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近代人物】民国怪人吴稚晖趣闻录 -- 阿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近代人物】民国怪人吴稚晖趣闻录

民国怪人吴稚晖趣闻录

●吴稚晖粉墨募捐

1912年4月19口,吴稚晖为募集爱国捐款.在上海新舞台粉墨登场。他化装成小丑,穿黑西装,围红围巾,头顶扎小辫,系以红绳,左手持西班牙鼓,鼓边有四对铜挠铰,七手执折扇,断续击鼓,在哈吟锵锵声里.高吗自编的苏弹劝募词。当时博得观众拿声不绝,大家纷纷向台上投掷大小银元,落币如雨。吴稚睬仍认为未够,于是跪在台前叩头不止,而是愈叩愈急,观众投掷银元更多了,甚至有的把金戒指、手镯也投到台下。

吴稚晖这才起立大声说:“谢谢诸位男女来宾,我劝大家捐钱,我不捐钱.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间所有的钱,一齐和大家的钱并入一堆,也算是我吴椎晖装点门面,凑凑热闹。” 说完,他将腰带一松,若干银元落地,他从满座掌声中躬身退场。

●吴稚晖拾级上天枢

鸡笼山是南京城内最高处,其南麓佳木葱郁,林荫之下怪石睁膘,春秋佳日百鸟争鸣,北坡翠竹依依,冬夏宜人。东例有中央研究院等中西式建筑,红墙碧瓦,楼台掩映,暮鼓层钟.更觉“城市山林”的幽静。西侧虽近市尘,然长松干尺,石径横斜,亦显绝俗,加上鼓楼、钟亭、台城、鸡鸣寺环列山下.因此,山间朝暮,游人如织。

抗日战争前,宋子文任行政院长时,在鸡笼山东侧仿建了庐山的北极阁,木屋革顶,并栽种绿笛数亩,从门前绕到山的南麓。又从中央研究院门前,穿林凿石,筑公路一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于公路及旧有登山石径交叉处北侧,依山傍路,建六角亭座,亭四周是石栏,亭内石桌凳,均可供游人驻足休息。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中央研究院举行亚洲地区国际会议。会前对附近风景建筑修整―新,并油漆彩绘了新建的六角亭,藻井画栋,金碧生辉。吴稚晖数次登临。一日,他诗兴大发,为这个六角亭写一联: “当亭环赤道,拾级上天枢。”小菜金宇,落款“吴敬恒撰并书。”悬出之后.附近考试院、教育部的公务职员,游乐此处时,皆认为此联写景寓意,情词绝妙。因为公路环亭,而白亭拾级上登可达山顶气象台。吴稚呼听后不胜自喜。几天后,考试院有些小职员戏谓吴稚晖的联可改为“宋子文当亭环赤道;吴稚辉拾级上天枢。”吴稚辉听到后, 十分不高兴。因为吴稚辉家以信仰“安那其”,以不做官、不当议员的名流学者自命,恐世人借以讥笑其拾级而向上爬。吴稚晖的密友钮水建为他解说:“如改为‘宋子文拾级上天枢,吴稚老当亭环赤道’亦无不可。吴稚晖作色而面争说:“路是宋家修的,亭又不是我建的,吾撰联写意,乃为纪实而作。”因此吴稚晖又在落前写了“子文贤弟晒正”。

●吴稚晖讽袁拒勋

袁世凯窃取民国总统的宝座后,为拉拢国民党几老,多授予勋位,对吴稚晖也不例外。民国元年双十节,吴稚辉有上袁世凯拒受勋位书,书谐而讽刺,颇传颂一时,原书全文如下:

“袁大总统钧鉴:昨见报纸谰言,有黎副总统提议,赠授书生勋位之说。敬恒狂妄,于勋位名目,向极端反对,何论接受? 我等在民因为百姓头衔,自羽极品,安肯受公等公仆之勋位者。今朝下,夕病垢矣,非惟不感不谢也。

至于勋之一字,他人多不知,反问敬恒,敬恒骇汗如雨,何来不祥之声,令我腾笑举世,即挫我骨,扬我灰,使最高明之化学分析化验,必不夹杂丝毫此等梦想之分子。求然,何敢抱一头两脚,强颜游行于光天化日之下耳? 切盼公等宝贵桔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椰榆为消闲,侮导书生。公民吴敬恒敬上。”

●老王八蛋

1913年2月15日,推行汉字注音符号的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都是在音韵、文字、语言各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彼此都有些成见。作为议长的吴稚辉为了成就大事,竭力协调各方面的意见,以虚心曲意的幽默态度对付其中一些气焰甚高者。

会上,副议长王照倚仗自己名满海内,自己又认为对注音字母(注音符号的前称) 甚有研究,就不满意吴稚晖的主张,双方争辩了许久。不料王照竞然对吴稚晖破口大骂: “老王八蛋.只知道嘻皮笑脸、胡说八道,何尝懂得什么是注音字……” 一时间,全会场的人士部惊呆了。他们谁也没有料到王照是这样的没有涵养,再一想吴稚晖平时也不是甘于被辱而没有脾气的人,所以大家担心这个会场会因两雄相斗而掀起一场大战。 那知吴稚晖面对王照的如此无礼嘻嘻地说道: “哎呀,你别气昏了,弄错了吧,姓王的是我,我姓吴呀!” 吴稚晖这几句话,立即引起哄堂大笑。会场气氛随之一转,而王照也稍敛冲动,这样使得会议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戏语惊人

1930年4月,在南京的一间宽敞明亮的大宴会厅内,宾客满座。这天,国民党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招待宴会,与会者均是参加全国教育会议的代表。吴稚晖亦应邀参加。席间,胡汉民言道: “诸位来宾,今天请大家来,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请大家就民法上‘姓”、‘婚姻”、‘家庭’这三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作为我们立法的依据。下面诸位发表高见。

各位与会者对这个问题颇有兴趣,纷纷各抒己见。吴稚晖一番论述,更是语惊四座。他说:“姓可要可不要。比如我到南京来,如果有人请我吃饭,而我没有姓名.叫人家怎么表示请吴稚晖呢? 如果是熟人,当面招呼一下就行。没有姓名,也不要紧了。至于结婚不可少,因为有人结婚,才有人请我证婚,我才有喜酒可吃。至于家庭,我自己主张不要! 因为有了家庭,别人便要去吃吴家的饭了。所以我只愿意别人有家庭,我才可以尽量去吃别人的。”

● 孙吴斗法

“九一八”后.全国沸腾,不能平息民怨,蒋介石成众矢之的,宁粤分裂,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蒋被迫下野。 此时,最爱胡说八道的吴稚晖对拆台反蒋的粤派大放撅词,目的是为蒋介石打饱不平。他说:“蒋一再声明亲自北上,收复失地.并已有种种布置,如今却被逼迫辞职还乡……我个人认为实在不应该让他辞职!” 他乘着酒兴,大叫: “至于‘九一八事件,也非张学良酿成,系出国内有内贼,此贼即在眼前,致使张学良‘外不见容于强盗贼寇,内不见容于卖国贼’。

含沙射影,是他的拿手好戏,可这次所说的“此贼是谁”?人们一望便知。吴稚晖明显地把矛头指向孙科。因为他要使宁粤合流,组织统一政府。 孙科闻言,火冒三丈,大骂吴稚晖“含血喷人,蓄意中伤”,拂袖而去上海.他要冷眼旁观―下这乱哄哄的南京残局,到底如何收场。

●怪人趣事

吴稚晖生活一向很俭朴。 抗战期间,他住在重庆,不住高楼大厦,在中央组织部后面的大田鸡山坡上搭起个一向小茅草屋,只13米见方。

这个名声在外的国民党元老,完全是乡间土地主的打扮:长袍马褂,圆口布底鞋,旧式帽子。他不穿中山装,更是从来不穿西服,而屋里,挂着个旧蚊帐,悬在竹板床上,屋角摆着一个大马桶。 没有保姆,只与老伴相依为命。 他有专车,但是不坐,每次外出都是老伴搀扶他走下草屋的台阶,然后独自拄着拐杖排队上公共汽车。周围谁人不识这位大名鼎鼎的“党国”元老? 都给他让到最前面。车来了,人们很有礼貌地口称“吴老”,将他扶上汽车,并自动让座。

吴稚晖曾与冯玉祥交往,两人都爱穿便装,吃粗饭,骂独裁。有一次开会,两人商议好、大白天同时提灯笼。 一次他提灯入会,一群西服革侣的“后起之秀”自然要将这位“商山四皓”之一的元老扶上主席台。

蒋介石也离座来迎,并扶他坐下,笑着说:“吴老何故白天点灯笼入会?” 他看了蒋介石一眼,学着蒋的宁波腔说:“娘希匹,这里太黑暗,太黑暗了!” 蒋介石依旧陪着笑脸。

吴稚晖一直是蒋介石的重臣,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个性极强、又敢说又敢骂,有一次抡起拐杖追打戴笠,最后气呼吁地说: “可惜,撵不上这个狗杂种!” 他骂蒋介石说话不算数,答应不扣押广东代表李济深,可来了就给软禁了。一气之下,他跑到汤山与李济深同住,并命令卫队长:“转告蒋介石,我骂他是婊子养的。”

他骂孙科,骂汪精卫,为此得罪了一大推人,可他毫不在乎,人们对他也无对奈何。 有一次,蒋介石与宋美龄一块拜访这位元老、吴稚晖正生气.一见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蒋夫人就不痛快,他命令老伴把门窗都关好。 卫兵们排列两边,这位炙手可热的“党国”领袖亲自叩门“吴老在家吗?” 没有人搭腔。“吴老,我们看您来了。”宋美龄又喊了一声,依旧没人搭腔。 “吴老,请开门,委员长来了。” 侍卫官只好前来叫门。这时,窗户“忽拉”一声猛地开了,吴稚晖像个发怒的狮子―样,歪过头用手指着蒋介石喊:“吴稚晖不在家!吴稚晖不在家!” 蒋介石夫妇讨个没趣,只好悻悻而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