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青蒿素到底是由谁最先提取发现的 -- Silvia

共:💬29 🌺14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在网上读到介绍,跟您说的能对上号

说用来提取青蒿素的植物实际不是传统药用青蒿,而是被称为“苦蒿”的黄花蒿。

按引在后面这段话的说法,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屠教授(北京中药研究所?)似乎是以药用青蒿为材料得到的结果。会不会是第一次用的材料里混有黄花蒿,所以出现抗疟效果;而第二次的青蒿品质要好些,于是效果也没有了呢?

然后云南组试了黄花蒿,结果青蒿素就出来了?

如果事情是这样,那我觉得,云南组的贡献应该说是主要的,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分清哪个是有用的“青蒿”,否则拿着香青蒿猛做,结果必然是效果不佳,然后顺理成章的放弃这个方向。

百度知道上的文章

相关段落: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

史。1972年底,云南“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

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

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

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

现了许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

制备了苦蒿不同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

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

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小鼠血片中,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

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

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

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

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2)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

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

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

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 2)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条目本身也是现在这场青蒿争夺战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考虑到屠教授跟整个青蒿界关系都紧张,网络上能找到的文章显然大部分都是其他组的作品。像我这样的外行,还是继续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吧。

~~~~~~~~~

比如说:

如果上面词条里的这段文字属实的话,那北京组看上去是知道南方得到好结果之后才知道黄花蒿提取物有理想疗效的:“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此研究”。

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会议上带回来的口信而已,并不意味着屠教授也这么认为。

查到其它地方的说法是这样:“屠呦呦于1972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 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我注意到很多工作是1973年前做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