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你对情况一知半解

你遇到这个大妈根本没有代表性,因为她虽然下乡但是主要不是干农活,搞宣传当然感觉不一样。

早期下乡(我这里指的是文革时代的下乡不含50年代至文革前的下乡,67、68年前后的第一批)确实有自愿的,但是越往后越没人去,需要街道居委会强制动员,甚至不去就停发家长工资,注销户口等等。这是因为前面的豪情壮志早就被现实击碎,反馈回来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基本上,下乡有3种类型:1、去生产建设兵团,算是入伍的兵团战士,与战士享受的待遇类似;2、去农场,算是职工,有工资和食堂;3、去农村插队,就是和农民一样了,挣工分吃口粮。不知道她是哪一种,区别是很大的。另外也与下乡的长短有关系,有的在68年就去了,80年才回来和去了两年就抽回来的能感觉一样么?

简单的说,平均而言生活艰苦程度是3苦于2苦于1.但是也有特例,比如在云南、黑龙江、内蒙的兵团,有些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十分艰苦。而您妈妈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很多插队时轮流做饭,轮流下地干活,光做饭当然不觉得怎么苦。

这个话题非常宏大,绝对不是几句话,听几个人的经历就能说明白的,建议你先去读读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有个详细了解之后再讨论这个话题,可能更好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