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台海观察:台湾民意反对的只是急独 -- hyena

共:💬11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台海观察:台湾民意反对的只是急独

  ●陈子帛(联合早报 2004-12-18)?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中国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李维一在本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对刚刚结束的台湾立委选举结果发表了意见和看法,要点包括:

  再度痛批陈水扁是破坏两岸和平以及缓和两岸关系的人,并且是加剧和破坏亚太和平稳定的乱源,违背13亿人的意愿,也引发国际社会的疑问和疑虑;

  台湾选举结果,显示台独不得人心,台湾人民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民心不变,大陆也愿意以最大诚意和努力来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北京对台湾立委选举结果的解读,似乎和台湾社会以及主流民意的认知存在明显差距。将陈水扁定位为"破坏两岸和平以及缓和两岸关系的人,并且是加剧和破坏亚太和平稳定的乱源,违背13亿人的意愿,也引发国际社会的疑问和疑虑",这些观点大致上符合北京高层的观察结论,是对陈水扁的再度定性,这也是北京对台当局延续五一七声明的定性表述。

  事实上,国际社会以及周边国家对台海局势的持续僵局和紧绷,以及对陈水扁在选举期间不断升高的激进台独言论的忧虑和不安,也使得陈水扁的所作所为,难有足够地说服力。至于这次选举的结果,是否印证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唾弃台独,而台独不得人心,恐怕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如果对这次选举的具体结果作出更为量化和细微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固然,台湾多数的选民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意愿,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主张激进台独基本教义的台联党选举的挫败和失利,表明多数的台湾选民并不愿意在此时此刻赞成极端的台独诉求--也就是说,台湾民意排斥的只是激进的、极端的、冒险的台独主张和诉求。但是,这并不意味台湾主流民意对形形色色渐进式台独主张和诉求的拒绝和排斥。

仅为朝野作权力分配斗争

  更具体地说,这次立委选举只是台湾内部政治局势发展演变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台湾朝野政治势力争夺政治权力分配主导权和主控权的一次决战。

  所谓的去中国化、台湾正名以及一些完全走火入魔的政治诉求,可以理解为是陈水扁渐进式台独实践过程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方向。当然更多的是与台联党争夺泛绿阵营选民以及争夺更多立委席次的选举策略运作。

  然而,这次选举并不是台湾内部针对台湾前途问题的全民公决,也不是所谓统独问题的一次战略决战。

  应该说,这一次立委选举的结果并没有改变民进党作为台湾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地位。至少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尽管朝小野大的格局对陈水扁施政团队将造成持续困扰,但仍无法彻底改变民进党继续执政的现实。

  这次选举,民进党获得选票虽然比3月总统选举的得票率要少,但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泛蓝阵营或者更严格一点来说,只是稳固了基本盘,勉强维持微弱的优势。

  从泛蓝阵营在选举之后持续出现的内讧,国民党在选举之后能否重整旗鼓,顺利完成权力世代交替,以及亲民党与国民党整合和合并步履艰重,变数诸多,说明了这并不等同于台湾内部政局发展的彻底改观。

  渐进式台独所有诉求内容,和泛蓝阵营的政策立场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性。甚至可以说,台湾朝野政治势力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政治差异和分歧,并没有像外界想像的那么绝然对立。

  在消极对抗北京的统一诉求以及排斥一国两制等立场上,蓝绿阵营几乎是一致的,台湾民众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为了达致北京所主观设定的和平统一,而是持续甚至更为长久地维持台海现状。

  极端台独诉求不得人心,并不等于那些被多数台湾民众视为合理的民主化程序诉求,其中包括制宪修宪、外馆正名等不得人心。上述被大陆视为不得人心的主张和诉求,实际上台湾主流民意对此的认同度还是蛮高的,也正是这种政治吊诡,使得陈水扁在推行被大陆视为是渐进式台独的若干重要政策举措,拥有一定量的民意支持和认同基础。

北京仍未找到台民意着力点

  北京或许可以从这一次台湾立委选举的过程和结果获得诸多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必需和精准的解读。这次选举结果,对民进党的两个主要对立面--内部是在野政治势力,外部则是北京当局,或许都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喘息机会。

  所谓喘息,意味着无论在外部,还是内部,都无法对大陆主观认定的渐进式台独构筑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也无法有效阻挡陈水扁一意孤行的2006年修宪,2008年制宪的时间表设定。

  台湾问题的危机因素仍存,北京对台政策诉求还无法在台湾主流民意找到扎实的着力点,至少在一个台湾民众或者朝野政治势力已经形成的台湾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程度,在民进党执政之后,已经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就给北京的对台政策决策和政策诉求带来一个长时期存在、但是一直无法积极面对妥善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就是北京的对台政策决策高层,至少需要在台湾目前新的情势之下,认真严肃地考虑,在北京反复多年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之下,究竟台湾的中华民国应该如何定位?

  这个"中华民国"既走不进国际社会,也难于被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北京在外交层面上又采取了绝对封杀的零和策略。这种长时期的外交受挫感,以及岛内民主政治发展催化之下的台湾自主认同,将获得越来越多台湾主流民意的认可和支持。

  台湾主流民意反对的只是急独、急统,北京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喘息时间,对化解台海危机没有任何乐观其成的理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