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武侠密宗 -- 司礼监秉笔太监

共:💬38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

意密,是东密与藏密身、口、意“三密”之一,同时也是密宗“三密”中最主要的

一环。因为身体的内密与音声的妙密,都凭借意念(意识)而发挥作用。在佛学显教的

经论中,无论大小乘任何宗派的修法,都以清静其意,空了意念(意识)的妄想为主旨。

唯有密宗的修持方法,独以运用“意念”的观想,作为“即身成佛”的方法,它的确与

各个宗派与大小乘的理论,迥然不同,此中奥妙也当然自有它密意的存在,实在需要深

入寻探。

人类之所以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人与动

物的分野,也由此而别。情多想少,智力便低。情少想多,智力就高。思想愈高者,由

于智力的升华而进入超人境界。情欲浓重者,由于智力的减退而堕落到动物的意识状态。

思想和情欲,虽然话分两头,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它都凭借“意识”的功能,而发挥它

的应用与效果。无论在大小乘佛学的范围,或是通俗世间的一切学识,对于知觉和感觉

的关系,叫它是“心”、是“性”,或认为它是“心理”的作用等等,如果把它归纳起

来,也可以强调地说,都是“意识”作用同质的异名而已。

在人类的文化中,不论东方或西方,许多宗教和哲学,只要重视实际的修炼方法,

都是依靠人类天赋本能的“意识”思想去做功夫,这是一致不易的原则,也是东西共通

的事实。即如佛教大小乘各宗的修法,虽以达到“有余涅??”或“无余涅??”为目的,

但都是以“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守则,这是毫无疑问的。小乘道果的“偏空”,

和大乘佛果的其空亦空而至于“毕竟空”的原理,其所谓“空”的境界,基本上也就是

利用自己心意识的作用而使意识升华,犹如以楔子锲入无比空灵的领域,不依身、不依

物,而住于不同凡俗的境界,然后勉强说明它的状况,叫它是“空”而已。因此,可知

大小乘佛学和佛法所谓的“空”,也只是抽象地指出另一现象的不同观念。如果从密宗

和唯识学的理论来说,无论是有境界的“空”(有余依的空),或是境界亦无的“空”

(无余依的空),它都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大“有”。所谓“空”,只是意识达到平静的

现象。所谓“不空”,便是意识平静的实体本来如是而已。

              意密与唯识

其次,大小乘佛学最大最高的课题,便是对于形而上本际的究竟,即“空”和“有”

的认识,并不如一般哲学所探讨本际是“心”是“物”的争论。自释迦灭度以后,由印

度佛学的“结集”开始,以至小乘佛学发生分宗分派之争,后期佛学转入大小乘之争以

后,曼衍流变,便有“般若”的“毕竟空”与“唯识”的“胜义有”之辩。由此传入中

国的西藏之后,仍然还有“般若”的“空观”,与“唯识”的“胜义有”孰先孰后之争

的存在。其中关于中国佛学的科判佛说经典的先后次序,姑且不论。例如有关密宗修法

与佛学理论的依据来讲,无论东密与藏密,大体上都认为“唯识”的“胜义有”,才是

释迦最后所出的究竟定论。换言之,佛说“般若”的“空观”,还只是一时之方便。由

“真空”而再证“妙有”,才是最后的究竟。至于空非真实,有非实有,即空即有与非

空非有等,双边对等互破而建立“中观”的理论,那都是净化对本际知见的理念问题,

在此也暂且不谈。但因此可知密宗修法的理论依据,实以唯识学的体系作为基础,和达

摩禅有同出而异名,目标一致而方法运用各别的微妙关系。

总之,大小乘的佛学,大体上,都以净化意念(意识)入手,最后达到无得无依归。

因此必须空了心念,舍妄归真。而密宗的知见,依据“唯识”的“识变”理论,认为

“空”与“有”的境界,也都是“唯识”的净与污的变化现象,而此心、意、识的究竟

体相,“有”即是“幻”,“空”亦非“真”,而且即此意念,也便是心识的本体实际

的妙密功能,所以只要直接去“转识成智”,便可“超凡入圣”,甚至便可“即身成佛”

了。老实说,不但密宗理论的基本依据是如此,即如中国佛教所创立的净土宗之基本依

据,也并不外于此例。

  有关心意识修法的粗浅说明

如果我们推开佛学的理论,但从现在通常易懂的方法来说明,首先便须了解我们这

个现有的心、意、识的状况,也可以说先要明了这个“心波”的现状。便如一、二两图

的表示。图一显示通常人心意识活动的状态。图二则为修习佛法人观察心意识波动的状

态(A虚线表示“心体”,B波线表示“意念”,C波线中音的凹点表示“意静心空”)。

了解了这两图以后,便可知中国佛学,综合大小乘与显教、密教的理论,认为“全

波是水”,“全水即波”的简要原理了。由此原理的推衍,便可知道密宗运用意念(意

识)作观想的修法,与禅定“心一境性”修法的原则,以及般若空观的作用,完全不二。

显教是以“波平境净”为教理的究竟;密宗是以“净化心波”为教理的极果。如果独以

“波平境净”为究竟,偏之毫厘,便成一潭死水,再不能繁兴大用,而建立升华生生不

已的功用。如果只认为“净化心波”,无妨起用为究竟,倘有丝毫偏差,习染于有,也

会致于“动则易乱”之迷。因此藏密修法的系统,便有不同于东密之处,以“生起次第”

与“圆满次第”作为密法的旨归。“生起次第”,以净化意念而繁兴幻有的大用。“圆

满次第”,以止息心波为归真返噗的究竟。其实,这与天台的三种止观,“空、假、中”

的修法次序,也只有是名异实同,理论的着眼点与修法入手的起点略有差别而已。归根

究底,毕竟无异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