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告,我要说张爱玲的坏话 -- 玉垒关2
似乎我们对于主流上海的观感是相似的,而那种热烈的顽强向上的对于有尊严的生活的追求,与张文里晦暗而缺少希望连心理上的期盼也没有多少的小世界是迥然不同的--这个判断,我们估计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再罗嗦几句上海--离家太久了,现在每年探望父母常常有反主为客的感觉。且不说孩子们老问“我们啥时回家啊?”(她的“家”不是我的上海,是我们在美国的屋子,小区,她的学校,她的小伙伴们),我所见到的地铁纵横,写字楼的白领,学校的孩子,街边的小业主多数讲着普通话与邻省方言,这样的一个今日上海,与我过去所生活的那个城市很不一样了。
要说所谓的“外地人”,这个在我们小时候颇有力度的概念,现在大概已经颠覆得差不多了。一方面是我们这一代相当比例的青年人去欧美,日澳,以及其他地球上的去处,近的有新马泰,远的一直到南美北欧。湖南街道里的相当比例居民,是家里仅有离退休的老人,成年的孩子们隔一两年会象候鸟一样飞来,又飞走。另一方面呢,城市人口明显的翻了一倍,我少年时喜欢散步的那几条僻静的复兴西路,衡山路,永福路,长乐路之类,都被开发商的高楼,商铺,以及各种红火的小生意开发出来了,再没有我所记得的都市中的清幽感了。这些增加的城市人口,当然多半只可能是“外地人”。
不过呢,我觉得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本来就是苏浙两地的“外地人”融合而成,苏常锡,苏北,宁波/绍兴/杭州,大概是传统上海人的三大来源,上海话基本上是苏浙的软软的吴语方言里,再搀进些苏北话的爽脆硬朗--这里有个好玩的现象:在传统上海,“江北人”以及“江北话”备受蔑视(不是歧视,是蔑视),但是其实相当多的说着纯上海话的人群,仔细查一查总会在祖辈,亲戚里发觉非常纯粹的“江北人”。
而今天,移民上海的范围大概已扩展到全中国了,而这些“外地人”,正在迅速的变成今天的上海人。
。。。
作为一个昨天的“上海人”,赞美了我心中的故乡之余,似乎也可以参与你们对于张的小世界以及其文其人的讨论了。我毕竟是读了好些张文的,即使动机不是出于对于其文字的原生的兴趣与亲切感,工夫毕竟是下过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讨论】所以说最迫切需要理清的概念是“主流” 17 虎王2006 字1835 2010-11-19 07:29:07
🙂张为什么一定要家国观念,沦陷区的老百姓亡国奴也做 gb0088 字94 2010-11-19 21:55:26
🙂你的观点我大部分赞成,但是并不是全部 1 方解石 字2970 2010-11-19 21:00:58
🙂小结一下有关主流上海的意见
🙂周作人印象里是被地下共产党推上这个位置的 酥油茶 字186 2010-11-19 22:16:14
🙂依据?请拿出依据。 1 淘气 字76 2010-11-21 17:39:16
🙂也许张写的革命青年更接近现实 gb0088 字198 2010-11-18 23:35:11
🙂澄清几点 1 方解石 字4991 2010-11-18 2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