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雄贴]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 -- 梦晓半生

共:💬34 🌺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从科技论文角度看'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一文

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没发现是原文是被分开三部份转载的。我只读了第一部分,所以有了试验数据不足一说和证例。后来看了原文中间的一段,才发现不只我所说的几个数据。但是,我仍然要说,试验数据不足。另外,从原文第二部分来看,作者对几个材料硬度的概念和适用范围根本就不了解。

读完黄谦的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一文,觉得有必要说两句。虽然作者在文中对中国古代冶金文明和知识的口气和词句让我感到很不舒服,但是如果他是本着严谨而公正的态度,从准确的证据,通过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得出的合理的结论,我也就只有叹气的分。本人最多只能算半个甚至1/4个冶金专业出身,而且对铜和青铜只有上课时候学的那点知识,没有任何研究经验,考古更是一窍不通。但是纵观原文,很多的地方用的概念不够准确,表述方法不够科学,推理也不严谨。结论我在这里不评价,毕竟我的知识有限,只是指出原文中一些我认为不科学的地方,有说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包括原作者指正。

1 原文不含任何参考文献资料

从文中知道,作者的主要论据来源于不同图书馆的文献,作为科学论文,一定要把参考文献列出来,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便于别人查阅。文中唯一引用了田长浒先生的硬度数据,但是没有给出处。所以,后面所有的讨论,很难分清哪些是文献资料内容,哪些是作者的看法。

2 概念不清

关于青铜中的δ相可以通过退火来消除之类的错误概念我就不说了,或者把热处理工艺和材料学知识简单地描述而不顾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忽略不计而得出结论我也不提。只提一下文中的主要概念‘韧性’ 。

在原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材料性质,那就是韧性,但是并没有给出定义。从文中我感觉作者的隐含意思是脆的反义。以我对韧性的理解是一种强塑性,一种材料抗击破坏和断裂的能力。而且研究人员在表述材料韧性的时候常常加以限定,如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等等。所以,材料硬且脆,那是韧性低,那么材料不脆,但是比较容易变形,也就是软的情况下呢? 我认为那也是韧性低。

让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的表述,

而铸造锡青铜要韧性好,只能把含锡量控制在5%以下,这种铜盔甲非常软,可以说跟皮甲没多少区别了。

这里讲含锡5%以下,青铜很软,文中还有其它地方有类似的表述。文中还有如下表述,

所以,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大文明对于青铜兵器的打造方法大体上可以表述为铸造+锻打+退火,这样造出来的铜兵器,硬度和韧性可以达到一个大体平衡,从而实现总体机械性能的优良,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可以通过调整含锡量来达到不同性能,若对韧性要求高,可以将含锡量控制在5%

这里讲含锡5%,材料韧性高。这显然是有些矛盾。以我的猜测,作者混淆了韧性和塑性,或延展性的概念。铜的塑性很好,延展性高,含合金元素低的铜的塑性当然就比含合金元素高的铜塑性高,但不意味着韧性也高。

3 推理不严谨

原文中说道,

从前读史书我很奇怪为什么中国能够制造出司母戊鼎这样巨大的玩艺,却不能普及铜工具,现在想来其实道理很简单,铜农工具需要坚韧具备,而中国的铸造铜器,其性能完全决定于含锡量,要么硬度不足(含锡量低时),要么脆(含锡量高时),造个不需要考验韧性的庞然大物还凑合(实际上中国早期的铜礼器如此巨大,一个原因也是为了防止损坏),如果要造个小工具就露怯了。

在这里,我理解作者的推理过程是,中国古代青铜铸件巨大,中国古代不普及对韧性要求高的铜工具,对韧性要求高的铜工具的制造要求冶金技术高,所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低。我在铸造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是零,但是你可以问有此方面知识的人,铸象中国古鼎这样大件的青铜制品,需不需要高的铸造冶金技术?

4 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支持论点

原文中,除了几个硬度数据和两个拉伸数据外,没有其它试验数据支持作者的论点。

5 表述不科学

这个文中有很多,比如,

要知道,含锡14%的铜器,δ相就已经很明显,何况21%!这种武器是一碰就折的

如何一碰就折? 有没有试验结果,数据结果是多少?

文中还有很多地方用词不当(对于科学论文来讲) ,比如无耻,遮羞,还有一些其它语句,在严谨的科学论文里是不可以用的。

总之,原文不能算一篇合理的科学论文,无论是从立论或文章结构的角度。即使其结论正确(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也需要作者从头做大量工作,重新组织本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