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赫德的预言》 -- 黑岛人

共:💬76 🌺1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求教一下:巴勒斯坦“独立先驱”与希特勒的“亲密关系”

这些文字和报道角度是否符合事实,还有就是请教您,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怎样观察和理解这些历史,还有就是这些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在世界冲突有何教育意义,盼望您的指点!

编者按:《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12月一期的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阿拉法特的叔父二战时曾在波斯尼亚(波黑)组建过一支由当地穆斯林组成的党卫军军团——“军刀旅”。其他则语焉不详。这条线索引起了编者的兴趣。因为以前没听说过这段历史,恐怕在中国,许多人也都闻所未闻,于是就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中文资料,倒是发现了美国《世界网络日报》2003年发表过作家Kenneth Timmerman的传记《仇恨的传教士》(Preachers of Hate)的部分章节摘要,这本书是通过探讨911事件的是是非非来寻找阿拉伯世界反美、反犹太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其中11月13日的书摘部分揭开了这位神秘的阿拉法特叔父的历史面目,原编者用的标题是:“阿拉法特的偶像——记一个热爱希特勒的“杰出”的反犹太阿拉伯领导人”,现摘要编译如下:

——————————————————————————————————————

1918年,耶路撒冷的地方负责人Musa Kasim Pasha al-Husseini在提到犹太复国运动领袖 Chaim Weizmann时称,他已经从巴勒斯坦英国军事当局的官员那里得到了一份犹太人企图复国的计划书--“犹太长老协议”,从此关于犹太人企图通过收购闲置土地在巴勒斯坦搞农业殖民的传言就开始在阿拉伯世界广泛流传起来。

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哈杰.穆罕默德.阿明.阿尔-侯赛尼(Haj Mohammad Amin al-Husseini)的巴勒斯坦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本是巴勒斯坦小镇Qalqilia的一名海关官员,也是个能说会道的鼓动家,从他早年的经历看,阿明是一个极端的反犹太移民者。

在1920年4月4日伊斯兰Nebi Musa节日期间,阿明的追随者掀起了针对当地犹太人商店打砸抢的暴乱,在这场暴乱中有211名犹太人和21个阿拉伯人死于非命。阿明本人很快被一个由英国军事当局掌管的巴勒斯坦法庭以煽动暴力罪提出起诉。阿明趁保释之机开溜,逃到西巴勒斯坦地区藏了起来而法庭则缺席判处他10年监禁。而匆忙组成的犹太人自卫团的负责人Vladimir Jabotinsky则因在反抗暴乱中采取了“过分的、致命的反击行为”而被判处15年监禁。

阿明在躲了一阵后,眼看风头过了,又开始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时,他已俨然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英雄”。而英国军管当局也“不计前嫌”,封他为耶路撒冷当地的“大穆夫提”(grand mufti)-——具有官方地位的伊斯兰教“牧师”和阿拉伯人的行政自治首脑。而阿明似乎也不负英国人所望,针对在犹太第二圣地--西伯伦落脚的犹太移民社团,他又发动了第二次屠犹运动。阿明声称:他坚信那个臭名昭著的“犹太长老协议”确实是存在的。他到处散播:“犹太人计划在伊斯兰圣地--圣殿山上的奥马尔清真寺位置重建所罗门神殿”。结果在1936年他又成功地煽动起第三次屠犹运动。

当那些羽翼尚未丰满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仍在寻求与阿拉伯人合作的各种方式时,阿明则千方百计地予以阻挠。当时有一部分年轻的阿拉伯和犹太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一个“教会阿拉伯人会讲犹太语,犹太人能说阿拉伯语和二个民族的人都能说英语”的“夜校”,而阿明则出手干预,在一年内就把这个计划扼杀在摇篮里。

阿明的反犹情结是相当冷酷无情的。他曾告诫一个来自耶路撒冷犹太家庭的地方官:“过去和未来这儿都是阿拉伯人的土地。我们并不在乎你们这些犹太当地人,但是外国侵略者,犹太复国者都会被赶尽杀绝。我们不需要依靠犹太移民来求得社会发展与繁荣。除了剑之外,没有什么东西能决定这块土地的未来。”

不过,阿明“八年奋斗”的高潮却出现在1941年11月28日,那一天他来到柏林见到了希特勒。他试图说服希特勒,为了达到将犹太人赶尽杀绝的目的,有必要培养一支在中东地区执行这一使命的“阿拉伯军团”。他对希特勒表白说:他领导的“巴勒斯坦阿拉伯高级委员会”愿为此而与德国人携手合作。其实,在1933年希特勒刚在德国上台后不久,阿明就开始通过德国驻耶路撒冷的领事与纳粹德国取得了联系。阿明在许多场合都对德国官员重申:他的短期目标是不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足,但更长远的目标是与德国人联合起来,在各地彻底“解决犹太人”问题。不过,希特勒一开始对这个纯粹的“阿拉伯世界内部事务”不甚感兴趣,那个时候,希特勒只关心如何通过国内激烈的排犹政策来逼迫德国犹太人离开德国去他们想去的巴勒斯坦。

美国国务院在1953年公布的缴获的纳粹文件显示:这个大穆夫提不断恳请德国外交部的支持。1937年7月21日,一份德国驻耶路撒冷总领事Doehle的会谈备忘录记载:阿明在会谈中一再地为纳粹的反犹行为叫好。在那次会晤后,他同意派遣一名“秘密特使”到柏林以建立与轴心国的直接联系。

什么最终改变了德国人的态度开始转而支持阿明的呢?1937年由Lord Peel领导的英国皇家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首次提出要将巴勒斯坦划分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二个国家后,德国外交部长Konstantin von Neurath 向英国和中东的德国大使馆发去了纳粹领导层的最新指示:“一个犹太人国家或在英国托管下的犹太人政治实体的存在是不符合德国利益的。尽管一个巴勒斯坦国还容纳不了全世界的犹太人,但是它会为全世界的犹太人从国际法的角度创造更多的权利,就如同:梵帝冈之于天主教或莫斯科之于共产国际一样。因此德国有兴趣通过加强阿拉伯世界的力量来削弱犹太世界力量增强的趋势。”

于是德国人从1938年夏天开始向阿拉伯国家播送反犹太人节目,以鼓舞那个地区的阿明的追随者。他们还在阿拉伯和波斯语新闻媒体上制造反犹的谣言,并从波斯湾到巴勒斯坦广布特工网。

到了1939年,当希特勒攻占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后,阿明意识到自己广为人知的亲纳粹立场将会让自己再次面临被英国人投入牢狱的危险,于是他再一次背起行囊,逃离了巴勒斯坦,先是在法国人治下的黎巴嫩躲了一阵,而后又来到伊拉克落脚。在伊拉克,他与1940年3月上台的伊拉克总理Rashid Ali al-Gaylani一开始还能保持合作关系,但当他得到德国人的支持保证之后,又在1941年4月在伊拉克发动了一场“亲德、反英”的政变,同年6月al-Gaylani政权被推翻,阿明的支持者血洗了巴格达的犹太人社区。

当英国人的部队开进巴格达时,阿明又逃到与伊拉克接壤的波斯寻求庇护。波斯的统治者--Shah Reza Pahlavi将军是一位民族主义者,1925年夺取了波斯政权,他也是希特勒“种族至上”理论的崇拜者,因此他一俟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就急忙也把自己国家的国名改为“伊朗”(在波斯语中,伊朗就是“雅利安”的意思。德国纳粹的种族理论认为,德国人都是“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血统”。)

不久,伊朗也开始不太平。在1941年10月,因担心亲纳粹的Shah将军可能会切断盟国从伊朗到苏联的补给线,美国和英国的部队在伊朗登陆,一举逮捕了亲纳粹的伊朗内阁官员们并用Shah将军的小儿子Mohammad Reza取代了Shah将军的领袖地位。

伊朗的巨变使阿明又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他躲到了意大利驻德黑兰大使馆,后来他刮了胡子、染了头发,使用一本意大利职员的护照跟随撤离的意大利使馆职员逃出了伊朗。而新上任的伊朗领袖Mohammad Reza则中断了与轴心国的外交关系。

不过这次仓皇出逃也让阿明又得到了一次与意大利人接触的良机。他抵达罗马后迅即与意大利军事情报部门进行了一次会晤。阿明对意大利人表示:只要他们能承认一个包含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约旦在内的“拥护法西斯主义”的独立自主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他可以随时为轴心国而战。

那些意大利军事情报官员给了他一笔有限的活动经费(100万里拉,约合40000美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在1941年10月27日在罗马见着了轴心国的“第二号元首”--墨索里尼。按照阿明后来自己的回忆:墨索里尼在与他谈话时,表达了强烈的反犹情绪,他把墨索里尼称之为“一个反犹老战士”。按照阿明的说法,墨索里尼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计划。墨索里尼反复强调:“没有任何历史上的或种族上的理由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国家。如果犹太人有这个需要,他们可以到美国去建立他们的乐园”。墨索里尼的这番论调,在事隔50多年后,我们也还常常能从哈马斯嘴里听到。

接着他又从罗马来到柏林,在那里他受到了当地穆斯林人士以“阿拉伯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在一个欢迎致辞中,他把犹太人称为“穆斯林最凶猛的敌人”和“这个世界上的堕落份子”。

这位“大穆夫提”也拜会了纳粹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和纳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而正是里宾特洛甫为他安排了与希特勒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面”。阿明向希特勒呈上了不少于15条内容的“三方联合宣言”(指他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三方”)草案,意在向外界宣布启动希特勒在中东地区的“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经过文字修改后,这份宣言被送到希特勒办公室时,其措辞已变得“温和”了很多--“德国和意大利认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之家’是非法的。他们认为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有权在本地区以符合他们本民族利益的方式来解决犹太份子问题,就如同在轴心国领土上解决犹太问题一样。”

“大穆夫提”发现他成了元首的核心伙伴,元首竟然愿意恩赐他为“荣誉雅利安人”,只是因为他母亲是个高加索人。德国人甚至让出总理府的礼堂给他召开充满冗长华丽辞藻的集会,而在德国外交部的“会谈录音”里甚至能听到他简短的东方式的祷告词。

阿明对希特勒的“礼遇”感激万分,他一再向纳粹当局进言:他要为轴心国的战争作更大贡献,仅仅组织幕后行动和煽动阿拉伯地区“革命”已不合时宜,他愿意组织一只“阿拉伯军团”为轴心国在中东开辟新战场,向彼此的共同敌人--犹太人及其“后台”英国人开战。而希特勒则一再安抚阿明:当前轴心国正在全力对付“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二个总后台”--英国和苏联,不可能分心到中东地区。只要一打垮英国、苏联,轴心国就会腾出手来解决在中东地区生存的犹太人。阿明尽管很失望,但他依然对希特勒充满敬佩之心,并对他的许诺深信不疑。整个二战,他一直是希特勒的“座上宾”。

在德国的那段日子,他参与了纳粹不少的屠杀行动。他曾请求党卫队情报局局长 Reinhard Heydrich 的代表艾希曼.阿道夫极力阻止一项用5000名犹太孩子与英国交换德国人的计划,结果这些原本会被送往巴勒斯坦的孩子被送往了在波兰的死亡集中营。他还亲自面见希特勒劝阻一项驱赶匈牙利犹太人的计划,他说:这些匈牙利犹太人被赶离后,会奔赴巴勒斯坦,这会帮助犹太人形成一个新的世界权力核心。

1943年,阿明跑到南斯拉夫的波黑,在那里训练当地的穆斯林,组建了一支党卫队分队--“军刀旅”(Hanjar Troopers),这支部队不仅赶杀波黑土地上的犹太人,还烧掉了无数塞尔维亚人的教堂和村庄。他还组建了其他一些穆斯林部队,奔赴克罗地亚和匈牙利,赶杀那里的犹太人。

阿明的工作也引来了党卫队领袖希姆莱本人的兴趣。希姆莱在德累斯顿也创办了一家专事培训“毛拉”(伊斯兰学者)的学校。据以色列学者Yigal Carmon透露,美军军官曾在德国战败后缴获的档案中找到一张希姆莱与阿明举杯共饮的亲密合影,上面还有希姆莱的亲笔题字:“纪念好友,Haj Amin Husseini”

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后,铁托政府要追究阿明在波黑搞大屠杀的战争罪行,而阿明则在希特勒自杀前三天,在党卫队的帮助下飞往法国再逃往北非,那里有阿明自己建立的间谍网还在有效运转。

阿明在北非期间,也从不掩饰自己的纳粹信仰、必须消灭巴勒斯坦犹太人的主张和在战争期间在纳粹德国所扮演的角色。

在1961年,当“死亡集中营”屠夫艾希曼.阿道夫被押往以色列受审时,阿明已离开埃及前往贝鲁特,在那里他继续他鼓舞下一代反犹的事业。艾希曼.阿道夫面对检察官要求他吐露阿明罪行的要求,只是含糊地说,他曾在柏林的鸡尾酒会上见到过阿明,别的就什么都不肯说了。

阿明死于1974年,但是他的家族依然在巴勒斯坦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有二位后代成了巴勒斯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

他的侄子Faisal al-Husseini,直到2001年5月31日死去前一直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新闻发言人,他总是坐镇在“东方宫” (Orient House,巴勒斯坦政府在东耶路撒冷的办公地)里接见记者。当以色列军队在2002年3月封闭动东方宫时,搜获的大量文件表明此人参与了为袭击犹太人的恐怖分子筹集资金和协调行动的勾当。

而阿明在开罗演讲时的另一个忠实的听众--也在开罗大学求学的阿拉法特(全名:Mohammed Abd al-Rahman Abd al-Raouf Arafat al-Qudwa al-Husseini )则从1951年起开始逐渐展露头角,并逐渐成为巴勒斯坦的新一代领袖。而为了不让外界联想到自己与阿明也属于同一个家族(al-Husseini家族),阿拉法特缩短了自己的全名,把与阿明有牵连的“ al-Husseini”等名号从姓名中去掉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 Yasser Arafa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82820100hccz.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