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点历史问题, 请萝卜酒释疑 -- 路人甲

共:💬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自己挖坑自己跳

google 了一下, (search 杨澄甫 南京中央国术馆), 找到了一些

有关资料. 杨澄甫应先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 后为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

还找到一篇<<内家拳旧闻>>, 等下贴上.

杨澄甫(1883~1936) 杨式太极拳主要创编人。又名兆清。杨福魁(露禅)之孙。河北省永年县人。自幼资质聪颖,性情和顺,并不甚喜拳技,年将弱冠,始从 其父健侯学拳。日夜苦练揣摩,始悟其精妙,经不断研练改进,形成当今太极拳的一种主要流派,即杨式大架子。该拳在群众中流行最广,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 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形象工美。在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澄甫曾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民国初期,授拳于北京体育研究社。1928年偕门人武汇川、董云培等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苏 州、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途经上海时参加上海市国术运动大会,作为名家参加表演。1929年上海市第二次国术考试时,任评判员。曾任南京中央国术 馆武当门门长。1930年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1934年应广州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广西第四集团军及公安局之聘到粤、桂教授拳术。1936年因水土不服 染疾归沪后谢世。从学者极众,著名者有崔毅士、李雅轩、武汇川、傅钟文、董英杰及其子杨振基、杨振铭、杨振铎等。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 书》等。

附:背景资料

南京中央国术馆,报批前名为“南京国术研究馆”,全称“国立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曾用名中“研究”二字曾一度改作“研修”)。发起人为国民政府要员李济 琛等26人,具体策划人为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1928年3月15日,由国民政府“第174号令”批准备案并由国府财政部每月补助5000元。“央馆”先 前曾欲征用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府第,即下浮桥附近清代房屋数十间,未果,逐改至南京西华门头条巷设立馆址。“央馆”首任理事长为李烈钧,继 为戴季陶等。名誉馆长为冯玉祥。馆长为张之江。副馆长先后由李景林、钮永建、张树声、陈泮岭担任。首任教务处长为肖忠国,后由刘崇峻、朱国福担任;副处长 (后任命)郭锡三、杨松山。编审处长唐豪,后由姜容樵接任;副处长为黄柏年;编审员金一明(后升为副处长);总务处长李滋茂。

浙江省国术馆中的一段尘封秘密

  

  “1929年的杭州西湖博览会与中华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世纪80年代曾经担任过杭州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今年已88岁高龄的武林老前辈陈天申把自己的思绪拉到了70多年前。

  武术名家云集杭城

   70多年前的西博会期间曾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武术擂台赛。当时,国内的武术名家云集杭城,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等26人担任了擂台赛的评判委 员;南拳名师萧聘三等37人担任了检察委员。比赛期间,武术名家都曾登台演示自己的招数,各门各派的高招绝技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擂台赛。为了争夺武林擂主,当时曾有武术名家辞去评判委员的职务,而投入到打擂者的行列。

  这届擂台赛规定:除挖眼、扼喉、抓裆等伤及性命的动作不准用外,其他各种手段都可使用;参赛者不用任何防护器具(连拳套都不戴)。所以搏击相当激烈。

   陈天申先生说:“为期7天的擂台赛上,有109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上台搏击,搏击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当时在台下观看擂台赛的外国人很多,其中有不少 是外国拳手,而擂台赛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参赛(包括外国人),但比赛期间没有一名外国人提出要加入到打擂台的行列。擂台赛让人们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还 具有如此强的技击性。”

   这届西博会结束后,展会租借的房屋都归还了,只有西博会唯一新建的展览馆――工业馆(口字厅)有了新的用途。不久,它的大门上亮出了“浙江省国术馆”的 招牌。苏景由、杨澄甫、刘百川、萧聘三等武术名师,以及在擂台赛上崭露头角的多名武林高手聚会西子湖畔,担任起浙江省国术馆的教师。

  1930年,浙江省国术馆招师范班学生,当年只有15岁的陈天申通过各项考试,进入国术馆成为首届学生。

  

  国术馆内的遗憾事

  “浙江省国术馆举办师范班,是要培养武术教师,所以我们这些学生们主要是学习各门各派的武术。”陈天申先生静坐片刻后,开始吐露国术馆内的秘密:

   1931年的一天早上,大约已过了8时,当时正是南拳名师萧聘三在国术馆内教我们打黑虎拳。打黑虎拳是要发声、蹬脚的。功力深厚的名师每蹬一脚,水泥地 上就会留下一个脚印。我们30余位学生纷纷提议萧老师露一手。后来,萧老师终于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他叫我们去搬来一些砖块,零散地铺在国术馆的水泥地上, 并将一块很厚的青石板放在砖块上。

  接着,萧老师便在青石板上打起了黑虎拳。只见他大喊几声,脚下一用力,下面的青石板和砖块都成了碎片……

   我们30余名学生一起鼓掌大声叫好,声音惊动了还在睡觉的太极拳名师杨澄甫。杨当时是国术馆的教务长,有较晚起床的习惯。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 事,这么吵?”萧聘三便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杨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说:“好,你就 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萧聘三运足劲一拳打在杨的肚皮上。我们看到杨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状态。萧打第二拳后,我们仿佛察觉到杨的嘴里有血腥味。萧打出第三拳后,杨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了2米开外处,口吐鲜血。

  杨萧之争也惊动了国术馆内的各位教师,他们将杨澄甫、萧聘三扶回各自的房间。

  此后,这两位名师都由于伤情严重,不再教我们武术。不久,杨澄甫便离开了国术馆,由刘百川先生继任教务长一职。

  我在国术馆共学习了两年时间,毕业后曾留在国术馆担任助教。1933年,我去南京国术体育专修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不久就传来萧聘三老师逝世的消息。而杨澄甫先生也在1936年病逝。两位武艺高超的名师,就是为了这样一桩小事,而遭受重创,并都过早地去世了。

  馆长叮嘱不对外讲

  杨萧之争发生后,考虑到国术馆的名声和教师的声誉,时任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苏景由曾要求在场的学生不要对外讲这件事。目睹此事的38名学生也相互约定决不对外披露此事。就这样,一桩70年前的历史憾事一直尘封正在今天西子湖畔的北山路42号内。

   陈天申说:“70多年过去了,当年国术馆的教师如今都已告别人世。在当时的38名学生中,我是最小的一个。那时大家都叫我‘小鬼’。今天,我这个‘小鬼 ’也已经88岁了。本来这件事完全可以永久封存在国术馆内,但是,70多年来,这件憾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它给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近年来 随着年事的增高,当年两位教师教我们打拳的身影常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就会想到:是不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从这件事中吸取血的教训呢?长期以来,我国武 术界一直存在着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的恶习。当年浙江省国术馆汇集了各门各派的武术名师,的确使我们这些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名师相轻、相争的事也时有发生。 杨萧之争后果最为严重,导火线就是因为杨澄甫说了萧聘三的拳术没什么用。导致双方都亮出了自己的狠招绝招。两位先生的过早

谢世是中华武术的重大损失。”

   近几年,一直在从事收集整理我国民间武术资料工作的陈天申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武术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是我们中华武术的瑰宝。中华武术要发扬 光大只能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路。门户之见、派别之争只能危害中华武术。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这也是我最终同意披露这桩憾事的唯一目的。”

  

  历史资料埋在天井

  从1930年招第一批学生,一直到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杭州前夕,浙江省国术馆一直致力于培养各类武术人才,曾先后举办几届师范班、专修班,还在国术馆旁开办过一个武术小学。

  日寇侵占杭州前夕,国术馆的教职员将馆内所有要保存的资料都装箱深埋在国术馆内的小天井内。随后,教师和学生都撤离杭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景由、奚诚甫等武术名师先后回到杭州,曾筹划恢复浙江省国术馆事宜,但一直没有成功。1946年陈天申从湖南去上海,曾在杭州作短暂 停留。其间曾去北山路国术馆原址探望,发现大门紧闭,里面无人。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侯锡藩老师(侯当年曾在国术馆担任语文教师)。侯老师向陈天申述说了恢 复国术馆的种种困难,并提到当年埋在国术馆天井内的那些历史资料一直没有找到。

  此后这些历史资料一直下落不明,是否至今仍深埋在北山路42号的天井内?也是一个未知数。

  陈天申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华武术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天,中华武术已经走向世界,走近奥运。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任重道远,要做的事还很多。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显著的成绩:

  一要培养造就像当年孙禄堂、刘百川、杨澄甫、萧聘三等身怀绝技的武术名师;二要在武术界彻底清除“门户之见,派别之争”的恶习,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好学风;三要研究术教育的历史,包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术教育,吸取经验教训,让中华武术瑰宝代代相传。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浙江是富有武术传统的地方,特别是在近现代,浙江在中华武术历史上,留下过浓重一笔。今天,中华武术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喜爱的民族瑰宝,也是对外交流好载体,在这一方面,浙江武术,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发掘的又一个文化富矿。

  背景报道 1929年西博会工业馆原址成为文物

  

  近日,杭州北山路42号大门前竖起了一块市级文保单位的碑石,它表明这座1929年

的西博会工业馆原址已进入了文物的行列。

   去年4月,浙江日报报曾披露1929年西博会惟一新建的展馆――工业馆(口字厅)还在人间,它就是今天的北山路42号(包括41号)。这条新闻引起了不 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引起了专家的重视。浙江大学教师褚良才博士经考证后提出:西博会工业馆是我国最早的展览馆。对此,新华社记者以“杭州发现我国最 早的展览馆”为题,向全国发了通稿。今年5月24日,杭州市政府正式下文批准,将这座展览馆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笔者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获悉,这次杭州市确定的市级文保单位只有西博会工业馆一个。着眼于这座展览馆的历史意义,杭州市还将为其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太极宗师杨澄甫 

            瞿世镜

  一、大器晚成

  太极宗师杨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于北京,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

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澄甫公幼年随父学拳 。健侯公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爱子澄甫不忍管

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

并末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

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健侯公在家中亲自

坐镇。健侯公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风顺。

  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

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

,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

!”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公已34岁。健侯公有一位

家道殷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

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 ,试验

劲力,称为“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

;练白腊杆之粘劲,亦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

、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

极门内之规格。其他门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

桩”,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杨式太极之长

劲,虽然将人弹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公闭

门苦练6年,反复悟健侯公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2丈

外。

  澄甫公心中尚末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先生在北京天坛授拳,

门徒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坛找吴氏试手。吴氏得知澄甫公来

方,赶紧超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澄甫公日:“没事。咱俩摩

摩手。”两人一搭手,澄甫公顺势进圈,手背帖在吴氏腹部,轻轻往上提了3下,吴顺势

跳了3跳,杨吴本有同门之谊,又有众多门徒在场,故澄甫公点到为止,并末发劲。吴氏

柔化功夫极好,往年澄甫公与吴推手,往无法将吴粘住,更不能将其放出。如今一搭手

即将吴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长进, 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时澄甫公已40岁矣

(1923年)。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 澄甫公来者不拒

,对方莫不随手跌出寻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

。路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是澄甫公名声大噪。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末分高

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

,外号“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仍保留辫,与人交手之时,他一摇头,辫子飞到

对手眼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

禄堂,河北完县人。孙先5生瘦小轻灵,有”活猴“之美誉。露祥公与董海川比武之后,

义结金兰。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

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

  二、武功盖世

  有人学了一套太极拳拳养生拳架,认为只要苦练一番,即可成为名家。此乃误解。

杨家有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

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

劲。澄甫公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

园(现称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澄甫公往树

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澄甫公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

人击出。景华师曾随澄甫公出门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汉迎面走来,与澄甫公擦身而过,

澄甫公只觉得自己大腿与此人相触,此人已腾空跌出寻丈之外。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

喝一声,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澄甫公善用丹田内劲,

发劲必定出声,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随口说声“好”或“去吧”,对手即被抛出。

澄甫公虽然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澄甫公与陈微明师伯在楼上推手,

澄甫公突然发劲,微明师伯如脱弦之箭,往窗口飞去,众门徒大惊失色。只见澄甫公一

个箭步往前蹿跃,顺手拉住微明师伯足踝,大喝一声:“回来!”师伯双足落地,立于

窗前,吓得面如土色。微明师伯道:“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可否打轻点?”澄甫

公伸出两只食指,粘住微明师伯腕、肘,澄甫公手指一沉,微明师伯即往后腾跳不已。

澄甫公与振铭师伯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表演推手,振铭师伯突发按劲,澄甫公右臂接劲

,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师伯即腾空飞出。景华师与张玉站在2丈

以外伸出手臂保护,振铭伯跌在景华师与张玉身上,3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公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一位少林拳师躲在走廊转角后面,突然向澄甫猛

扑。时值寒冬腊月,澄甫公双手合拢于棉袍长袖之内,手臂即在袍袖之内轻轻一迎一送

,拳师跌出丈外,叩首谢罪。

  澄甫公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

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澄甫公剑法精妙,比试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

,令对方兵刃脱手。张秀林之刀法、枪法久享盛誉,所用枪杆粗如童臂。一般武师抖白

腊村,均为上挤下采。张秀林双臂抱住大杆,用腰劲左右甩打,无人敢当。张公与澄甫

公闭门切磋技艺,张公用大杆,澄甫公用竹剑。张以中平枪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势。

澄甫公大叫一声:”大哥站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点中张公手腕,枪杆落地。澄

甫公自谦日:“大哥年迈,身手稍缓,否则难以近身。”景华师与澄甫公对剑,手腕每

每被其点中。澄甫公教景华师剑法,将柚子(上海人俗称”纹旦“)皮数块,悬挂于屋

梁下不同高度与角度,令景华师手执宝剑,足踏九宫步,往复穿行,目光顾及任何一块

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练到百发百中之后,将柚皮换成桔子,最

后又换成铜钱大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发百中,则点人手腕脉门,好比探取物,易如反

掌。除单练之外,尚须对练黏剑、散剑,训练过程甚长,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杨家太极枪素负盛名。因班侯公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帮杨家

练枪均用无枪头之白腊杆。班侯公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37斤,竟然被班侯公练大抖枪

时抖断,其太极内劲,何等浑厚惊人!澄甫公用白腊杆,粗如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枪

之时,两杆紧帖,往复粘黏,毫无声响,只听得澄甫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跌出。澄

甫公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200作余斤。景华师曾观看澄甫公与汇川师伯练习黏枪

,枪杆甫交,澄甫公出声发劲,武师伯被腾空仍出3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

屋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武师伯倒地之时,枪杆尚末脱手。

  余幼时听景华师讲述澄甫公之枪技,心中窃以为凡人决无此等神力。老教师必定有

所夸大。80年代,我于上海爱兴公园结识吴鉴泉门人江长风老先生。据江先生云,当年

曾见澄甫公与武汇川表演太极黏枪,杨公大喝一声,将武掷出数丈之外,澄甫公仙逝之

后,从末见此绝技。吴门长于柔化,无人有此猛劲。江老先生并非杨门弟子,对杨公决

无溢美之意。于是我深信景师当年所言不虚。澄甫公之枪法,不仅在太极门中赫赫有名

,并且受到其他门派拳师高度赞赏。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之“十二路棍点子”

,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枪、四散枪部分技法。

  澄甫公虽然继承了杨家拳、剑、刀、枪、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枪及内功心

法,技艺超群,但因少年时代不够用功,健侯公擅长之弹弓暗器及点穴法,均末能继承

,与班侯公、健侯公相较,仍然稍逊一筹。

  三、武德感人

  孔子日:“巧言令色鲜矣;刚毅木讷近仁”。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之

时,仅以身姿示范,决不多言。澄甫公生平从不议论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

弟子,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日:“练功不易,

练到这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传统,乃用长劲将对手弹放到一丈之外,决非用冷断劲伤

人内脏。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王爷要学推手,露禅公必先跪下叩头请安,申明杨家推

手必定要发劲,被发之人必定跌出甚远,但决无内伤之虞。澄甫公内劲充沛,有时难免

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汉与人比剑,用竹剑点人手腕,不料对方剑坠臂

折,澄甫公懊悔不已。因此,澄甫公经常将双手拢于袍袖之内,轻易不肯出手。此乃手

德。

  澄甫公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公为太

极门门长,并且请澄甫公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澄甫公因北京拳场门徒众多,各种

事务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公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

禄堂先生为代理门长。孙先生不知张先生曾聘请澄甫公,即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

形意、八卦、太极三科,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澄甫公不明情况,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

之江设宴为澄甫公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

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澄甫公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

,应该由他当门长,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插,杨某当即告辞

,尚祈张馆长见谅”事后,澄甫公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

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张之江自

知理亏,遂推荐澄甫公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

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

处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见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

  澄甫公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带了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

物拜见澄甫公。吴先生说道:“三爷您可好?我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为生

。杨家之恩,没齿不忘。”澄甫公日:“杨吴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过的学生我决

不收留,你可以放心。”后来澄甫公在沪授拳,如的吴家门徒想要改换门庭到杨家学拳

,均被澄甫公婉言谢绝,并且说明,杨吴两家拳式略有不同,拳理拳法一脉相承。张秀

林门人田作霖、孙禄堂门人陈微明拜澄甫公为师学太极拳,均为其本门师尊亲自推荐,

否则澄甫公决不收留。因此,澄甫公与内外名家各派,均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澄甫

公武德崇高感人至深。

  四、驾鹤西归

  1936年,正当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之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因此引起诸多

猜测,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景华师日:“决无此理!杨家之弹簧劲,

放长击远,极其轻松极其巧妙,丝毫不用蛮力。露禅公、健候公发劲刚猛,均享高寿。

我已80余岁,发人于寻丈之外,毫不费力。”

  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景华师日:“澄甫公乃忠厚长者,身不二色,与候

夫人夫唱妇随,感情深厚。澄甫公来沪之后,有富家太太、小姐学拳,澄甫公即蓄须明

志,保持距离。我在杨家为徒,时时追随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师守身如玉。万万不可听

信市井小人闲言碎语!”

  景华师深通中西医理,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时抖

白腊杆左右各200遍。在树桩上刷杆,亦须左右各200遍。站桩要站三柱香。练拳辛苦,

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1只。景华师初到杨家之时,见澄甫公

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上之打虎将武松,大吃一惊。日久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澄甫

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288斤,而且喜荤厌

素,胆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血脂过高之

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本人简述澄甫公事迹,可作为研究杨家太极拳之补充资料,亦可启发吾辈后学,深

刻反省。澄甫公乃露禅公嫡孙,自幼练功,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澄甫公身

为第3代传人,对于杨家功夫,倘且未能全部传承。如今只要祖辈、父辈曾在杨家学拳,

或者与杨家稍微沾亲带故,即自称杨家某代传人,将自己功夫吹至天高。澄甫公武功盖

世,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倘若功夫尚未登堂

人室,便口出狂言,目中无人,岂不愧对澄甫宗师?在下不才,愿每日三省吾身,与海

内外拳友共勉。

  本文选自《武林》2001年第五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