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聊聊施一公和饶毅的两篇博文 -- 穿越

共:💬135 🌺19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个人认为,中国科研界的希望在于老家伙们退下来

就我所接触的范围来说,我个人觉得老的那批,60多70多乃至80多的,那个时候收到的训练不错,思想也不错,做事情严谨细致,很多没有什么架子,从各方面来说都蛮好。就是可能有点倚老卖老。

我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40-60这批,成长于文革期间,做科研很多都比较浮躁,也蛮会争权夺利,私心也很重,河里可能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比较多,我估计我这话会受到狂扁。这个年龄段时势造英雄的比较多,很多人的水平和实际能力just so so(当然还是比我强的多),这个年龄段不是没有好的,我就知道几个,但是整体来说,我认为不如后生之辈。

生命科学我觉得是个例外,因为国内能像生命科学这样跟国际化接轨的学科其实不是很多的。具体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可能跟国外热炒生命学科实际上钱不算太多所以招收国际学生比较多有关吧。就我接触的范围来看,工程类的,机械类的,地质类的,还有一些比较偏门的理工科,其国际化远在生命学科之后。这类人马回国的黄金期相对要比生命学科后延一些。

如果是做艺术的,做文科的,做社会科学的,我想应当还是比较缺的吧。目前对国内家具业的中下层从业者稍微有点接触,管窥全豹,发现这些人的水平跟生物类的真的是没有得比,但是人家的薪水要比生物类的高过几倍乃至数量级的差别。报国不能仅仅是研究,仅仅是在那个小范围象牙塔里面混饭吃,我认为,推动商业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思想意识的接轨,也是一种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就我来看,搜狐的张朝阳等人,也是海归中的绝对明星和英雄模范。呵呵。跳出科研界去产业界,我觉得,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类人虽然不会太多,但是还是会有的。

如果是社科类的国内应当还是需要的,就是看我d到底赏不赏饭吃了。国内这群社科的互相搞得头大,基本上写点东西就是抄来抄去,很少有自己的思想的。大部分都是什么某党校某政策研究所出来的,口径多数情况下比较一致,争权夺利倒是闹的很热。当年看张维迎的小传,记不清是哪个人给他写的了,看到八十年代他研读微观经济学的国外课本,觉得颇为搞笑。那个年代,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已经在大洋彼岸的某所高等学府里面跟着国际上的大牛学习最先进的理念了。

国内的目前的科研体制是有问题的。就我来说,我是希望小项目多起来,因为亲眼看到很多人的想法其实并不差,但是却没有钱去实现。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科研课题的确需要大项目,在这方面中国还差的远,有时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比如,数据的交换,共享,基础研究成果的发布,一些非热点问题的追踪探讨,工程器械、科研仪器在科研活动中的研发和配备使用,以及实验室实验活动的开展,导师对学生的态度,等等等等。我想,这些细节可能决定了国内科研的品质。行政化的方式,我想该走到头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