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楼主给人的信息似乎很矛盾嘛

你到底是“普世精英”还是“文革余孽”?

我也说一位老太太的经历。革命家庭出身,父亲早年是游击队,后来干到团级转业。她本人一直是学生干部,医学院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开始,被分配到了乡医院,后来到了县医院。过了20年后才重新回省城一家小医院,回城的动力部分还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也曾经感慨自己被文革耽误了,说“毕业时已经确定会被分配到北京了,结果去小地方呆了二十年”。但是对自己那二十年的经历还是很自豪的,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家庭在文革中没有受到过其他实质性的伤害。抗战时哥哥去了国民党的航校,后来跟家庭失去联系。文革中虽然有人以此为靶子做过些攻击,但是不了了之。

老太太个人比较“阳光”,虽然到现在也还是在崇拜太祖,而且说起那个时期,很少说负面的故事,但是对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向还是很肯定,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位老太太跟您碰到的那个阿姨有不少相似之处:起码从认识上是把国家集体的利益至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之上;而且,从生活态度上,都是“积极向上”的;相信组织,相信领导,相信领袖。或者说两个人都有些“宗教气质”。

宗教气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牺牲”“奉献”精神。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有这种气质的人对形而上的东西更重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后是容易快乐的。因为“不快乐”的源泉是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当你把自己牺牲和奉献给了某个“事业”的过程就是对个人欲望的放弃。个人欲望减少了,不快乐自然也就减少了。傻子容易乐呵呵的就是这个道理。

完全没有宗教气质的人通常会对“信者”难以理解。因为“怀疑者”通常是现实主义者,是理智者。而“信者”是理想主义者,情感主义者。

怀疑者是紧盯个人利益的,而信者则对此相对不太敏感。

“疑”和“信”的存在都是社会所必需的。理性让人找到正确的道路,感性让人快乐前进。坚定的“理性者”和坚定的“信者”都是少数,对于中间的人来说,个人现实利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升华都是人的基本需要。两手抓才是和谐社会。美国就是个和谐的典范。

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种“信”。虽然“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信”什么才是要点。但这个想法仍然是很有价值,因为“信”是需要同志间的互相鼓励的,形式很重要。

关键是信的内容要即得到大家的认可,又能协助支撑国家的发展。或者说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国的“国教”。

下面的知之后哀同学提到的纳粹和鬼子的军国主义其实都是完全“政教合一”的例子。中国建国之初也是。政教合一的特点就是力量超强,精神面貌都极其高亢,但是出偏,走火入魔是肯定的事。所以政教分开还是必要的。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是现在什么能充当我们心中的“上帝”呢?

普世精英的信念是“人性、自由、民主”。文革余孽的信念是斗私批修的共产主义。我们一说起普世精英总是鄙夷,觉得都那都是骗子。不过还是应该承认有真正的“信者”存在的。就跟有人真的喜欢文革一样。

不过这种“信”通常还是要有现实或者世俗的基础的。通过“信”来得到现实利益的骗子就不说了,奉献牺牲也要有个限度,太过了“信”也会动摇。但是通过“牺牲”来检验“信”的真假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个检验过程,连自己都未必搞的清自己是不是真的“信”。无限奉献的人不是没有,那是极度浪漫主义的。非常少。

理论上说,有信仰总是好的。信仰这个东西可以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每个人都会多少想到的问题给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且是催人上进,的激励式的答案。对相信者是一种自我肯定。口诵真言的时候人总会感到自己的精神被升华。不过它同样是造就伪君子的源泉。至于你是喜欢伪君子还是真小人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觉得楼主同时占住了“精英”和“余孽”的两头还是出于心里的理想主义。否则这要是积心处虑的从两头憋着忽悠人就实在是太邪恶了吧。

不过理想主义嘛,也总是要挨批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