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唱和萨苏兄的新近作品,共计十一篇 -- 春秋的老胡

共:💬247 🌺2771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0、冀中英魂:考证日军照片中的中国无名烈士(升级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连日本鬼子也“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如此英雄事迹,让人激动不已。

笔者在忘记困倦的情况下,几乎是熬通宵完成了这次初步的考证,随后多次多方查阅史料进行补充。

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告慰先烈、鼓舞后人。

以下是萨苏兄提出的问题“四二年,是哪支部队进行了这次不屈的反抗?”的考证过程:

照片有介绍:

1942年5月,河北衡水,日军某混成旅团将中国军一部包围于城西荒村,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日军感动于其勇气,特敛葬为此“中国无名战士”之墓,以为军人榜样。

这张照片的介绍带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

时间:“1942年5月”

地点:“河北衡水城西的荒村”

日军参战部队:“日军某混成旅团”

战斗结果“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

依据这些信息,考证的过程如下:

一、

查阅衡水的地方志可以得出:1942年,河北衡水县(当时衡水还是县)以及附近几个县是八路军冀南、冀中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

1942年5月前后,冀南、冀中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带的主要战事是什么?

冀南“四二九”扫荡(4月29日开始)和冀中“五一”扫荡(5月1日开始)。

这一带是否有国军呢?

1940年前后冀南这一带国军,主要是“鼎鼎大名”的的石友三部。40年的2次冀南讨顽战役后,石友三给彻底赶出了冀南。高树勋于1940 年11月4日杀了实际已投敌的石友三。

40年底后,冀南衡水一带没有国军。

这样,就初步得出第一个结论: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的这些“中国官兵”,是冀中或冀南八路军的某一支部队。

二、

进一步查询方志文史资料可以得出,1942年,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八路军部队遭到日军围攻后进行不屈抗争的较大规模战斗,有以下记录的(包括回忆录的记录):

任角战斗;白宋庄战斗;李家角战斗;张西河头、董西河头战斗;王家铺战斗;北午村战斗;兀兰屯战斗;大、小尹村战斗;北田村战斗;徐家庄战斗……等。

在地图上寻找这些地名——白宋庄;张西河头、董西河头;王家铺;北午村;大、小尹村;李家角,都在衡水的北边。任角;兀兰屯;北田村在衡水的南边……

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河北衡水“城西”的村庄发生的战斗,笔者至今可以查询到的唯一记录,就是发生在徐家庄。具体见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张海峰同志(1942年5月时担任衡水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等职)的回忆:

“1942年4月29日,敌四十一师团及独立第一、七、八、九等混成旅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对冀南军区实行“铁壁合围”。其中一股敌人在我县城西的徐家庄,合围了冀中警备营的三个连,我军突围受挫,大部分战士英勇牺牲。最后,30多名战士坚守在张其州同志家中,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屈。敌人竟放火烧房,3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反“扫荡”中的衡水人民》,李广振根据张海峰同志回忆整理。)

说战斗发生在冀南“四二九”扫荡中,时间显然符合“1942年5月”;

抗战史常识告诉我们:日军投入冀南“四二九”扫荡的部队,有多个混成旅团,日军参战部队也符合;

“我县城西的徐家庄”同样符合地点“河北衡水城西的荒村”(这个 “我县城西的徐家庄”,查询地图可知是今天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徐家庄村);

而“30多名战士坚守在张其州同志家中,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屈。敌人竟放火烧房,3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个记载,与照片介绍中说的战斗结果“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也是符合的。

那么,这段资料的可信程度怎么样?

张海峰老人是衡水县本地人,抗战时又在衡水县委县政府任职。这段资料可以认为是权威的。

文中提到的“冀中警备营”。八路军冀中军区从没有过“冀中警备营”的番号,比照冀中军区编制,应当说的是“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某一个营。

三、

文中提出这次战斗的发生地是衡水县城西的徐家庄村,部队是“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部队,但只是回忆录中有这个记载。需要更多史志资料的佐证。

笔者查询地方史志,找到了《衡水市志》中的两个重要记录:

1、“冀中军区警备旅经常在衡水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一带进行游击活动。”——衡水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确是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活动区域。

2、扫荡前,衡水县城西徐家庄,是衡水县抗日政府的驻地。(《衡水市志》记载:“1940年冬……衡水县抗日政府迁至城西徐家庄一带。”)——日军扫荡根据地,此村作为一个县抗日政府的驻地,显然会遭到日军进攻。

而张海峰回忆中亦有这一句:

“在这期间,许多村庄,掩护了冀南、冀中区的领导机关……冀中行署住在芦家园、郎子桥、徐家庄一带……”

此村是衡水县抗日政府的驻地,突围过程中,冀中地区行署也曾到这一带暂住。同时为县抗日政府、地区行署的驻地,徐家庄明显会在扫荡之中遭到日军的猛烈进攻。而这一次战斗,也就有可能是在衡水县西部打游击的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部队掩护“冀中行署”和“衡水县抗日政府”突围而与日军进行的战斗。

冀中军区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是“八路军冀中军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主力部队”,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政委——旷伏兆将军,有资料称其为地道战的创始人,并同时称冀中军区警备旅因擅长地道作战而被称为“地道部队”。

查询《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第38期《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大事记》,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冀中军区警备旅英勇战斗在衡水一带,付出不小的代价:

“在‘五一扫荡’中和其后的几个月内,我未及时转移的主力部队(包括警备旅)受到较大损失”、“警备旅部队、机关在大扫荡中多次遭敌合围”。“7月初,警备旅进行统计,在五一反‘扫荡’中,警备1团损失50%多,剩728人;警备2团损失20%多,剩566人;31地区队损失50%,剩262人;40地区队损失70%多,仅剩一个连,取消建制但保留番号;44地区队损失30%,剩300人。各县大队、区小队所存无几。”

前面说到的发生在衡水一带白宋庄、王家铺战斗、李家角战斗(均见于权威战史资料),也是冀中军区警备旅和地方部队在日军突然包围上来时展开的惨烈突围战(没有突出给日军围住的我军官兵几乎都是全体殉国)。

徐家庄村的战斗,也应是这样的一次惨烈的突围战。

到此,可以初步给“四二年,是哪支部队进行了这次不屈的反抗?”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了:

“此战的殉国中国军人,应为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一部”。

笔者继续多方查询和整理史料,得以查到烈士们殉国的大致日期。

当时的衡水县立抗日师范学校教师贾馥天,曾目睹扫荡的日伪军向徐家庄行军。他的回忆文章《路南“抗师”纪实》记载:

衡水县抗日政府迁到徐家庄一带,“衡水县立抗日师范学校”也“随政府转移到路南徐家庄一带”( 师范“同政府在徐家庄居住一段时间”,不久又“转移到南冯家庄”)。1942年5月1日,接到“五一”大扫荡的情报,学校随即疏散。在送学生通过日伪军封锁的途中,经过在小王村的短暂隐藏,贾馥天老师带着两名同学,和衡水县抗日政府县长贾殿阁的妻子和女儿一起去找衡水县县大队,他回忆:

“过了三四天,我带两位同学,随于芳秋(贾殿阁爱人)和她姑娘建中五人,傍晚从焦汪村经衡尚营到会尚刘找到县大队。

次日凌晨又发现敌情,县大队立即在村口布防,严阵以待。这时我们能看清一里外的敌伪向徐家庄方向而去。我和学生绕道而归。”

贾馥天老师遭遇日伪军的“会尚刘”这一个地方,今天是两个村:会尚家庄村、会刘家庄村。这两个村庄和衡尚营村,与徐家庄一样都属于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辖区,几个村庄之间的距离很近,在地图上都可以清晰看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贾馥天老师接着回忆“又过了十来天,到五月中旬情况渐趋稳定”。据此可判断日伪军向徐家庄方向进发的那一天,是1942年5月5日前后的某一天。

也就是那一天,与衡水县县大队擦肩而过的日伪军扑向了县抗日政府、地区行署的驻地徐家庄,在冀中血与火的交锋中,冀中军区警备旅30多名战士“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让“日军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

元宝推荐:逸云三洲, 通宝推:青抗先,威武,胖鱼,桃源客,坤若,隔路山贼,履虎尾,石千里,njyd,苍野,龙驹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