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1) -- 江南水

共:💬53 🌺3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9)

时间检验一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夫子的这番话,看上去是“前半段上道,后半段跑偏”。

关于前半段,通常的解释是“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看这个当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这个儿子的行为”。

这就有意思了。

难道父亲活着的时候,做儿子的,就只有志向没有行为吗?

难道父亲去世后,就可以不看儿子的志向,只看他的行为了吗?

这么解释的人,应该好好吟诵一下唐诗,随手挑几句“主人忘归客不发”、“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烟笼寒水月笼沙”。

知道中国古文中有“互文”这个修辞方法的话,就不会闹“父亲活着的时候,怎么着,父亲去世后,再怎么着”这样的笑话啦。

我认为孔夫子这前半段的意思是,看一个人是不是始终如一,就要看他能不能做到“父亲在和不在一个样儿”。

前面说过,在大家族时代,父亲作为大家长,掌控着家族的一切。这时候,当儿子的言行,肯定是往三好学生那边靠。要看这小子到底是不是冒牌三好学生,只有等老爸什么都管不了了,才能有个相对正确的答案。

孔夫子的这个判断方法是绝对正确的,永远正确的,一句顶一万句正确的。

接下来就是最招人骂的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的理解是,父亲去世后,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那就算是孝了。

按照这个说法,老子是黑社会老大,他死后,儿子至少也得做满三年黑社会,才能转到正行,否则就是不孝。

假如孔夫子是个清纯小男生,眼睛里充满了一片美好的春色,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丑恶”这俩字儿,那这么理解他这句话,也没啥不对。

问题是,孔夫子打记事儿起,就已经知道这个天下已经礼坏乐崩了,不地道的人越来越多了。

知道了孔夫子的时代背景,还这么理解他这句话,那就等于是说孔夫子在给那些不地道的人,准备了一个高尚的借口“俺所有的不地道,都是为了孝敬死去的老爸”。

那孔夫子还算是什么圣人啊,简直就是黑恶势力的合格保护伞嘛。

也有人说,这个“道”啊,是一个积极的词儿,当儿子的不能改变的“道”,是老爸生前的那些好人好事儿,老爸那些不地道的事儿,还是得要改的。

嗯,这么一解释,总算是把孔夫子从道德困境中拖了出来。

其实,压根儿就不用费这么大劲给孔夫子找辙,把孔夫子这番话前后联系一下,一切就都解决了。

在这番话的前半段,孔夫子给出了一个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三好学生的正确方法。

不过呢,这个方法要想取得预期的最佳效果,还得需要时间来配合。

正常说来,在老爸的积威下,儿子的尾巴都会夹得紧紧的,老爸去世后,这尾巴也一时半会儿不会露出来。要是老爸一咽气,这小子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那他不去演川剧变脸,实在是太可惜了。

考察干部要有个期限,考察三好学生也不能没有时间限制,否则对考察对象不公平,这个考察也没有任何意义。

孔夫子设定了一个考察期限,三年。

有的人说这个“三年”是虚指,只是代表很长一段时间。

我认为应该是确指,就是三年的时间。

在古代,父亲去世后,儿子要为父亲服三年的斩衰。

在为父亲服丧期间,这个儿子还是兢兢业业,始终如一,那他就算是过关了。

扯了这么多,现在水煮一下孔夫子这番话:看一个人是不是始终如一,就要看他能不能做到“父亲在和不在一个样儿”,父亲去世三年后,他还保持着父亲生前时自己的一贯表现,那就说明这小子没有欺骗老爸,这个人就算是“孝”了。

不要小看孔夫子这句话,要想做到,真的不容易嘞,甭说父亲去世后,就是父亲还在人世,人们都会少不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关键词(Tags): #水煮论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