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子胡言之胡说六道: 勤政昏君, 崇祯皇帝笨到死 -- 左大嘴

共:💬46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所谓私德,何谓私德

我们知道传统中国是很讲究道德的,有人以为那只是儒家的教条,其实不是。对“德”字的推崇其实是从周朝开始的。

殷人是十分相信鬼神的,国家大事必定要取决于鬼神,甚至殷王的起居坐卧都要向鬼神请教一番。所以说孔子说殷人‘敬鬼神’。然而这样虔诚的教徒却不能避免政治黑暗、国家走向毁灭。随着汤王朝被武王推翻,纣王这个位老毛也夸过文武双全的末王自焚身死,周统治者们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有所感怀:怎么样才能保证我们可以长治久安呢?周人思考之得就是:鬼神是靠不住的,上天才是最终的主宰,而上天只会保佑那些符合一定标准的人,这些人的思想行为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获得上天的眷顾,才能够寿终正寝,才能够事业成功。这就是‘德’。

不过,这是的“德”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一般人是不配有“德”的,所谓“德陪天地”。《国语》记载有大臣祭公劝诫周穆王的一段话对此有很清楚地说明。穆王是个野心很大的君主,有些像后来的汉武帝,想要“车辙马迹遍天下”,想要因为一点点小过失就征讨西面的犬戎,于是祭公就给他讲了一番大道理:

“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zuǎn)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这里面的君德表现为“勤政爱民”,至于耀武扬威那是不得已而未知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德”也逐渐在可以适用于主要贵族了。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什么是“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族兴旺,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那么什么是“不朽”呢?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而孔子的作为实际上是把这种‘德’进一步推广到了普通的‘世人’身上了。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说的统治者。“德不孤,必有邻”则是用于所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同时也是对那些立志拥有这种品质的人的鼓励与安慰。 而“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则是对习得者的一种抱怨,显得非常的失望。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强调君子对小人行为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表明了“德”字本身已经扩展到了如此的程度,竟然已经包括到了“小人”的头上,同时,这些小人的“德”也自然迥异于最初的“君王”之德了。

对于君王之德儒家其实是继承了周朝的传统看法,儒家其实是对先前思想的一个系统地总结、扬弃与继承,很多东西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创见,而是在他之前就有了的,他接受了,有时候用他自己的术语表达了出来而已。孔子自己也说他是“述而不作,新而好古”,又说“礼失求诸野”,对此他是承认的。

孔子讲究:君君臣臣。当君主的要向各君主的样子,当臣子的要像个臣子的样子。那么,在儒家看来如何才算是一个好君主呢?孔子说: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好君主吴国的始祖泰伯不把天下当成自己的私产以图利,贪权恋位。儒家来来的一位大师荀子也说:“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君主只执著于一点点蝇头小利,那时害德的行为。上文提到的周穆王好大喜功非要向犬戎耀武扬威,祭公劝他也不同,亲征的结果仅仅“得四白狼四白鹿而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西面的蛮夷小国也不来朝贡了。这就是因小利而忘大义。

同时,君主还应该使用贤人,废黜斜佞之人。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r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要让老百姓接受统治,就要用正直的臣子做官吏。

而对于臣子,孔子认为要“忠”更要“仁”但后者并不是对于臣子的特殊规定,而是作为一个上进的人的通用的最高标准。无论如何,“忠”,是臣子的职责。“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对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臣子尽忠的重要方式包括“进言”,进言也很讲究: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 躁』 ; 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 隐』 ; 未见颜色而言, 谓之『 瞽』。”还没谈到那个话题就开讲,那叫“浮躁”;话题有了却又不说了那叫“知而不言”;说话也不看君主的脸色表明的心理反应,那叫“瞎了眼”。

臣子要认认真真的尽职责,替君子馆好国家,“事君,尽其事而后其食。”先给人家卖命干,然后再想着饭碗里肉多不多。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要让老百姓对统治者发自内心的尊敬,忠于政权,卖力地工作,那就得首先恭敬得体地面对老百姓,这样老百姓也就尊重政权了;自己先要做到父亲对子女慈爱、儿子对父亲孝顺,拿老百姓也就能够忠于政权了;把那些正直有才能的人用作官吏,并且教导那些不象话的家伙学好,老百姓也就卖力干活了。”

但同时呢,孔子又认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主要是不能用自己,那就开路一马斯。殷纣无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一旦去位,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后世的儒家对于好君主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已经决不仅仅是“勤政爱民、任用贤人”几个字所能代表的了。

《资治通鉴》上记载了杜黄裳与唐宪宗对君臣问题的讨论:

唐宪宗尝与宰相论:“自古帝王,或勤劳庶政,或垂拱无为,何谓而可?”杜黄裳对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庙,下抚百姓四夷,夙夜优勤,固不可自暇逸。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贤才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谁不近力?明主劳于求人,而逸于任人,,此虞舜所以无为而治也者。至于簿书狱市,烦细之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亲也。西秦始皇以衡石程书,魏明帝自按行尚书事,隋文帝卫士传餐,皆无补于时,取讥后世,所务非其道也。夫人主患不推诚,人臣患不竭忠。苟上疑其下,下欺其上,将以求理,不亦难乎?”上深然之。

用白话说起大意就是说“人只要会用人,要信任臣下,放心让他们去做事就行了。”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