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八卦:道佛辩论与全真教 -- 暴笑痴

共:💬27 🌺8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Part4

……本以为这部分去年年底发了的……惊讶地发现居然没贴。补上。

时当宋金采石大战之后,金世宗即位第六年。金世宗被后世史家誉为“小尧舜”,和之前的君主完颜亮一样汉化颇深,推崇儒教的同时,也支持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大道教和太一教这两个金代的新兴道教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大道教教主刘德仁被招至京师;大定七年,他被封为“东岳真人”。(太一教的教主萧抱珍早在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就得到了金廷的召见。)这点王重阳想必看在眼里——他因此知道,自己的传教过程,第一,佛道教的传布可以肯定不会受到政府的阻挠,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政府的帮助;第二,不必担心会由于是新兴宗教而被其他宗派利用政府关系打压。

历史在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或者是天命?太一教的创教之主萧抱珍在前一年冬天去世,死后金世宗赐号“微妙大师”。他身后并无子嗣,却留下了一个其后非萧姓嗣教者须改姓萧的遗嘱——和现代一般以为道士也是“出家人”,因而理当没有子嗣的观念相反,大部分道派当中是允许道士结婚生子的。早期的道派,大部分甚至都是父亲儿子这么一代代血脉相传的。早期道教甚至连名字也照样传下来。比如三国演义里面那个跟小霸王孙策同归于尽的道士于吉Or 干吉——到底是哪个字现在已经搞不清了(所以说,书写规范很重要……)——这个名字就是从他的祖上,将中国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造完并派学生进献朝廷的那个干吉那里传下来的。一直到南北朝,“天师”寇谦之改革道教,才提出教派应该师徒即可授受,不必一定父死子续。即便到了金代,道士们娶妻生子的事情仍然是再平常不过的。萧抱珍没有留下子嗣,这个遗嘱却又隐隐有要继承者为他“继香火”的意思,在当时而言,恐怕很难不在教内高层引起一些混乱,也就不能不影响到教派的发展——直到三年以后,继位的二代教主才获得了金廷的表彰,卒能“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在这个时间点上,太一教的传布出现某种程度的停滞,也就为王重阳这个竞争者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再来看看他传教的目的地。此时中国南方处于南宋的统治下。姑且不论私自穿越宋金边界所冒的风险,此时那里是龙虎山张天师等等符箓派的地盘,而且这些宗派得到了南宋朝廷的封赐,他们对一个来自金国的传教者会有何反应是可以预期的。河南是太一教的大本营;河北大道教势力不小;两淮是宋金对峙的前线;东北苦寒;西夏蒙古吐蕃……还是算了吧……这么算下来,只剩下了山东和山西。

王重阳的选择是山东。这不仅仅因为山东离他的本乡陕西更远,还有别的因素。本朝的宗教史研究者早已指出了两个重要因素

第一,山东此地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在不久前完颜亮的统治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世宗即位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矛盾,但地方官吏和猛安谋克们对平民的盘剥和压榨(“预借三、二年租课”、“妄加民业数倍,一有来申诉者,则血肉淋漓,甚者即殒杖下”)仍然令山东贫民们痛苦万种。

痛苦的人容易想往天国。宗教活动要扩大规模,就不能不大量吸收占人口多数的下层民众为信徒。而一个令下层民众痛苦无告的现实环境,无疑对这种吸收行为是有利的。

第二,山东作为神仙思想发源地之一的齐地,神仙思想千年之下仍流风不衰,这也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在我看来,事情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一个被阶级分析法遗漏的原因,一个物质的原因。

山东有全中国最大的金矿,有产出丰富的渔业、盐业、农业,经济富庶。尤其在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后到绍兴十一年和议达成为止的长期战乱中,山东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乱。所谓“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富庶甲天下”。对比起 “一岁所获,不能支半岁”的山西,“人稀地广,藁菜满野”的陕西……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了。

当然,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的大量贫苦百姓的生活仍然百般痛苦,但也有不少富户。富户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同样会产生精神上的需要——尤其是想永远享受生活的需要。一旦能成功地说服一个富户,传教者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信徒,还伴随着一大笔可以供他支配的财富。利用这些财富,他可以在下层信徒面前展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用来坚定他们对于自己宣传的天堂的信念。佛祖有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世上的人,尤其中国人,不看到点好处,是很难死心塌地信奉一个新教义的。

人口稠密而经济富庶的山东既有一个足够多的生活困苦的下层民众作为未来大量信徒的来源,又有足够的富户能够提供未来所需的财力。一个新兴宗教所需要的环境,这里齐备了。古代乃至现代的各个新兴宗教,其兴起之地也同样需要这两点。例如基督教兴起,是在得到罗马富人皈依以后;伊斯兰教的兴起依靠麦地那商人以及古莱氏的财力;佛教在释迦时代和小乘大乘时代都依靠国王贵族们的支持。那种以为宗教仅仅是给受苦人的鸦片或者反映底层民众的需求的观点,未免把宗教发展的过程看得太过简单了。

古来中国人做大事,都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在大定七年这个有利的时间点前往山东这个有利的地点,天时地利王祖师可谓齐备了。剩下的人和,就在于他自己了。俗话说“远来的和尚好念经”,他远道跋涉而到山东,人和也已经获得了一半。剩下的,就只有传教者的努力了。而王重阳是个愿意努力,也懂得如何去努力的人。

所以,他成功了。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