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网笔记 -- frnkl
人口学专家蒋正华等研究认为当年非正常死亡人口1700万,清华汽车拖拉机专业毕业生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质疑。不过,事实证明杨继绳根本就没有理解蒋正华在说什么。下文摘自《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作者:杨继绳 来源:领导者 来源日期:2008-9-6)中的一小段。
继绳同志:
收到来函,以事烦未即复为歉。
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是国内外都关心的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在历史上讲清的一段往事。外国学者对这几年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的推算是以1957年或在此前死亡率与1964年前后死亡率或1964年死亡率为基准,估计其间正常死亡率水平,与实际死亡率之差即非正常死亡数。这样的估计有两个最大的误差--
第一, 每个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不同,采用总死亡率不能考虑到1957年到1964年中国不同年龄人口死亡率变化模式的影响。当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较快,其他年龄段死亡率变化较少,或基本不变。
第二, 非正常死亡人口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因为这部分人受不利生活条件冲击较为严重,逃离最不利的环境的能力也差。
因此,有的学者获得的计算结果高于实际。我们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获得了很好的数据,在第四、五两次人口普查后,我们都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两次普查数据质量都不及三普,因此我认为可利用的详尽的死亡率分年龄资料仍以这次最可靠。我们利用1982年数据构建了年龄别的生命表,并利用优化拟合的回推技术,再现了历史上各年的生命表,据此计算1957年到1965年的死亡率与非正常死亡率之差,从方法学而言比外国学者更加严密,我们的优势是成瑞同志大力支持,提供了三普的微观个人数据。
三组数字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优化拟合回推时,需要采取历史上的时点的基准数,优化技术也可以有总体优化和年龄组优化的不同准则。历史上的基点可以用一年的死亡率,也可以用一年前后的平均值为准,也可以对每一年的死亡率都进行拟合,最早在《西安交大学报》上发表的就是采用总体优化和时点基准计算的结果,年鉴数据发表时,我们已经用总体拟合了历史上每一年的死亡率,生命表的结构就有了变化。《中国人口·总论》的数字计算中,我们在优化技术上又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分年龄组的优化方法,从方法学上看是最严密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是我可以推荐你作为参考的基准。因我手头没有详细资料,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现在的印象3次计算相差不过200万左右,1700万是取其整大数,待我找到原始材料当可提供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
以上情况供您参考,您在退休后仍关心国家大事,拳拳之心令人起敬。匆匆,顺祝
秋安
蒋正华 17/10,2005
蒋正华的回信没有完全解释我的疑惑。蒋正华说用3组数据计算的结果相差不过200万人,我在上面用3组数据分别计算的结果,其差异显然超过了200万。蒋说3组数据其所以不同,是因为对数字不同的"优化"。蒋正华的"优化"技术问题,人口统计学者当会作出科学的评判。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多谢多谢 frnkl 字44 2010-08-05 18:06:37
🙂就在体制里,不是吗? 2 frnkl 字663 2010-07-29 21:14:02
🙂看上去,右派们,对汪晖压根不鸟他们很愤怒啊。 petitsnetz 字64 2010-08-18 13:00:56
🙂蒋正华给杨继绳的一封信
🙂人蒋是从学术角度讲,而且看得出来,还是科普的讲,知道杨是 1 petitsnetz 字172 2010-08-18 12:54:32
🙂郑也夫的愤怒 1 frnkl 字305 2010-07-25 05:39:45
🙂郑也夫早早就站边了,好!热闹! petitsnetz 字0 2010-07-25 14:52:42
🙂季风书讯:海外声援汪晖信有一部分是迫于种种压力而不得已 1 frnkl 字641 2010-07-21 1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