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粟裕诗歌揽胜zz -- KHC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粟裕诗歌揽胜zz

★粟裕诗歌揽胜(一)

过青浪滩①(五言)

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

好个青浪滩,浊浪三丈三;

船在浪里走,如过鬼门关。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5页)

注释①青浪滩:沅陵境内沅江一险滩。现已建成湖南最大的水利枢纽――五强溪水电站。青浪滩,《好儿子》一书作青朗滩,经考证系笔误。现改为青浪滩。

点评:少年粟裕不满足会同现状,沿沅江下常德,激流归大海。这首诗定格在“好”上。好是惊奇,好是亲临其境,好是对比反衬出青浪滩的险和伟大。有的诗把“丈”作为“尺”,现据梁源辉的文章《寻觅将军的足迹》朱楹秘书1992年10月底沅江行的回忆。朱楹同志回忆道:“粟老总说他过青浪滩时,大浪把船托起老高,抛上又落下,险些把他摔到河里,为此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是讫今发现的粟裕第一首咏物之作,表达了粟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面对风雨人生的境界,寓意深刻。

★粟裕诗歌揽胜(二)

闷心斋(四言)

1926年夏会同家中

镇日读经,何堪国事?

终朝面壁,愧作须眉!

(见《粟裕大将―侗族人民的好儿子》283页)

点评:这本是粟裕亲拟的对联。有的文章又作:整天读经何堪国事,终日面壁愧作须眉。大同小异。有的“镇”字又作“整”字。这首四言诗缘于其父母跟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个姓吴的姑娘。粟裕在严父的盛怒威逼下,与四书五经及孝经作伴,困守斗室,度日如年,心情悒郁和极端愤慨。此时的粟裕已经是见过洞庭风浪的“小麻雀”。写这首诗是对父亲的抗议。青年粟裕作出自己无悔的选择。粟裕回二师后,专门写了一封信,声明解除与吴家姑娘的婚约。信上说,自己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回不了家。吴是良家女子,请她另嫁高门。愤怒出诗人。不难想象,粟裕屈从淫威,也仅仅是一个乡巴佬而已,就不是粟裕了。

★粟裕诗歌揽胜(三)

宣传新四军

1938年4月安徽歙县

自古来,

出门遇了兵,

有理说不清;

如今是遇了新四军,

亲如一家人,

无理也可说分明。

(见侗枫《粟裕大将军》145页)

点评:粟裕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非常注重宣传工作。针对江南地区日伪汉奸、兵匪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提出本军不拉夫,不派款的响亮口号。粟裕还亲自编了一首宣传歌,这是其中一段,宣传新四军。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像这样的宣传歌肯定很多,粟裕还兼任过《苏中报》社社长,在发刊词上指出武装头脑的重要性,新四军吸收了沪宁杭大城市的知识分子,粟裕一定还有很多作品散失在民间。

粟裕多才多艺,尤善音乐和书法。据《粟裕传》载,他喜欢唱歌、演戏,善于演讲,会弹月琴、口琴,常常吹奏《苏武牧羊》、《葡萄仙子》等。事隔七十年,很多东西早已佚失。

★粟裕诗歌揽胜(四)

韦岗初胜(五言)

1938年6月17日江苏韦岗

新编第四军①,先遣出江南;

韦岗②斩土井③,处女奏凯还。

(见《粟裕传》195―196页文字及照片)

注释①:新四军是由 *** 留在南方8个省14块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的。1937年10月12日组建,叶挺任军长,项英、陈毅分任新四军分会正副主席。下设四个支队。粟裕时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

②:韦岗位于江苏镇江附近西南15公里。

③:土井,日军少佐,在韦岗战役中被粟裕击毙。

点评:诗为心声。韦岗伏击战使粟裕名震中外。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蒋介石也给叶军长来电:“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粟裕这首五言诗是中国人民和新四军抗击外侮的心声,其意义重大。粟裕题诗连缴获的日军军旗等物资曾拍成照片留给后世人欣赏。新四军打出军威从粟裕开始。粟裕对新四军感情很深。

★粟裕诗歌揽胜(五)

题陈虹

1939年初

小小英雄志气刚,

腰间皮带挂手枪。

歌喉婉转声洪亮,

沉着应战不慌忙。

(原载〈〈岁月回眸〉〉,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

写作背景:据陈虹回忆:1939年初,新四军第二支队举行党代表会议。当时陈虹在二支队四团军士队担任政治指导员,被选为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在党代会上,我看到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同志端庄地坐在主席台上。他那温文尔雅的英姿,慈祥长者的风度,令人肃然起敬。按照红军开会的传统方式,在会前,大家都互相争着指名表演唱歌或跳舞,“啦啦队”大声呼喊,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当指名要我唱歌时,我坐在台前不动,“啦啦队”毫不放松。粟裕同志也笑着说:“小英雄”呀!要上来唱呀!“小英雄”是当时大家给我的外号。这不单指我年纪小(当时仅17岁),还因为我扮演过话剧《小英雄》的主角。经粟司令员一鼓动,有些同志干脆就把我拉上台。这时,我这个“小英雄”也激动起来,竟然一连唱了《祖国进行曲》、《马赛曲》和《告别南洋》三首歌。这时粟裕同志站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刚才‘小英雄’唱得不错。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义,我听了很高兴。现在我吟一首诗给‘小英雄’!”他这么一说,大家都很兴奋,但也点惊讶,谁也没料到我们英勇善战的司令员还要在会上吟诗哩!顿时全场寂静,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粟裕同志身上。只见司令员站起来,略加思索,就潇洒地口占一首。粟裕同志吟了这首诗,会场顿时轰动起来。真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点评:大将本色是诗人,从几首随口吟咏的诗看,粟裕将军确是侗族的大诗人。

★ 粟裕诗歌揽胜(六)

为官陡门①战斗胜利题诗

1939年1月21日安徽芜湖

新四军,胆气豪,

不畏艰苦与疲劳,

七十里之遥,

雪夜奔袭芜湖郊。

伪军无处逃,

伤毙满沟,

活捉四十余,

步枪四五十条,

机枪三挺,

驳壳十余条,

还有大刀。

日伪军旗,

脚踏车、大衣与皮袍,

军用品,用箩挑。

汉奸远逃,

敌伪心愁,

广大人民兴高,

同声咒骂汉奸罪不可饶!

(见《粟裕传》204页照片)

注释①: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时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易守难攻。

点评:新四军战斗只花了8分钟,连清扫战场总共用了20分钟。奇袭官陡门,粟裕指挥的新四军以轻伤2名的最小代价,换来俘敌57名的重大胜利,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在江南广为传颂。这首诗就是生动的写照,喜悦溢于字里行间,不嫌??嗦,诗歌就是宣传机。这首诗的题眼就是第一句,“新四军,胆气豪”,怎么豪法,雪夜奔袭芜湖郊!

这首诗实际上是现代诗,通俗易懂。写这首诗的时候粟裕血气方刚正当年,才22岁。有一个故事,说芜湖评选十大名人。粟裕名列其中。芜湖人民把粟裕当成是自己的儿子。历史是人民写的。粟裕属于那用金字刻在历史上的人物。完善和完美在他身上体现达到了和谐统一。

这十八句诗是粟裕诗歌中最长的一篇,也是最能体现作者从生活到艺术善于提练,出口成章的佳作。这首诗被作者题在官陡门战斗的战士合影上流传甚广,收入《将帅诗词选》。

★粟裕诗歌揽胜(七)

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联)

炼成钢铁如保尔,

莫做浮草似罗亭。

1940年江南指挥部

注: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左金祥同志说: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均爱好学习,一日机要科借来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学习。粟裕首长在该书扉页题词。

点评:这首对联反映了新四军将士钢铁般的意志和爱读书的情操。名将粟裕和对联有传奇般的故事,略举两例:一、1940年2月7日(农历除夕),陈毅亲笔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贴在粟裕宿舍门上,称赞粟裕面对繁忙工作所表现的敬业、负责精神,刻画了新四军初期阶段粟裕的光辉形象。二、1946年7月13日―8月31日苏中七战七捷,苏中地区广泛流传一首对联式民谣:“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几十年来,这首民谣被改编为歌曲、鼓词、故事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不息。

★粟裕诗歌揽胜(八)

苏浙①远眺

1945年9月

山发人深思,

海令人遐想。

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

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

(见《粟裕传》第401页)

注释①:苏浙,江苏和浙江的简称。1945年2月5日苏浙军区在浙江长兴县温塘村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苏浙是我国的富饶省分,抗战前是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是日伪统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区,沿海还是美、英盟军登陆的地域,十分重要。粟裕经过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实现了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粟裕在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时毛主席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9月1日,华中局成立了粟裕任书记的 *** 苏浙区委。

点评:粟裕对苏浙局势充满信心。这首诗是一次他同夫人楚青登山远眺,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出口成章得出来的。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失为粟裕绝句。

★粟裕诗歌揽胜(九)

六言?宣布本军主张

1947年9月豫皖苏军区

为了彻底灭将,本军大举南征。此来宗旨所在,救我苦难人民。

反对美国侵略,争取民主生存。废除中美条约,保存领土完整。

实行民主政治,打倒蒋党专政。成立民主政府,人民自做主人。

肃清贪官污吏,打倒恶霸豪绅。保护人生自由,特务一律肃清。

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田自耕。取消苛捐杂税,不准拉夫抽丁。

没收官僚资本,开仓救济贫民。保护工农商业,买卖一定公平。

保护民主教育,信仰自由认真。实行民族平等,回汉一体相亲。

解放军行所至,纪律素重严明。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行。

人民一针一线,本军不动毫分。俘虏官兵不杀,优待条例分明。

如有违犯规条,准予扭送严惩。人民快快起来,共除蒋贼祸根。

(见《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第33―35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点评:此六言诗为粟裕和陈毅两人署名。查《陈毅传》、《陈毅年谱》及《陈毅诗词选》均未收入。“陈不离粟,粟不离陈”。本应是粟裕带队渡黄河(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六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华野西兵团由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提议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这首珍贵的六言诗隐含着陈粟伟大的友谊。正如朱毛,刘邓一样。

★粟裕诗歌揽胜(十)

老兵乐(一)

1964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原载《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三版)

写作背景: 粟裕自1958年蒙冤,任闲职,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痛苦。由于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故一直克制自己,他曾写过三首诗抒发情怀,他将这三首诗均题名《老兵乐》。第一首诗定稿于1964年,初稿如下:“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后有蒋军窜犯大陆及军委领导同他谈话诸背景,他心情振奋,将末两句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此诗在他逝世后曾发表于《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三版。

点评:57岁的粟裕1月在从化休养突发心肌梗塞,回广州抢救。5月军科院常委决定粟休息一年。但粟裕12月上了班。此时的粟裕因58年事件离开军事指挥一线。但粟裕在形势发展的关键时刻,早已把个人安危和得失抛到了九霄云外,粟裕以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尽了“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应尽的责任。12月20日参加全国人大三届首次会议,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老兵乐》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老兵的高尚情操,说出了粟裕心系国家安危为保卫国家安全随时准备再上战场的心情。“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这种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老兵乐,粟裕并不乐,乐是一种精神,乐是一种姿态。

★粟裕诗歌揽胜(十一)

赠郑涛①任远洋轮船长

1978年5月北京

任你纵横三大洋,

重担全负汝肩上。

道途不比长征近,

远涉重洋很平常。

(见《将帅儿女谈将帅》173页)

注释①:郑涛,系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

点评:粟老总坚持自己的儿女应该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长子戎生从哈军工毕业后,粟老总要他到作战部队工作,从当兵做起。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转业到交通部,粟老总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并说:“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想着坐机关。”于是就有这一首赠诗。这首诗对高干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应该说是个启示。创业难,守业更难。

赠诗难写。这首诗以长征作比,说明万里长征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还有建设,还有改革开放,还有国际交流合作。得天下者还要善治天下。

★粟裕诗歌揽胜(十二)

老 兵 乐 (二)

一九七四年

半世生涯戎马间,

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

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

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

风光难得闲中看。

(原载《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

写作背景:《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发表了2000年12月楚青大姐的《追忆粟裕<老兵乐>》一文。该文第一次透露了《老兵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并将1974年写的《老兵乐》第一次发表。1974年,时间又过去十年了,他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写了第二首。此诗未发表过。原诗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感时不必频对镜,将军难得老来闲。”

诗成后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上诗末两句改为:“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

点评:见我写的《大将诗魂老兵乐》,逆境出诗人,愤怒出诗人。

★粟裕诗歌揽胜(十三)

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周年

1978年6月15日安徽泾县云岭

八省健儿群英会,

抗日旌旗向东挥。

敌后军民齐奋战,

日寇弃甲又丢盔。

点评:71岁高龄的粟裕6月15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并题词。粟裕作了《要宣传新四军》的重要讲话。时任中央军委常委、人大常委。粟裕说:“新四军主要是在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和浙江等省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四军也是我们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在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是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两大主力之一,所以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我们应该很好地宣传”。这首诗形象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的本质:八省健儿,东进,打日本鬼子。

新四军发展到华东野战军,后称为陈粟大军,是因为有一个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陈毅代军长之职,粟裕任主力第一师师长。陈粟是新四军重要人物。这首诗以简练的诗句浓缩了新四军八年抗战的光荣历史。

★粟裕诗歌揽胜(十四)

黄 山

1978年6月18日重游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昔战场有感

耀武逞凶黄山麓,

红军背进志不辱。

三年转战闽和浙,

迎来抗战初愿宿。

点评:1934年12月4日谭家桥一战,寻淮州战死,乐少华、刘英负伤,十军团伤亡近千人,牺牲了不少很有军事才华的师团指挥员,时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没有指挥决策权。但是粟裕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支拥有800百人之多的久经考验的骨干队伍。创造和发展了浙南革命根据地,为新四军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首诗好在一、二句,特别是“逞凶”对“背进”,很有意思。

★粟裕诗歌揽胜(十五)

题《 江海风云》

1978年9月北京

武装斗争廿余年,

转战频繁几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

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

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

激励人民永向前。

(原载〈〈江海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点评:这是一首题诗。这首诗跳出一般题诗的圈子,以历史的笔调回答了〈〈江海风云〉〉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英雄烈士创业史,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第一段的后两句尤为写得好,“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可称名句。

★粟裕诗歌揽胜(十六)

西江浩荡映九天

――题赠肇庆地区

西江浩荡映九天,

北斗七星降凡间。

更喜人和兼地利,

长征路上着先鞭。

1979年11月3日于星湖波海楼

点评:粟裕诗词题赠一个地区少见。古语云:成大事者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肇庆地区三者均有,先富带后富,致富思源,致富思进。有“西江浩荡映九天”的美景,就有“长征路上着先鞭”的动力和效果。题诗、赠诗都很难写,但粟裕成竹在胸,一气呵成,不愧有国学的功底,有中国国粹诗词文化意蕴的深刻体悟。创诗词之未创,发诗人之未发。革新诗坛陈旧追古之风。旧瓶装新酒关键酒要新。

★粟裕诗歌揽胜(十七)

游西樵①

1979年11月13日

西樵景色堪夸,

路转峰回如画。

华盖②出白云③,

千尺珠帘④高挂。

当年欲避尘寰,

而今乐在人间。

亭阁映天湖⑤,

为四化装点江山。

注释:①西樵:位于广东省南海县。

②华盖:山名。

③白云:峰名。

④千尺珠帘:瀑布名。

⑤天湖:死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泊。

(原载〈〈粟裕研究文萃〉〉第5辑)

点评:这是一首讴歌四化的抒情诗。作者到了南海的西樵,看到如此美的景色,不禁诗情大发,巧妙地把山名、峰名、瀑布名及湖名嵌入诗中,是一首好的旅游诗作。

★粟裕诗歌揽胜(十八)

竹竿山头望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南昌风雷震大地,

潮州七日红南粤,

碧血洒韩江,

激流汇井冈。

重来已过半世纪,

地覆天翻今非昔,

竹竿山头望,

无限好风光。

点评:这是一首刻在井冈山的词。前部分高度概括了作者参加南昌起义、潮汕作战、血洒韩江到最后参加湘南起义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的历程。后部分写半个世纪后的感想。不由发出:“竹竿山头望,无限好风光”的情怀。

粟裕《竹竿山头望》这首词通过竹竿山头望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把视角伸到了52年前的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朱毛会师。激流归大海,激流汇井冈。由远及近,由外到里,望出了希望,看到了新生。

★粟裕诗歌揽胜(十九)

颂涵碧楼(五言)

――南昌起义五十二周年后重来潮州

1979年12月

伟哉涵碧楼,

战局费运筹。

潮州七日红,

青史垂千秋。

点评:涵碧楼是潮州的一个茶馆,当年周恩来在这里指挥过战斗。这首诗是作者对周恩来同志的深深怀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周总理的保护,粟裕离开部队后才得以参加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及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没有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作者歌颂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等领导青史永名留。

《颂涵碧楼》是一首五言诗。五言在少言中发出多言的感想和事实。唐诗五言七律居多。粟裕这首五言诗从“伟哉”开头,第二句一个“费”字,第三句一个“红”字,颇费作者匠心。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

七律?抒怀

1979年北京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原载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写作背景:1979年,蒙冤已二十一年了,粟裕写了第三首〈〈老兵乐〉〉诗,即后人常引用的《抒怀》。”

点评:大将本色是诗人。笔者主编中国侗族诗选《星星鼓楼》时此篇命名为《伏龙吟》,为该诗集压轴之作。苍松劲草伴奇葩,苍松劲草写风流。作为百战百胜的将军碰到的安危艰辛生死沉浮都算不了什么,只要敢向(斗胆直呈),只要无畏,不怕寒风,不怕天高。作者的信念始终是“乐将宏愿付青山”。作者说:“不管形势怎样险恶,鼓舞我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常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念,相信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总是要胜利的,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信念,推动着我们从失败和挫折中接受教训,推动着我们在新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发展。”粟裕曾经表示要把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好好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信念》。粟裕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从实际出发,敢于坚持真理。《七律?抒怀》正是他大无畏精神和敢说真话的崇高品德的真实写照。诗之极品。对仗工整,律韵奔放。

大将诗魂老兵乐,读常胜将军粟裕诗词有感:什么是诗歌?诗言志,词抒情。诗歌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分行排列,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为什么说侗族常胜将军粟裕大将的诗魂是《老兵乐》呢?

先看一看2001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该词典收录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十大元帅的简介,十位大将中仅有粟裕、陈赓、黄克诚、罗瑞卿四人留名。在中央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仅有23人入选该词典。该词典1980年8月第一版,1989年9月第二版,2001年1月修订第三版,已是商务印书馆第39次印刷。入选《新华词典》,是粟裕作为杰出军事家的光荣,也是264万侗族人民的光荣。

《新华词典》粟裕简介说:“粟裕(1907-198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侗族。湖南会同人。1927年加入中国 *** 。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指挥苏中、豫东、济南等战役,参加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擅长于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被誉为常胜将军。1949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在北京逝世。”

苍松劲草写风流,大将诗魂老兵乐。

老将诗人老来狂,夜夜军歌作文章。

人民性、战争性、艺术性、思想性是粟裕诗歌特色。

搜集整理粟裕诗歌是一种磨练,是一种信念,是一种享受。粟裕诗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富于诗美,影响面广,艺术感染力强,情透纸背,铿锵入耳,掷地有声,哲理深蕴,意味无穷,律韵奔放。

时间跨度长,从1924年1月到1980年9月病重近60年时间。地域跨度大,有湖南(湘西侗乡会同和沅江青浪滩)、江苏(南京韦岗、黄桥、郭村、姜埝)、安徽(芜湖官陡门、泾县云岭)、浙江、江西(南昌、井冈)、广东(潮州、韩江、竹竿山、涵碧楼)、北京及东南8省市(包括长江上海)。

199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主编的侗族诗集《星星鼓楼》,收编了粟裕3首诗命名为《韦岗初胜(外二首)》,作为该书的压卷之作,第一次将粟裕晚年述怀之作定为《伏龙吟》,因为粟裕的家乡就是会同县伏龙乡。

1997年7月《民族团结》杂志加编者按发表了我凝聚心血的粟裕研究长文《沧海一“粟”伏龙吟》。观沧海和中华民族网转载了我的文章,里面有我搜集整理的粟裕五首诗词及评价:“粟裕诗词连同粟裕文章均是20世代侗族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收获。因而已编就的《侗族文学史》和《侗族简史》均要增加粟裕诗词、文章这一篇。”《伏龙吟》通过《民族团结》及因特网名播九州56个民族和世界各地。

1998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侗族文学学会纪念粟裕逝世15周年文集《大将粟裕――侗族人民的好儿子》,我作为长期研究粟裕者受聘担任副主编,《沧海一“粟”伏龙吟》再次入选文集,受到军界的好评。《星星鼓楼》和《大将粟裕――侗族人民的好儿子》-两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得到社会肯定,在2000年10月获得首届(1949―1999)中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

2000年10月3日―6日我撰写的长篇赏析文章《苍松劲草写风流――常胜将军粟裕诗词揽胜》一文对粟裕16首诗词反复揣摩、学习,终有所得,分原作、背景简介、点评赏析三个部分,并有前言和后记计26页,参加中国怀化?“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2001年6月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史南京研究会粟裕研究委员会编的《粟裕研究文萃》第五辑收编了粟裕诗词9首。

2002年5月9日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先生委托朱楹同志寄来增加的粟裕诗词4首:《黄山》、《西江浩荡映九天》、《沁园春?淮海战役》、《游杭州西湖》。粟裕全部24首诗词(含对联)日前已收编到由我策划统稿的《侗族百年诗歌选》中,对研究粟裕伟大人格、远大志向、崇高品质和忠诚信念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粟裕家正厅前还挂着“旋听鹿鸣”的贺匾。粟总有深厚的中国诗词功底,谙熟格律,又不拘泥,能推陈出新,富于创造。

有读者问楚青先生粟裕遗作《颂黄桥决战》从字句上看好象是“青玉案”词调,只是格律上有些灵活变化,不知是不是“青玉案”的变化形式。楚老回信说:

“来信关心粟总的一首词,谢谢!该词的句式确同于‘青玉案’,但‘青玉案’为仄声韵,而此首非仄声韵,故当时粟总即定为‘自由调’,自行起题了,以上特告。”

读了这三首不同年代的诗〈〈老兵乐〉〉,可以看作是粟裕人生难得的无悔曲,常胜歌。歌名就叫“老兵乐”或歌引就是“半世生涯戎马间”。

若侗族音乐界有人谱成曲传唱必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教材,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好光碟。但愿侗族音乐界有此有心人传唱这首《老兵乐》。1994年龙飞同志在纪念敬爱的粟司令87周年之际将《抒怀》作曲,为男高音独唱。

大将的诗魂在于《老兵乐》,《老兵乐》写作的时代又是粟裕蒙冤时。因此这三首《老兵乐》难得可贵,是粟裕诗歌的绝品,是粟裕苍劲人格风范的象征。愤怒出诗人,诗为心声。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一)

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

1980年6月北京

几度战局临转折,

数番入浙捣贼巢。

兵民并肩齐奋战,

鱼水相依情意牢。

山川草木溅碧血,

烈士忠魂冲云霄。

忆念当年堪回首,

喜看群英涌江潮。

(见沈新登字(94)第(4)号新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将邮票)

点评:这是粟裕最后病重留下的传世之作之一。这首诗上了邮票,流传甚广。粟裕与浙江感情深厚,浙江是粟裕第二故乡。诗言志。总是转折时候,先遣入浙。歌颂了当年兵民并肩,鱼水相依的浓情厚意。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极致。最后一句放眼未来,点睛破题:喜看群英涌江潮!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二)

颂黄桥决战①

――为黄桥决战四十周年而作

1980年9月北京

东进北上征寇雠②。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埝攻让操胜筹。黄桥决战冲牛斗。军政双收。放眼华中,抗日展新猷。

(见《粟裕传》215页及《大江南北》2000年第9期)

注①:今年10月是黄桥决战60周年。1980年9月27日粟裕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此诗是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在粟裕遗留的文稿中,找到一首未发表过的粟裕同志为纪念黄桥决战40周年而作的诗。据南京粟裕研究委员会称这首诗简练地反映战区领导人根据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党内外、敌我友、军事与政治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成功地运用斗争策略,实施灵活机动的战役指挥,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注②:雠(音chóu),同“仇”: ①仇敌;②仇恨。

点评:60年前的10月3日―6日,我新四军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粟裕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中将旅长翁达毙命,新四军获得军政全胜。打开了华中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粟裕这首诗生动描述了新四军将士运奇谋,展新猷的风采。是粟裕诗歌的绝笔,也是粟裕诗词的最动人篇章。

粟裕涉猎的文体有四言、五言、七律、长短句、散体以及歌、词并能谱曲。从《过青浪滩》到《颂黄桥决战》,诗歌历时56年,少年诗人老来狂,夜夜国歌作文章。人民性、战争性、艺术性、思想性是粟裕诗歌特色。

粟裕诗歌特点是什么好写就写什么,正如同他打仗一样。相反地大战役倒没有写,任人恁说罢了。粟裕是将军,也是老兵。解放后生死沉浮的命运尽收在《七律?抒怀》里。

粟裕热爱人民,粟裕热爱士兵,粟裕热爱和平。在他辞世之前,他交待夫人楚青把他的骨灰撒在大江南北他频繁战斗的地方,与烈士们同眠。正是:“兵民共肩齐奋战,鱼水相依情意牢”。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三)

游杭州西湖

西湖风景甲天下,

遍地苍翠遍地花。

到处有情留客住,

究从此处抑从它?

(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红色小本上)

点评:这是粟裕的遗作,生前未发表过。写西湖美如水如光的诗歌很多。但作者先是赞美,后是反问,一反粟裕诗歌惯例,用疑问句回答人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到处有情留客住,究从此处抑从它?”只要有情到处都是美的。不失为游西湖的佳作,给人留下思索美的空间。

★粟裕诗歌揽胜(二十四)

沁园春 ?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战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衮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

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伯韬,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於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楚青2000年7月13日晚自粟总手书抄录)

注:此为粟裕大将遗作,生前未发表。按沁园春词牌为双调,上片十三句,下片十二句,上下片后十句平仄相同,上片二、三句对仗,四、五句与六、七句对仗,八九句对仗。下三、四片与五、六句对仗。但用韵处不多。114字,有变格。但本词上片为十句,少三句,下片为十一句,少一句。字有97个,可能是变格,正如同粟裕代司令员打淮海战役一样变中生奇,奇中生变,填词也如此,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点评:这是粟裕诗歌的绝品、珍品、上品,也是粟裕诗歌绝笔遗作。二十二年征战二十四首诗词。绝妙好辞。词中提到4个人物黄伯韬、黄维、杜聿明、蒋介石已经随历史进入了粟裕的败将行列。该词气势庞大雄伟,读起来有一股泱泱正气在上升,在沸腾,在前进。历史的车轮是人民群众,任何逆流而动的人绝没有好下场。

后 记

粟裕大将诗歌知多少?粟裕大将是我国现代军街最高的少数民族名将,是天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不仅是一位胸中有雄兵百万的武将,而且也是一位富有文才的儒者。情之所激,兴之所至,也常吟咏,尤善近体诗。目前,粟裕诗歌(含对联)目前已知的有24篇。20年代2篇,30年代4篇,40年代3篇,60年代1篇,70年代10篇,80年代4篇。其中反映侗族地区生活的2篇,反映红军生活的3篇,反映新四军生活的9篇,反映战争年代生活的5篇(解放战争2篇),反映四化生活的4篇,反映家庭教育的1篇。

粟裕的诗词为什么这样分布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生活?关键在于作者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和什么样的生活。粟裕从士兵到共和国第一将,身经百战,六次负伤,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六十年代以前因为作者身处战役指挥第一线,专心致志,致力于军政全胜,故没有像毛泽东(有诗词73首)、陈毅(有诗词数百首)等大诗人的众多诗作。特别是五十年代粟裕处在解放台湾的第一线,在总参谋部任副总长、总长八年,支援抗美援朝,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特别是1958年批判教条主义对粟裕进行错误的打击,使粟裕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根本不可能酝酿出诗情。直到1964年整个六十年代才出现一首七律:《老兵乐》。可以说粟裕在三个不同时期写的《老兵乐》是他一生的大风歌,是他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浩然正气歌,是他作为侗族天骄、中华战神、世界名将对世人的绝妙答词(包括蒙冤三十六年对他迫害的人的轻蔑和对他平反的人的感激)。因为作者说过:我这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我自己。下面按时间、职务、指挥的战役、身体情况综述粟裕诗作的写作年代。

20年代有两首诗作。1924年1月乘船到常德,17岁咏物之作《过青浪滩》。1926年夏回家作的《闷心斋》,是对封建家庭的抗议。17岁,20年代从叶挺部的班长干起直到支队政委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从班长提为步兵五连政治指导员,二连指导员,五连党代表,上井冈山后任二十八团三连连长。1929年22岁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政委,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红四军特务支队政委。20岁时(1927年)参加武平战斗头部中弹负伤,22岁时(1929)宁都战斗臀部负伤。

30年代有4首诗作。从支队队长到江南指挥部副指挥。23岁时任红一军团第五支队队长,红十军六十五师师长。六十四师师长。富田作战被炮弹炸伤头部,弹片一生留在颅内未取出。24岁时(1931年)任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军学校学员连连长。25岁时(1932年)任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26岁(1933年)时任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兼二十师师长、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硝石战斗负重伤,左臂留下残疾。27岁(1934年)时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陈村战斗,右臂负伤,弹头匿居了17年,直到1951年11月在北京由沈克非教授动手术取出。28岁(1935年)时谭家桥战斗失利,任挺进师师长。闽浙赣临时省军区司令员和 *** 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开始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29岁(1936年)时,云和战斗中脚踝负伤,这是他第六次负伤。两次头部负重伤,左臂残废,右臂挂彩,臀部和脚踝负伤,这就是诗人粟裕六次负伤的情况。1930年5月的头部一弹,至死未忘。这块弹片伴随粟裕度过了人生漫长的岁月奋斗54年。30岁(193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司令兼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31岁(1938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代司令员。韦岗伏击战在敌战区搞宣传,有诗为证。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有诗为证。32岁(1939年),奔袭官陡门,八分钟解决战斗,俘敌57名,有诗为证。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与士兵同乐,有诗为证。

40年代有3首诗。粟裕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到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是辉煌的年代,由于战争的残酷和保存的不易,仅存诗三首。与日伪军、国民党军及英国军舰斗。1940年任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指挥黄桥决战,歼敌1.1万余人,打开华中抗日战争新局面,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坚实基础,有诗为证。34岁(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讨逆总指挥、苏中军区司令员。35岁(1942年)任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校长、苏中区党委书记、《苏中报》党报委员会书记。36岁(1943年)坚持反清乡斗争。37岁(1944年)任苏中公学校长,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生俘24人),揭开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38岁(1945年),任苏浙军区司令员、苏浙公学校长、 *** 中央第七届委员会候补委员,指挥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歼敌10200多人,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任南京特别市市长,苏浙区党委书记,有诗为证。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39岁(1946年)指挥苏中七战七捷(7.17―8、31),首创了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占华中野战军战功总数1.76倍,打出了神威,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并负战役指挥之责。指挥宿北战役(12月15日―18日),歼敌2.1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华东野战军第一个转折的标志。40岁(1947年)指挥鲁南战役(1月2日―20日),歼敌5.3万余人,创造了华东战场上一个战役歼敌数字的新记录。指挥莱芜战役(2.20―23日)歼敌5.6万余人,生俘中将、少将17名,击毙少将两名。奏捷之速,歼敌之多,代价之少,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华东战场的空前记录,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少见的奇迹。陈毅向《大众日报》记者谈话指出:“证明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指挥孟良崮战役(5.13―16),歼敌“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3.26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新华社发表时评指出:“华东人民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区的人民,在全中国人民的爱国自卫战争中,担负的任务最严重,得到的成就也最荣耀。”从莱芜战役到孟良崮战役,粟裕脑力、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日见消瘦,由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时常发作,不得不戴着一种铝制的健脑器工作,在与敌人进行激烈搏斗的同时,还要同疾病进行顽强的斗争,在孟良崮战役中,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脸胀得通红,战后量血压,高达220;指挥沙土集战役(9.7―9),歼敌9500多人,生俘中将师长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是华东野战军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扭转了华野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配合刘邓大军行动,11月8日陈毅奉命到西柏坡开会,粟裕主持华野工作。

41岁(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指挥豫东战役(6.17―22、6.27―7.6)歼敌9万余人,扭转了中原战役。该战役是粟裕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也是他在以往战争中最紧张的3个战役之一,也是华东野战军两年来作战中一次最大的歼灭战。指挥济南战役(9.16―24),歼敌10.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打援战场不战而胜。周恩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指挥华野42万人(70)参加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歼敌44.3万余人(80)。总歼敌55.5万人。基本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胜利,为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粟裕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了,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能参加。”粟裕当年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打仗来,粟裕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常有的事。他6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有块弹片一直留在头颅内。战伤的后遗症和过度的劳累损伤了他原本健壮的身体,刚到中年就患有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头晕头痛,靠戴着健脑器工作。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时,血压高过180至220毫米水银柱,戴上健脑器也不起作用,他就冒着大雪纷飞的严寒,一次又一次地用冷水浇头。身边工作人员问他:“首长,你头痛起来是什么感觉?”他说:“啊呀,不好受,头昏脑胀,恶心呕吐,每根头发都象针扎一样,手都不敢碰。”在追击杜聿明的时候,有几天实在支持不住了,他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身边工作人员说:“粟司令就这样靠坚强的毅力坚持思考和指挥,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要知道什么是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吗?粟司令就是活的榜样!”42岁(1949年)时任三野副司令员、三野代司令员、代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三野部队55万人参加渡江战役(4.20―5.3),4月23日解放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歼敌13.9万余人。指挥淞沪战役(5.23―27),歼敌15万余人,5月7日解放上海,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军政接管委员会主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 南京市委书记,开国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50年代没有诗作,是因为粟裕一直在前线,筹划解放台湾。43岁(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攻台作战总指挥。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未到职)。7月14日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经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12月到苏联治疗。44岁(1951年)9月从苏联回国,1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

45岁(1952),12月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因病离京赴南京修养。

46岁(1953),6月赴青岛休养,10月赴上海、杭州休养。

47岁(1954),7月、8月赴青岛休养。9月任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赴苏参观。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0月任总参谋长。

48岁(1955),任辽东半岛方面军首长―司令抗登陆演习副总导演。9月27日周恩来授予粟裕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个勋章。任首脑地下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

49岁(1956),1月、2月去广东养病。6―8月去青岛养病。9月当选 *** 中央第八届委员会中央委员,任中央军委委员。11月去南京、上海、杭州养病。

50岁(1957),代表 *** 中央军委赴四川部署从军事上保障金沙江以东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问题。5月发心脏病。11月参加彭德怀、叶剑英率领的中国友好访苏代表团。

51岁(1958),2月参加周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5月24日―7月22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在会上错误地被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8月被解除总长职务。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

52岁(1959),2月高血压、心脏病住院。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53岁(1960),4月―6月赴南京、上海养病,7―8月去大连养病。

54岁(1961),任军委训委副主任。9―10月到东北疗养。

55岁(1962),在华东休养。

56岁(1963),12月在广州疗养。

57岁(1964),1月在从化突发心肌梗塞,回广州抢救。军科院党委同意粟休息一年。

58岁(1965),4月提出再休息半年。

59岁(1966),因心脏和脑神经不适住院治疗。

60年代只有诗作一篇。60岁(1967),任国防工办军事代表组组长、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

61岁(1968),仍任国防工业小组组长。

62岁(1969),任九大中央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

70年代是粟裕诗歌的黄金年代,共有10首诗歌。63岁(1970),6.17―7.11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64岁(1971),过问交通口工作。参加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

65岁(1972),参加陈毅追悼会,11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

66岁(1973),任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十大中央委员。

67岁(1974),进行胃四分之三切除和胆囊摘除手术。

68岁(1975),任第四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2月5日任中央军委常委。

69岁(1976),夏天开始回忆录撰写工作,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参加了9月9日―18日对毛泽东的吊唁、悼念活动。参加批判“四人帮”罪行活动。

70岁(1977),任 *** 十一大中央委员。5月14日晚去叶剑英同志家祝贺叶帅八十寿辰。

71岁(1978),任第五届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团长,人大常委会委员。6月15日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部旧址参观并题词,有诗为证。6月18日为整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段历史,特意去先遣队曾打仗的黄山东麓黄家桥看地形。有诗为证。11月3日、13日到广东南海、肇庆考察,有诗为证。12月到潮州,有诗为证。12月1日回忆录《激流归大海》在中央各报发表,12月18日―22日出席 *** 十一届三中全会。

72岁(1979年),1月11日、13日分别向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班和中央党校作重要军事学术报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5.7―6.6任“中国友好之船”最高顾问去日本参观访问。10月9日向中央申诉要求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他的错误批判和强加给他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有诗为证《七律?抒怀》。即老兵乐、伏龙吟。

80年代粟裕写过四首诗(其二篇时间不详应为80年代写)。73岁(1980),5月为记叙华东某军英勇战斗业绩的《江海风云》一书题词。6月为《浙江民兵斗争史》一书题词。9月10日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9月27日回忆录《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在南京《新华日报》发表。

74岁(1981),2月患脑出血。7月回忆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解放军报》发表。夏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军史副主编张昭远,谈了战役的9条原则。

75岁(1982),2月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4月回忆录《鲁南大捷》在军事学报上发表。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参加有关淮海战役座谈会。7月3日回忆录《豫东之战》在《河南日报》、《军事学术》1982年第7期发表。9月出席 *** 第十二大,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76岁(1983),7月6日回忆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在解放军《党史资料征集情况》增刊一号发表。7月为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40周年题词:“人民斗争的胜利。”8月为《白衣战士忆陈总》一书写序言。9月29日与叶飞等人合写的《战将陶勇》在《人民日报》发表。

77岁(1984),1月18日病情加剧,1月25日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作书面发言。2月5日16时33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1989年第6期《党的文献》和《军史资料》发表了《粟裕谈淮海战役》一文。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次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和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问题。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同志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于粟裕逝世5年后发表。有诗为证。据推测《沁园春?淮海战役》应当是1982年5月粟裕参加淮海战役座谈会所写。《游杭州西湖》应为1980年5―7月在上海所写。

粟裕24首诗作(含对联)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07―1927)为湖南时期。即在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期。1927年5月参加常德各界声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罪行的斗争被国民党通辑,经长沙逃往武昌参加中国 *** 领导的叶挺部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6月转为中国 *** 。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这一时期现有作品两首。1924年1月赴常德船上作五言《过青浪滩》。1926年夏会同家中作四言(对联)《闷心斋》。中期(1927―1949)为战争时期。即从士兵成长为杰出军事家时期。共有诗作(含对联)7首(篇)。1938年4月的白话诗《宣传新四军》,1938年6月17日作的五言《韦岗初胜》,1939年初作的七绝《题陈虹》,1939年1月21日的白话诗《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1940年的《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联),1945年9月作的白话诗《苏浙远眺》,1947年9月作的六言《宣布本军主张》。后期(1950―1984)为建设时期(或58年后称蒙冤时期,50―58无诗),以诗寄情,以词寄心。共有15首诗词,其中战争诗词11首,游记3首,赠儿1首。1964年、1974年作的七律《老兵乐》两首。1978年5月七绝《赠郑涛任远洋轮船长》、1978年6月15日作的七绝《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四十周年》、1978年6月18日作的七言《黄山》、1978年9月作的七律《题江海风云》、1979年11月3日作的七绝《西江浩荡映九天》、1979年11月13日填词《游西樵》、1979年12月填词《竹竿山头望》、1979年12月作的五言《颂碧涵楼》、1979年作的七律《抒怀》、1980年6月作的七律《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1980年9月填词《颂黄桥决战》。80年代作的七绝《游杭州西湖》和《沁园春?淮海战役》。这两首不知写作时间。据粟裕生前秘书朱楹老师说:“粟裕《沁园春?淮海战役》与原词牌可能有不完全符合之处,因系作者即兴所作,也不能再作改动,这首词与《游杭州》的写作时间及背景无从查改,可在每首诗词的下面注以‘2000年7月13日楚青抄录自粟总手书之小红本’”。为了便利更加全面理解和赏析粟裕诗词,有必要对古体诗的特点、要求,近体诗的格律,词的格律作简明扼要的说明。

古体诗主要包括唐代以前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两汉乐府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的五言、七言诗都包括在内。古体诗至今犹有人赋写,主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几种形式。古体诗不像后来的格律诗要求那么严格,其特点是:每首诗句数不限,每句诗字数不限,每个字平仄不限,押韵可或平或仄,每首诗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不一定要对仗,可谓相对自由。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形最早的一种诗体,公元前6世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的主要就是这种四言体诗。四言主要以四字句或四字句为主构成。诗体多种多样,每首包括一章或数章,每章的诗句数量多少不一,有四句、五句、六句及数十句者。四言诗用韵主要有三;每句押韵,隔句押韵,交互押韵等。

五言、七言古体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成型较早的一种诗体,汉魏时就很流行。五言一句的称五言古风,七言一句的称七言古风,简称五古、七古。五言、七言间杂也是一种形式。这些古体诗篇幅不限,短至五句一首,长至十韵、数百韵一首。五言、七言古风用韵较自由,既可押平韵,亦可押仄韵。既可一韵到底,亦可中途换韵。除不讲究平仄外,也不要求粘对和对仗。

六言诗也是一种古体诗,但远不及五言、七言常见。如果说四言诗以《诗经》为代表,六言诗则以《楚辞》为代表。粟裕只写过一首六言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叫格律诗,是至唐代发展成熟的一种新体诗。这种诗除长律(即每首超过八句)外,每首诗限定句数,每句诗限定字数,每个字按一定的平仄押韵,且一韵到底,可谓格律要求谨严。这种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两类。绝句每首限定四句,每句五字的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在韵律方面,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之处是,每首限定八句,都是逢双押韵,并限定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每一句的句式、平仄都规定,且讲究粘、对;每首诗的中间两联须用对仗。不同之处是,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以首句入韵为变例。七言律诗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五言律诗正例者全首只求用四韵,变例则用五韵;七言律诗的用韵数正好与之相反,正例首句起韵,全首共用五韵,变例则须用四韵。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韵律要求与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韵律要求相似。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因之全首只有第二句、第四句用韵;以首句入韵为变例,这样就有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只有第三句不用韵。七言绝句则以首句入韵为正例,全首用三韵,首句起韵,第二、四句押韵;以首句不入韵为变例,全首用两韵。粟裕所赋写的诗词基本上遵守了诗词韵律,这种遵守主要在三方面:(一)律诗、绝句的句数、字数、韵脚所在和用平韵等完全依照格律。(二)遵守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定,多用宽对,也用工对。(三)遵守平仄律。有时也用拗句,但非常少。

粟裕24首诗词作总共用字1380字,最短的诗仅16字,最长的诗只248字,一百字以上的诗有3首,即《沁园春?淮海战役》(104字),《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110字),《六言?宣传本军主张》(248字)。古体诗6首,含四言1首,五言3首,六言1首,七言1首。对联1副。近体诗(格律诗)10首,其中七律5首七绝5首。词4首,用词牌1个即沁园春,余3个为自创变格。颂黄桥决战有青玉案的影子。自由诗(白话诗)3首。即中期的《宣传新四军》,《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词》,《苏浙远眺》。

粟裕诗词绝对不止24首,目前有2首已知篇名已经佚失。请知情人提供粟裕不同年代不同地方所作的不同诗作。

粟裕的诗词和文章,是二十世纪侗族文学史乃至中华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在侗族文学乃至中华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席。粟裕诗词多有警句、名句,影响面广,艺术感染力强,情透纸背。粟裕的父亲粟周亨是一个落第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常练字作诗,帮助别人书写对联。粟裕的叔叔粟周贞创办新式学堂,积极传播新学。战争是一门艺术,音乐、书法、诗歌均与艺术之神相通。天才军事家一定是一个儒将。对粟裕有影响的人中,除了父亲和老师外,叶挺同志从1927年北伐名将到1937年任新四军军长,陈毅同志从1927年见面到1949年第三野战军成为陈粟大军时间够长了。朱德同志、毛泽东同志也是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闻名见面的,粟裕长期在朱毛领导下工作。从1958年9月起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到1972年11月任军科院第一政委,粟裕与叶剑英同志一直并肩共事。

大将本色是诗人,百战百胜有诗篇。因此,可以说粟裕诗词受毛主席、朱德元帅、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等的影响。粟裕的诗歌越到最后,愈成极品。对于近体诗,可以说是姜是老的辣,有影响,影响大,大影响。从粟裕诗歌来看,七律占多数,以《老兵乐》、《七律?抒怀》、《为浙江民兵斗争史题词》为代表,五言占部分,其他是长短句,散体,四言有一篇。总结粟裕诗歌的成就,对于侗族文学进一步繁荣和深层次发展,对于提高侗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正身正心正为,立功立德立言,是每一个侗族地区工作生活的干部应该尽到的责任;亲民爱民富民,开发开拓开创,是每个党员领导肩负的历史使命。

信念、信心、信仰是每一位革命者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从粟裕近六十年光辉实践和诗歌心声来看,粟裕跟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世纪之交信念、信心、信仰危机的问题。

诗歌不在乎多而在于精。诗歌不在于长而在于练。诗歌是人生的盐,诗歌是历史的味精。粟裕诗歌与老一辈革命家诗人比,数量不多不少,有他的特色,是大将诗人。与侗族革命诗人王天培、李世荣、龙大道、杨至成、苗延秀、柯原比,粟裕是革命家诗人;与其他54个少数民族革命诗人相比,粟裕是战略家诗人。我们要善于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汲取人生的教益,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江总书记同志“ *** ”重要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努力开创中国二十一世纪的繁荣、富强、文明的新局面。

2000年10月3日―6日写于黄桥决战60周年,

2002年5月22日、29日,6月8日,7月12日再改

●长相忆――楚青诗词选(八首)

红军挺进师师部旧址王村田感怀

当年鏖战此山中,

热血染得乌溪红。

鱼水相依深情在,

浩气长存月光峰。

浙江省遂昌县是粟师长浙西南根据地中心

见遂昌县志二十七卷军事丛录867页

姊妹欢?调寄西江月

常忆风华正茂,习文练武山巅。蒋顽日寇只闲,踏破险关天堑。

白发今日频添,豪情依旧当年。初衷不永向前,喜见红旗更艳。

遣 怀

时晴时雨正清明,

万里送君伴君行。

宽颜似见忠魂笑,

遣怀珍惜战友情。

唯思跃马挥鞭日,

但忆疆场捷报频。

东南此刻花似锦,

堪慰英灵一片心。

1984年4月2日

长相忆

长相忆,兄长与伴侣。甜酸苦辛共品尝,崎岖坎坷相扶携,能不记心里! 长相思,思念在东南。心御长风逐逝水,情寄馨香越重山,神会碧空间。

1984年3月2日

送 魂 归

四十二年相伴,万千里路送归,沂蒙、钟山复武夷,杜鹃声声啼血。 常日金戈铁马,此行柏绕松围,忍付青山泪双垂,雨注风鸣北回。

1984年5月20日

遗 念

千般思绪却来时,

是事恼人何自持。

夜长只觉天难晓,

昼永偏怨日落迟。

三年陪伴愁和泪,

一夕分离恨与思。

极目东南空望远,

遗念期期复何期。

1985年

家 祭

头白鸳鸯失伴飞,

关河路断神相随。

今朝又是家祭日,

馨香一炷待魂归。

江城子?思念

一别人天两茫然。思东南,望东南。朦胧迷雾,何处是青山?回首当年多少事,恨无限,意阑珊。 残年偏是梦来难。梦来难,忘也难。忆念东南,但觉夜光寒。织带抛梳如往事,丝不尽,绸漫漫。

2001年2月5日

楚青同志谈粟裕诗词

追忆粟裕《老兵乐》

楚青

粟裕自1958年蒙冤,任闲职,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痛苦。由于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故一直克制自己,他曾写过三首诗抒发情怀,他将这三首诗均题名《老兵乐》。

第一首诗定稿于1964年,初稿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后有蒋军窜犯大陆及军委领导同他谈话诸背景,他心情振奋,将末两句改为:

“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此诗在他逝世后曾发表于《解放军报》1984年2月14日第3版。

1974年,时间又过去十年了,他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写了第二首。此诗未发表过。原诗如下:

“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

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

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

感时不必频对镜,将军难得老来闲。”

诗成后感叹:

“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

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上诗末两句改为:

“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

1979年,蒙冤已二十一年了,他写了第三首诗,即后人常引用的《抒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编者按:《粟裕研究信息》第13期发表了2000年12月楚青先生的《追忆粟裕<老兵乐>》一文。该文第一次透露了《老兵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并将1974年写的《老兵乐》第一次发表。现将该文予以转载放于〈〈苍松劲草――粟裕诗词浅赏〉〉书前,让读者先睹为快。

关于《颂黄桥决战》词

《粟裕研究信息》第12期首次发表了粟裕遗作《颂黄桥决战》:

“东进北上征寇雠。党内外,敌我友,矛盾重重交相纠。纵横捭阖,进退弃取,着着运奇谋。 郭村首捷扼桥头。姜埝攻让操胜筹。黄桥决战冲牛斗。军政双收。放眼中华,抗日展新猷。”

读者杨进铨拜读之后,认为从字句上看好像是“青玉案”词调,只是格律上有些灵活变化,不知是不是“青玉案”的变化形势,就给楚青老写信请教。

楚老很快回信:

“来信关心粟总的一首词,谢谢!

该词的句式确同于‘青玉案’,但‘青玉案’为仄声韵,而此首非仄声韵,故粟总当时即定为‘自由调’,自行起题了。

以上特告。”

由此可见,粟总有深厚的中国诗词功底,谙熟格律,又不拘泥,能推陈出新,富于创造。

(原载《侗族文坛简讯》2001.3.20第3期总第29期粟裕研究专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