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茗谈(二十七)-1 -- 本嘉明

共:💬12 🌺20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茗谈(二十七)-1

(一)

今天先说一个故事,道是:人算不如精算,这精算不如天算。

话说北美的保险公司,曾经创造过这样一种金融产品,我们就叫他“S基金”吧。

这个产品是这样的:投资单位为十万元,投资期为十年。这十年里如果有赚,算投资人的(当然,公司有管理费等等,其实就是双方分帐);如果不幸到期时亏了,连十万本金都蚀到,那么公司贴你,保证归还十万块。

那么,换了读者你,会不会买?

一般讲,符合以下条件的投资人,不会买:

1)有基本的金融知识。

2)年轻,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自信。有自主投资的自信。

因为道理非常简单,2000年的十万块,跟2010年的十万块,单考虑通货膨胀,能相提并论吗?我自己买个好一点的基金,只要大势够走运,十年翻个倍还是可能的嘛,至少能跑赢通胀嘛。

那么用排除法,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倒真的有可能买。

这就是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金融知识不具备的婴儿潮老人们。孩子大了,房贷还了,炒股太伤神,终身学习个屁啊,正好保险公司的营业代表把自己的保险(也就是后事)都办妥了,剩点闲钱,人家说一起给我“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那就一块儿理了算了,这个产品省心,PEACE MIND,自己可以坐邮轮周游世界去也。

S基金早在上世纪就发明了,一直半红不紫,直到2000年后,算是捧场客多了------也确实,婴儿潮的开始规划退休了嘛。

我们大家有点金融常识的就知道,十年为期,保险公司几乎是只赚不赔的。金融机构,越大越容易赚钱,这是事实。十万块花十年,基金经理们倒腾到连本带利近30万,这个可以有。然后,归还本金十万,归还收益七八万到十来万,保险公司自己剩个小十万,麻麻歹。

但,好戏在后头。保险公司以专业的精算技术,使用“DISCOUNT RATE”(折现利率)概念,“发明”了全新的做帐方法。

保险公司云山雾罩地精算一通,结论是:DISCOUNT RATE 是10%。粗略一点说,过了十年后,这十万元,可以“折旧”为零。这个DISCOUNT RATE,是基于环球经济大势,本国基准利率的预测,等等大量数据来做出的,不可以说一点也不科学。但这个数据,被做得大于常识中认可的通胀速度,而且人家有高级精算师振振有词,小民投资者也木得道理可讲的。

我们在上面讲到:“十年为期,保险公司几乎是只赚不赔的”。但这也只是“几乎”,而新发明(这里就是以DISCOUNT RATE变换做帐手法),则把这个“几乎”,漂白成了“一定”。

十年这个周期,使保险公司的基金经理有很大的腾挪空间,能烫平大多数投资(比如股市)的波动周期,保本确实很有信心,只看赚多赚少了。但保险公司以DISCOUNT RATE逆推建模,“非常符合逻辑”地这样处理帐目:

一个客户投资十万进来,对于保险公司,既是“收益”,同时“有借必有贷,借贷必平衡”,相应的,必须在帐上记一笔十万元的“LIABILITY” (负债)。这是有LIABILITY RISK的,因为是欠款,就有到时还不出的可能性。

而保险公司现在这么做呢?它只记入十万元的入息,而不相应记入LIABILITY。因为理论上,在DISCOUNT RATE作用下,十年后我不用还了!(或者说,怎么着我也还得出,所以不必视作“欠款”)

这么做帐的好处,大家清楚,就是年报极其漂亮,穆迪的评级必然是AAA,老总的花红必然是红红红。

但在真实世界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

这个产品,是真实存在的,小本能够评论一下,是因为这个基金已经“关闭”,已经投资的,给你服务到底,但不再接新客户了。

产品失败的原因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

自911后,这个产品渐渐走红,但到了今年(2010年),保险公司再度精算REVIEW,发现2006年以前所承接的投资,保险公司确实是赚了,到期支付没有问题;但2006年以后的投资,保险公司严重亏损,到期要赔很多钱。因为2006年以后的,还没来得及赚钱,就赶上金融风暴,市场跌破红线,如果私人自主投资的话,大蚀其本的概率极大,而傻乎乎投给这个基金,反而有人兜底。因为保险公司自己拿钱到市场上去投资,只有两条路,一是投资风险极小的国债和省债,但目前收益率不是一般地低,将来支付缺口很大(目前保险公司的“折现利率”与实际上可以说无风险的ZF债券收益率相差悬殊。比如加拿大央行目前利率是1%,政府拟定的官方折现利率接近零,使保险公司某些具体产品的高“折现利率”根本难以为继);二是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比如股票,于是就替别人滚地雷。最后,苦就苦了保险公司,投鸡不着,蚀了不止一把米。

那么,如此聪明伶俐到小可爱级的保险公司,会不会因此隆重嗝屁?

不会的。做金融业,最最重要的那个单词,不是“RISK”。

是:GENERATION (世代)

小本以前说过,做生意,要分“上流”和“下流”。

“下流”是“现金流”;“上流”是“时间流”。

“上流”还有得续,公司就还有一线生机,即便“下流”断了,可以凭“上流”的美好前景,去借,去周转。(保险公司问谁借?当然是ZF,美国救AIG,花了2000亿不止)

具体到这个保险公司,这个产品做亏了,可以发明新的金融产品,再从下一代人身上赚回来补平嘛------只要ZF给你续一口真气。现在又不是鲁宾逊时代,你个社会人出道了,保险公司还怕抓不到你?

那么,大家大而化之想想,这个保险公司,是不是今天的美国?这个基金经理,是不是格林斯潘?这个“下一代抽血对象”,是不是全世界小百姓的你我?

那么,这个给“美国号”公司续一口真气的“终极买单者”,又在哪里?

本嘉明:茗谈(二十六)-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