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斯坦福看画记 -- holmers

共:💬11 🌺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斯坦福看画记

两个月前看到雪个发的通告, 浙江省博物馆在斯坦福举办吴昌硕, 黄宾虹, 潘天寿和齐白石四位国画大师作品展. 画展是免费的, 周末也开放, 还可以免费停车, 忍不住要去看, 带上LD和三岁的女儿.

去看只为了一个目的, 熏陶. 我这样理工出身的人, 国学底子太薄, 对传统文化, 只有兴趣, 绝没有欣赏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看名画跟小女差不多, 觉得喜欢就行了.

尽管如此, 站在大师杰作面前, 倒也不心怀惴惴. 我等此来, 只为熏陶. 很多年前, 在大学里选过西方音乐欣赏课. 开课的老师是一位音乐系的副教授, 相当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他一上来就给我们解释什么叫熏陶, 熏陶就是不断的听, 不知所以的听, 天书一般的听. 听多了, 音乐就会在你心里留下痕迹, 渐渐的跟你的心灵沟通, 也许有一天, 你就明白了...

在音乐是多听, 在绘画, 我理解就是多看. 别管作者想画什么, 你看就是了; 少去揣摩画中的真意, 多多感受给自己的印象. 看到喜欢的了, 才去多了解一下. 从好印象入手, 也许你会得到大师名作的青睐, 向你打开一扇小窗一窥就地也不一定...

一进斯坦福艺术博物馆, 迎头看见吴昌硕的作品. 花鸟, 梅竹, 还有大师的画像. 因为急着要浏览一下其他几位大师的作品, 所以没有过多停留. 倒是转完一圈儿回来再看, 觉得有些味道. 吴昌硕的作品, 跟黄潘二位一比, 似乎更接近传统. 他毕竟是清朝的进士, 选材取意都带着那样一种味道. 我最喜欢的是那副葡萄, 满幅淡绿, 盘转缠绵. 女儿指着画大叫葡萄,惹得众人回视.吴大师应该不会介意一个三岁小孩儿的喧闹吧..

紧挨着吴昌硕的是黄宾虹的画作. 之前很少留意黄先生的画, 在西西河看过一些河友对他作品的讨论, 有些印象先入为主了. 我别的不会, 邯郸学步还行, 照着雪个的建议, 尽量远观, 想从中看出些味道. 不过似乎还是越看越近, 最后被保安提醒不要过线. 现在回想起来, 有两幅作品印象最深. 一副是青城坐雨, 一副是仿倪瓒的画. 前者烟雨蒸腾, 迷蒙中掩不住的葱郁, 轻灵的似乎可以看见云雾在眼前慢慢挪动. 面对它, 隐约能看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技巧的结合. 后者的经历颇有意思, 是大师早年的习练之作. 许多年后于故纸堆里偶得, 大师看着自己往日所走过的历程, 特意在画上加了题记. 这份情趣我们大家也能理解, 岁月中有些东西, 会令我们回头看时为之莞尔. 这画的风格跟大师成年之作截然不同, 笔墨萧瑟, 点点之间, 可见元代山河失色的情愫. 因为它不同, 所以我在前站了很久.

潘天寿的画作以前在网上看过, 如今见了真品, 发誓不再在网上瞎找了. 女儿说好大! 没错儿, 潘先生有几幅"巨"作. 特别是那副雄视和雁荡山, 占满了整整一面墙. 网上的照片, 完全无法显示雄视里那只老鹰的气势磅礴! 站在那儿, 抬头仰视, 一只鹰眼居高临下, 舍我其谁. 很震撼, 不是小小电脑屏幕所能涵盖的!

几年前读过潘先生的中国绘画史, 自然不得就里, 但至少记住了不少历代大师的名字, 不再惹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也记住了潘先生. 后来看过几幅电子版作品, 印象里就留下一团青色, 很特别, 但又觉得有些别扭. 如今面对雁荡山, 满眼的青色, 美的几乎目眩. 转瞬间, 觉得一切都那么生动自然. 看来要长见识就得看杰作, 大师面前被教育是顺水推舟的事!

这样转过来, 排在吴昌硕和潘天寿之间的是齐白石大师. 女儿特别高兴, 因为她喜欢那一堆小虾和两只墨蟹. 我也是, 虾蟹相映, 活灵活现. 还有就是那副荔枝, 鲜红夺目, 看看别的画, 没几分钟就忍不住再回头看看它.

本次画展要持续到七月份, 假如您在或者碰巧来到湾区, 不妨到那儿停留一下.守着这些画一两个小时, 心也能宁静一些. 女儿在回家的路上, 不住的说两只螃蟹两只螃蟹, 能在她脑海里印上白石老人的大作, 绝对不虚此行了.

通宝推:jufeng,路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