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转帖】瞎侃反通货膨胀:1、引子 -- wqnsihs

共:💬735 🌺4447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其实这种靠猜想,靠不完全经验,甚至预设立场的文章

非常没意思

质疑统计局、农业部的数据,这个到没什么稀奇的,而且,一质疑这个中国最大的统计数据来源,就让所有不同意见者难以辩驳了,因为除了统计局和国家部委,就很难找到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了,用一句“统计局是编的数”,那别人根本就没了数据,就没法反驳了。

不过乌有这个文章的这些理由确实有点问题。

第一条说靠良种提高单产的因素是靠不住的,理由是十几年来育种技术未有突破发展。这个说法大概说明作者对育种的概念还停留在袁隆平刚刚培育出来杂交水稻那个时期吧,也许除了杂交水稻,这个作者甚至不再知道哪怕再多一个的粮食新种的名字。

其实可以举出很多“十几年”来新的粮种,不说别的,看看登海种业002041,超级玉米的推广,就在这个作者所圈定的“十几年”里的。

而中国主粮单产是否已经像这个作者所言“依靠科学育种提高产量的因素基本不存在”呢?用统计局的数据是最直接的,惜乎作者一棒子打死,文眼就是统计局不可信,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那么对比中国和美国的单产数据,总可以吧,中国玉米平均单产是多少呢?370公斤/亩,而美国的数据折合到中国的度量衡呢,630公斤/亩,这是什么样的差距?中国玉米单产排名世界20位,这是多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作者也可以说,“我说的这十几年没有增加,没有说没有提升空间”,说实话这就近于诡辩了,凭什么说,在单产有如此大提升空间的情况下,中国数十万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是毫无建树的呢。其实2005年至今,单以玉米为例,技术进步在玉米单产增加中的贡献度是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仍然离美国数据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说明技术贡献是现实存在的,另一方面说明未来继续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所有的统计数据都能够反驳这个作者的自我臆测,只不过作者用一个质疑,就视而不见了。

第二条和第四条基本是一个意思,就是说粮食面积红线其实已经被突破,这个事情现在是有争议的,也辩不出什么新东西,无非是个信不信的问题而已。既然不相信统计数据,那就更谈不上如何衡量“减少的粮食面积能否被增加的单产所弥补”的问题了。

第三条实际说了三个理由,土壤肥力下降所以降低单产,机械化增加所以降低单产而降低总产,抛荒所以降低总产。这三个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对单产有影响的因素,但是目前都很难用数据分别衡量,统计局也没法提供肥力下降究竟影响多少单产,机械化和抛荒又影响多少。只能说,粮食单产增长面临目前的困难,但并不能由此得出,总产因此而下降。

第五条,这个只是一个感觉而已,由此而质疑统计数据,是拿不出真实的反驳数据的。简单讲,水旱灾害增加其实更多的是影响部分品种的产量,并非直接导致粮食总产量的下降。

第六条,作者没在农村实地调研过,臆想而已。简单讲,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绝不是仅仅“很少”的地方政府在做,反而是很少的地方政府不做。这既有税收政策变化、农业政策变化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也有粮食价格导致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形成的利益圈所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动力。作者是没有调研基础也没有相关概念的人,所以没法多讲。

总体说,这种文章能够获得赞同,不过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对统计数据的习惯性质疑,另一个是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理想引导下,对专业领域感性代替理性的思维逻辑。

其实,单就粮食这个领域而言,一个真正做过几年期货的炒家,比乌有上那些整天发议论的知识分子捏在一起,都要强。所谓对信息和数据的敏感和质证,这些真正去跑产区、跑供应链、跑市场的炒家,所掌握的,才是第一手的数据,没有这个基础,去随便质疑统计局,其实没什么意义。所以,看看河友范适安的文章,才是正经,哈哈。

如果仅仅是说,粮食没有“七连增”,有什么意思呢,就为了去显摆统计局又错了?又能有什么用。中国现在粮食自给率仍然95%以上,就算剪掉可笑的统计误差,也绝不会变成90%、80%、70%,抑或依赖进口。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