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经济学概念探讨2.2 –人民币发行知识的整理 -- 牛义缂
小牛试着整理了基础货币发放的基础知识,希望对初学者能有帮助。如有错误,望能指正,以便小牛及时修改。
注:本系列着重介绍的是原理而非精确的会计知识,因此舍弃了很多不影响大意的因素。另外央行的操作也总是在变,很难描述得精确。特此注明以防误导大家。
----------------------------------------------------------------------------------------------------------------------------
人民币的发行机构只有一个: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有人说做假币的也得算,抬杠阿?)一般情况下,央行只和银行系统及部分“其它机构”有往来业务。注:本文指的“其它机构”主要指经济社会中与央行或财政部有直接的帐务往来的非银行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部分国企等,它们一般不是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的直接参与者。
狭义的人民币发行指央行发行纸硬币。而广义的人民币发行就是基础货币(也叫储备货币)的发行,它包含发行的纸硬币和电子基础货币。注:电子基础货币指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的直接参与者(包括银行)存在该系统中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参见前一篇(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75826 )的结构图。
本文介绍的是广义的人民币发行。
注:央行资产负债表(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10S04.htm )中的“货币发行”是指纸硬币的发行,而“储备货币”则指全部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将经过银行系统的多次信贷循环创造出更多的存款(即衍生货币),这个过程以后解释。
见下图,基础货币发行的过程其实就是基础货币从央行或财政部流入经济社会(也叫作注入流动性),回收就是反向过程(也叫作回收流动性)。基础货币只有进入经济社会才有意义,没进入经济社会前只是印刷切割好的纸或冲压好的金属或支付清算系统中的数字而已。
从帐务上看,基础货币的发放和回收有四种渠道:
A. 央行 <-> 银行系统
B. 央行 <-> 其它机构
C. 财政部 <-> 银行系统
D. 财政部 <-> 其它机构
但由于财政部和“其它机构”的大部分钱或者存在央行中,或者存在银行系统中,对他们来说货币的流转就一定要通过央行和/或银行。
举例来说,财政部发给某国家工程的款项的流转如下:
A. 帐务流转:财政部的账上金额减少->工程公司的账上金额增加
B. 货币的流转:财政部在央行的存款帐户->工程公司在银行系统的存款帐户(实际的过程可没这么简单)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即从货币的流转上看,发放/回收基本上只有一种渠道:
央行 <-> 银行系统 (这也就是图中实线和虚线的区别)
有人马上会说,嗯嗯,“茴字有四种写法”,你讨论这几种渠道有什么意义吗?当然有!四种渠道变成了一种渠道,使我们只需考查“央行 <-> 银行系统”间的基础货币的流转,就可以监控到基础货币的发放/回收;我们只需观察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获知经济体内的基础货币总量及其变化。
看不到图的点这里: 链接出处
我们逐个来谈当前央行发放/回收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
1.1 再贷款
再贷款简单的说就是银行系统或“其它机构”主动向央行借入基础货币,这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过程,那么还钱的时候就是基础货币回收了。央行的再贷款是有政策性限额的。
在2002年之前,再贷款是央行最主要的注入基础货币的渠道。但由于2002年以来的出口顺差迅速增长,央行主要的基础货币发放方式被“国外资产(包括外汇储备)占款”取代。当前再贷款的作用已被弱化,主要用来扶助弱势借款机构和救助/接管破产金融机构。
狭义的再贷款就是指信用再贷款和抵押再贷款;广义的再贷款包含的范围就大了。我们列举一下广义再贷款的项目:
1.1.1 信用再贷款:即借款机构凭自身信用没有抵押物就可以向央行借款。这是再贷款中最常见的形式。
1.1.2 抵押再贷款:即借款机构凭抵押物向央行借款。既然有抵押物(有时为债券),当然风险就相对小了。这种形式用得很少,好像央行只对证券公司使用过。
1.1.3 再贴现:即借款机构(主要是银行)把已经贴现的短期票据(主要是承兑汇票)抵押给央行借款,借得的款项等于“票据金额”减去“贷款利息”,票据到期时借款机构向央行按“票据金额”还款。这种方式风险低,央行现多用它来鼓励银行系统给中小企业融资。
1.1.4 最后贷款人:即当金融机构资金严重不足甚至破产时,央行向该机构本身或向接管该破产方的机构提供紧急贷款,以供其支付给社会公众的提款需求。近年来,这种再贷款方式被多次使用。这种贷款是几乎不可能收回的。
1.1.5 专项再贷款:央行为特殊目的注入经济社会的贷款。
1.1.6 央行逆回购:逆回购的过程为央行向银行系统和其它机构借入国债或其它票据(被抵押冻结),贷出基础货币。
1.2 国外资产占款(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它国外资产占款)
当看了下图(数据来源于央行历年的资产负债表)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个发放/回收基础货币的途径对于现在的基础货币总量来说有多重要了。
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其它国外资产三个项目在央行资产负债表(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10S04.htm )中列在“国外资产”项目下。肯定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黄金储备”要放在“国外资产”项目下,何况中国的黄金储备迄今为止大都在国内收购。其实,央行这样做有其道理,这三项资产都是真正具有国外购买力的资产,将来一旦出现大的经济动荡,这些都是央行拥有的“救命”资产。在2010年5月末,“外汇储备”占到“国外资产”的95.1%,“黄金储备”占0.3%,余下的就是“其它国外资产”。
我们举个典型的例子说明通过外汇储备发放基础货币的具体流程:
A. 外国进口商支付外汇给国内出口商的国内银行账户
B. 国内出口商把全部或部分外汇卖给银行,即交换成人民币
C. 央行给银行规定了留存外汇的限额(结售汇头寸限额),所以银行按规定必须把超过限额的部分卖给央行,央行发行基础货币(人民币)购买这些外汇。于是,基础货币进入经济社会,而这些外汇成了外汇储备。
D. 这之后,无论央行拿外汇储备购买国外债券还是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外资产,都不影响国内的基础货币。注:央行购买的美债仍归在资产负债表的“外汇储备”项目下。
如果社会公众购汇,那么就会发生和上述步骤相反的过程,导致基础货币被央行回收。
央行有时也会和银行系统使用“外汇掉期”来短期回收基础货币。大致过程是,央行用外汇交换银行系统中的人民币,以后(交易到期时)再换回。
黄金储备影响基础货币的过程较简单,大家自己考虑吧。“其它国外资产”央行没有给出明细科目,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央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头寸,具体对基础货币影响的途径不明。
看不到图的点这里: 链接出处
1.3 对政府债权
央行当前的“对政府债权”现在似乎只有国债一种,即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以前好像包括对其它政府部门的债权,至于将来怎么做还是一个未知数(比如央行是否会间接的持有地方政府债券)。从1994年起,不允许央行直接买卖财政部的国债,所以央行买卖国债需要借道银行系统或其它机构。
央行使用这种途径调控基础货币是通过国债现券买断/现券卖断来实现的。现券买断就是发放基础货币的过程,现券卖断相反。
注:央行对于国债的逆回购计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正回购计入“其它负债”。
另外,央行还持有一种特别国债:为了组建中投,财政部曾经借道银行机构向央行发行过“特别国债”。概括的说,央行买入特别国债,同时卖出部分外汇储备和拥有的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使汇金成为中投的子公司)。
1.4 央行票据
央行票据(简称央票)实际上就是央行向银行系统和其它机构发行的记息债券。央行发放央票会收回基础货币,央票到期还款时或提前赎回时发放基础货币。
普通央票采用认购方式发放,为了促使各机构认购,往往利息较高。有一种特殊的央票叫做“定向央票”,是为了惩罚违反央行规定的机构而强制向该机构定向发行,往往采取惩罚性的低利息(但会比法定准备金的利息高)。
央票已经成为近年来回收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国外资产占款发放的基础货币。
1.5 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也称作财政存款,即财政部的存款余额。它在数额上等于累计财政收入减去累计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主要有税收收入、国债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费收入和其它收入。显而易见,我们基本上可以说财政收入来源于经济社会之中(除了借道银行系统向央行卖国债)。财政收入是由各地银行代收的,最终会上缴到央行的财政存款帐户中。这是一个有副作用的过程,完成财政收入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中的部分基础货币转移到央行(在财政部支出这些收入之前,暂时不能被经济社会使用)的过程,也就是财政部通过央行回收基础货币的过程。反之,财政支出就是发放基础货币的过程。
在时间上看,财政收入是大致分散平均完成的,而财政支出在每年底会有一个高峰。如果这种变化干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往往要用其它途径(如央票)对冲这种变化。
近年来,央行也会拿出一小部分财政存款,向银行系统招标作为定期存款存放在银行系统中。这种方法可以部分减弱央行的财政存款的副作用。
1.6 其它资产/负债
这个途径包括央行资产负债表下的多个项目的金额变化:其它资产、其它负债、国外负债、自有资金、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这个途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基础货币流入流出经济社会(除非这种变化发生在央行和财政部之间)。央行没有细化这些科目,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具体变化了。
注:央行正回购计入其它负债:正回购的过程为央行向银行系统和其它机构贷出国债或其它票据(被冻结),借入基础货币。
1.7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如上一篇的结构图所描述的,基础货币只有4种存在形式:
A. 在社会中以流通中的现金(纸硬币)即M0形式存在
B. 在银行中以库存现金(纸硬币)形式存在
C. 以电子基础货币形式存在于央行支付清算系统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部分(银行不能随意支配这部分资金)
D. 以电子基础货币形式存在于央行支付清算系统中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部分,实际就是银行的富余资金(银行可以随意支配这部分资金)
这四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如:银行库存现金不足,便会以现金形式从央行提取自己的部分超额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虽然存在央行中,但仍计入社会中发行的基础货币。初学者往往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超额存款准备金记入基础货币(银行可以自由支配),却很难理解为什么央行把法定存款准备金记入基础货币。这一点留给初学者自己动脑筋考虑吧。
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冻结更多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些资金虽然仍属于基础货币,却暂时不能再被经济社会使用。这个作用等同于央行回收基础货币,虽然基础货币总量没有变化。注:这一点有别于前面谈到的途径。
1.8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央行要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当央行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时,银行系统就会把更多的资金存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其实就是银行系统自行冻结自己的部分资金,当然这个作用等同于央行回收基础货币了。注:也不影响基础货币总量。
央行一般不会大幅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所以这种途径一般只能对社会中可用的基础货币量造成很微小的影响。
1.9 应收应付等
这个途径指的是,央行的帐务记录和货币流动不同步造成的对社会中可用的基础货币量的影响。
比如,央行把应回收的款项已计入帐簿,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基础货币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基础货币还没有收回,仍留在经济社会中。
2.0 利息
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央行的资产项目中的债权项目将收入利息;央行的负债项目中除“货币发行”和“自有资金”项目外,将支出利息。收入的利息和支出的利息间肯定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小幅变化。即使这种差异很大,央行也可以用前面提到的途径对冲。
-----------------------------------------------------------------------
中国央行调整基础货币总量有两个宗旨:社会经济需要(内生性)和国家需要(外生型)。
比如,当经济发展旺盛时,往往需要更多的基础货币,反之亦然,这是内生性在起作用。然而,当经济衰落时,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或者为了资助濒临破产的机构,又会通过央行主动向经济体注入大量基础货币,这就是外生性在起作用。
央行具有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发行无限量的基础货币的能力,不断增长的基础货币就是政府通过央行征收的铸币税。
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注解:
看不到图的点这里: 链接出处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经济学概念探讨2.2 –人民币发行知识的整理
🙂这个不得不花 jszsw 字26 2010-12-30 06:31:40
🙂中国央行调整基础货币总量有两个宗旨 aokrayd 字465 2010-12-29 21:31:00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外汇储备“途径”发放基础货 牛义缂 字220 2010-12-30 04:37:40
🙂而只是最表面原因 aokrayd 字62 2010-12-30 20:41:03
🙂啊,我不知道你指的是河里的争论,争论我就不参加了, 牛义缂 字120 2010-12-30 21:00:18
🙂送宝 1 昨夜星辰 字152 2010-09-30 04:32:18
🙂谢宝,非常专业的帖子! 渡泸 字147 2010-08-18 0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