴跌过,台湾楼市暴跌过,美国楼市暴跌过,为什么中国楼市还不暴跌?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