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四代看我们的工业的赶超道路 -- 桃子甜

共:💬425 🌺1683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这个结论,俺以为说的过于绝对,并不赞同

俺觉得这里面有个发展路线,就是有限资源使用的平衡问题。

俺这么说的前提是认为,在当时的工业社会里面,或者说直到现在,大批合格的底层劳动力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管理者技术者,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

回到40年前呢,俺以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培训产业工人。显然,当时的可以使用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受过高等教育可以承担教员任务的人,大部分都毫无疑问会集中到大城市,而就导致了底层劳动力素质培养成了问题。这个劳动力呢,有两方面,一个是知识技术掌握,一个说自身生物存活能力。俺认为迫使知识分子到乡村,医疗下乡,教育下乡等等,都是以此为目的的。

俺认为,如果不是采用迫使城市当时少数受过教育人群到乡下的极端的手段,绝无可能在10-20年内,把量级到达10亿的文盲人群培训出来。

至于说到十年OUT OF HIS FIELD意味着他无法和同级别的国外的人竞争。这样的事情,俺认为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后发者追赶的时间,也许再用不了10年,这是一直有机会的。

俺认为,太祖文革时代开始的一系列政策,尤其发展思路的内在合理性。就是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取舍人力资源的使用。而这一点,俺认为,可以比较的对象的印度和巴西。这个呢,其实河里萨苏讲过自己母亲文革中改造机械的故事,就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作为搞研究的高级人才,到地方小厂,就可以解决地方技术匮乏,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实际起到了人员培训和提高工业技术的。

当然俺承认,这个战略实际执行时候,有大大小小的问题,本身就掺杂着太祖本人对社会和政府框架的改造。

俺同意这对少数人群的个人命运来说是不公的,但是,俺觉得,这对俺这种底层人士来说,则是沾便宜的,是存在着一个有收益的更大群体,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利。我们处在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个人的诉求,大部分时候,都是无效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