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产的力量 -- 地九

共:💬56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个需要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工人阶级竟然基本没什么作用?

在1921年的时候,中国虽然经过洋务运动和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国,要想真正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尽快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要完成国家的工业化,难道工人阶级竟然毫不重要?

1949年以前的革命,GCD基本是一些新型知识分子领导农民取得的革命的胜利。可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农民和知识分子得到了什么好处?

农民受到了剪刀差的残酷剥削,知识分子被批为臭老九。而在那一段时间里,工人阶级的日子是相对比较好的。

你可想过为什么嘛?

因为中国的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增加工人的数量,需要相对优待工人来促进他们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或者说,中国的工业化要求通过增强工人阶级的力量来发展自己。

其实,在那个时代,不管谁当政,工人阶级都是发展壮大的,农民阶级都是在日益萎缩的。这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导致的。

以下是参考资料,转自朱汉国教授的《民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层间流动》。

1912 至1949 年的民国时期, 是中国社会急遽转型的一个时段。民国时期, 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层间的流动。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层间流动, 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量破产农民流向城市, 成为新兴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

二是一部分传统的富有阶层, 如官僚、地主开始投资于工商业, 成为新兴工商资本家;

三是随着新式学校的开办, 出现了数百万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社会阶层的这种变动, 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有人估计1910 年代中国农口比重约93% 左右, 1920 年代为85% 左右, 1930 年为80% 左右。
中国工人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并成为中国社会之重要一分子, 是在民国时期。据史料记载,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19 年五四远动, 中国工人队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1913 年, 全国产业工人约30 多万, 而到1919 年, 全国约有产业工人260 余万, 其中铁路工人16 万, 邮电工人3 万, 工厂工人83 万, 矿业工人70 万, 建筑工人40 万, 搬运工人30 万, 海员15 万, 汽车、电车工人3 万。1919 年后,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工人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到20 年代末, 中国产业工人已达300 万。1949 年, 中国产业工人已有800 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