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雄贴]关于秦国武器的误区与探讨 -- 梦晓半生

共:💬34 🌺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学过冶金的来给他扒扒皮

其实这个黄同学和铁血上的热血青年们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很聪明地挑了一个冷僻的角度 -- 从冶金方面来卖弄他的“西方文化优越论”,抓住上网的热血青年们对于金相学的敬畏心理,张口闭口“自己查书去”,摆出一幅“专业人士”的架式,做高姿态,不屑于与外行废话。所以才有老萨说的头几个都是激愤之辞,但是当laminin、“海阵风”和“柳絮”等几个懂行的朋友出现之后,黄同学就明智地免开尊口了。在下有幸毕业于国内尚存的几个金属处理专业,虽然毕业多年,专业知识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但是从幸存的一点点专业知识角度看来,“海阵风”网友其实比这位黄同学讲得要有道理 -- 与其说黄同学后来比较好地维护了他的观点,还不如说他乖乖地做了缩头乌龟

下面就给大家批一批这个黄谦是如何把真话掺着假话说,一步一步地导出一堆谬论的。

纵观全文,黄的逻辑基本上就是:西方使用退火和锻打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和消除δ相,中原没有学会这些技术,所以走了个“歪路”,一味地增加锡含量来制造“一次性”使用兵刃,造出一大批“一碰就折”的剑。

首先,laminin已经引出了论文,指明青铜退火处理因为无法重结晶,所以不可能对金相产生改变。另外,黄口口声声“回火也是古代西方对东方的一个技术优势”,其实中原在春秋时期已经全面掌握了正火回火退火等全套金属热处理工艺 -- 中原古铜剑正是靠精心的控制铜熔液的冷却速度和精湛的热处理,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高锡青铜(20%)中的δ相含量;而恰恰是西方,缺乏有效的青铜热处理工艺,所以才只能使用低锡青铜而对高锡的脆性束手无策。

青铜强度最大时的含锡量正好在20%附近,所以就不难明白老祖宗们为何选用如此高的锡含量。青铜在冷却时析出的是α相还是α+δ共析相除了和锡含量有关,还和熔液冷却速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冷却速度快的析出共析相较多,慢慢冷却的容易形成单相晶。高锡青铜固然塑性有所下降,但是中原古剑在铸造时巧妙地用金属铸模并采用了加强冷却等手段,使剑锋处快速冷却成形,产生大量δ相,从而硬度较高;而剑芯处则产生相对塑性较好的α相单晶 -- 巧妙地解决了塑性和强度的矛盾。至于黄所说的西方锻打技术,的确能细化金相晶体,使位错密致有序,一定程度上提高金属整体性能,但是对表面硬度改善有限,至于“消除δ相”更是闻所未闻。青铜不是铁,能“百炼成钢”,锻打对于青铜远远没有对于铁合金所能起到的魔术般的效果。

中原大量使用高锡青铜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中国锡储量丰富,居世界第一。所以老祖宗们得以随意试验各种铜锡配比,所以才有周礼考工对于铜锡比的精确记录。而且这些配比也绝非黄同学批驳的那样荒谬不经,后人照这些记载也照样能做出复制品。相比较而言,古埃及和地中海地区的锡是从非洲腹地运出,路途遥远,尤其在古代交通困难,搞点锡不容易,自然得省着用。

另外黄同学巧妙的偷换概念,悄悄地把高锡含量等同于“高脆性”从而导出了“一碰就折”“秦剑只要出鞘时动作稍为粗暴,就会导致折断”等可笑论点。正如“海阵风”所引,20%的高锡青铜应变为5%,而普通钢铁也不过才1% -- 大家想想如果普通钢剑都不能“一碰就折”,这个黄同学恐怕只有靠嘴皮子使劲吹才能把青铜剑给吹折吧...

黄同学的确做了不少作业,引经据典,但是不少引据之处都比较可疑。他自己都说了实物最重要,典籍其次 -- 但其实他指的是说到西方考古时,只要有人书里这么写了就得信;但是一说起中国就是书里写的都可疑,都是吹牛,必须得见实物。

至于下面对于长矛、战车、弩弓的长篇大论,非本人所长,也就不多说了。只是其论述颇有可疑之处,比方对于臂张弩的大段推论...

整体来看,应该算是一篇掺杂着大量金相专业词汇和考古专业报告的不冷静作品,充斥着诸如“最无耻的是...”“甚至昧着事实无耻吹捧”等情绪化语言,已经足以使人对于黄同学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