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我们一起长大的童星 -- 超级影迷
我们在初中化学就学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当然潘冬子带上山的肯定是土盐,不过这不影响我们下面的解释,它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不大,课本里有一张溶解度图,其他所有的化合物都是一根斜向上的小梯子,唯独NaCl孤独的趴在那里,所以冬天不冬天的影响不大。
需要推敲的情节是潘冬子这个办法能够带到上上多少盐,电影里虽然没有交代,但是恐怕带的是固体土盐而不是土盐浓溶液,那么,潘冬子在那么有限的时间内能够用竹筒溶解多少盐呢?恐怕最多十之一二。
这个情节不可信是另一个细节导演忽略了,潘冬子穿的是蓝衣服,那时的蓝布都是用靛青染的,30年代肯定是土染法而不会是化学染,那么潘冬子即使是成功的把部分盐溶解并浸在棉袄上,再溶解的过程里,蓝靛青会大量溶解,这个蓝靛青是有毒的。
我的母亲用土法染布我是见过的,一般先染成蓝色,再染成黑色,黑靛青和蓝靛青相互团结紧紧附载织物上,然后再浸入沸腾的水,把那些不坚定的染溶掉,这样以后洗衣服就不会掉色了,这也是几乎所有的农民过去都是黑棉袄的原因。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把影片中的情节略作修改。
潘冬子穿的黑棉袄,南方的冬天也不会太冷,常温下他把带的部分盐巴溶在黑棉袄上,注意,这里的盐巴也是土盐巴,含有很多的杂质,这个特点正好可以加快盐的溶解过程,任何含杂质不纯的物质总是更容易溶解,上山后,将棉袄浸在足量的水中,这时所有的盐分子着呢争先恐后的进入水中,这也是自然界的一个规律,大家本性上都是见异思迁的,就好像我们和老婆一起逛街,即使身边的太太国色天香,我们的头仍然会下意识的随着身边经过的美女而发生小幅度的共振,盐分子也是和我们一样,特别愿意到一个迥异的环境去奋斗的,也和我们设法出国一个道理。化学上的细节,Grace教授和阿磕是专家。这个煮盐的情节也不很确切,不可能煮出许多晶态盐来,再考虑到这个过程的损耗,实在是得不偿失。只要适当重复浸泡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实现全部盐都被利用。史可她们试验失败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他关心是否够100多号人吃,首先游击队不可能这么一大股,如果这么大一股游击队在山上,政府不可能就交给胡团总来对付,怎么也得派个把营的正规军,撑死了20-30人,另外,人久不吃盐,稍有点咸味就很满足了,那有什么够吃不够吃的考虑,这个经验我们生活中都有。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个老疑点想问一下,湿棉袄里面能熬出多少盐巴? 毛锥子 字213 2005-01-24 19:26:14
这段情节记得很清楚 神游 字92 2005-01-25 09:19:34
你肯定没看过电影演员史可的专访 超级影迷 字124 2005-01-24 19:51:28
也不能就这么完全否定这个情节的可能性。
看来拍出好电影确实重要 超级影迷 字64 2005-01-25 21:49:04
70,80年代的刘继忠很帅! 蓝麦子 字0 2005-01-24 10:45:33
真是第一次听说,俺有这么有名的一个老乡。 2 纳米小洞儿 字700 2005-01-24 02:48:20
你给说说宝坻的事 超级影迷 字334 2005-01-24 1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