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谈技术圈 〔1〕 -- 南七
西方的主流教育理论认为:
1.人对知识的吸收应该是全方位的,越“立体”越好。人对某个知识的理解/运用和他当时的体验有关。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看书,写作业,只是动用了听觉/视觉的部分,体会是“平面”的,不深。所以学校里要不厌其烦的用立体模型/玩具/机械等等讲述1+1=2,面积/体积,几何体,力学等等非常简单的知识。就是希望学生能同时动用触觉/嗅觉/手等等,加深理解。而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这么简单的知识,记住不就行了么?
相应的实验: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在平时上课的教室里考,就要比在陌生教室里考要来的高。
生活中的例子:在中国,再老实的男同胞和女士调笑起来都如鱼得水(声明一下,本人除外)。在美国,跟姑娘大婶flirt总觉着不容易。
这也是西方小学里进度慢,知识看起来教的少的部分原因。不是简单的因为要寓教于乐,而是希望通过动手,观察,挑战等等手段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人的知识不是“学习”来的。每个人都有 一个自己的知识框架,人不断的把对环境的体验纳入自己的框架(internalize)。学校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环境,而不能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听了一段话,记住了,会背写 了, 或是会套公式了。这个还没有成为他的知识,因为没有进入他的框架。如何才能成为知识?写作业只是第一步。所以好的学校非常强调challenge 和practice,而且是全方位的challenge.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种作物要施肥。是不是知识?勉强算,但没用。干过给苹果树施肥的事。沿着树冠挖一圈沟,10厘米深,把化肥填进去,盖上土。给别的作物施肥当然又不一样。这个知识深了一点,但和农民的还是没法比。
再举一个例子。你爬山回来,给人家看照片。别人也就是一句,“美”,不会有你那种感受。你再如何解释山如何陡,其实都没用。如果对方凑巧爬过黄山,你说“比黄山还险”。 那对方就有体会了。
再有就是很多美国人批评的,许多华尔街/底特律/华盛顿的官僚老爷根本没在中国体验过(浮光掠影的旅游不算),就对中国市场评头品足,毫无意义。
不在基层干,光靠报纸报表,得出的结论价值,即使有,也有限的很。扯远了。
说起来,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理论从实践中来,还要到实践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过中国学生太忙了,顾不上多少实践。
另外,西方教材和参考书里对历史非常重视。经常有大段的某个技术的历史发展。我手里一本固体物理的书,讲的性起,竟然花了两页讲白炽灯丝/灯泡的发展,从爱迪生之后,灯丝材料,灯泡材料,填充气体如何相互影响。都什么时代了? LED! 我倒。这些历史在中国教材里绝对是忽略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这些东西对学者帮助很大。至少,能让你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是今天这样 的,前辈是怎么处理问题的。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政委不能老灌迷魂汤 1 拿不准 字0 2010-07-25 02:02:31
🙂毛时代对科技和发明创造的热情可以和美国比美 3 itdodo 字54 2010-07-21 05:59:47
🙂这文章硬是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 6 天堂 字246 2010-07-21 04:51:04
🙂瞎说两句教育
🙂一面要基层,一面又鄙视基层是小学水平 2 海纳 字94 2011-01-14 00:58:15
🙂说几句西方教育因此而致的局限性 2 酥油茶 字437 2011-01-12 15:08:31
🙂往死了顶这句话 3 五藤高庆 字455 2011-01-12 10:49:21
🙂实践教育必然意味着高成本 2 真理 字33 2011-01-12 10: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