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谈明清易代(一)——从《袁崇焕评传》谈起 -- 一剑南来

共:💬17 🌺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汤因比也有类似的观点

即著名的“文明应激”理论。不过他认为文明应付的挑战必须是适度的,不够,或过度,则文明难以成长或停滞。虽然他的所谓挑战,开始往往指来自自然界的挑战。但延伸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刺激和挑战,相信也是成立的。

像《枪炮、细菌和钢铁》就有意无意延伸了这个观点,并从技术史角度,把不同文明之间的刺激和挑战简约为另外两个概念“传播和交流”,缺乏技术传播和交流的文明,很难成长,而科技传播、文明交流,同纬度之间是最容易的,同经度之间则最为困难。所以1500年前,技术传播和交流最频繁最有效的欧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几乎没有交流的澳洲甚至还处在前农业社会;而美洲大陆虽然地域辽阔,但像南美洲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几乎没有有效交流,文明程度大致就落后亚欧大陆千年。。

具体到1500年之后,在各大陆应对欧洲的挑战时,澳洲土著文明消亡了,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除了农作物的保留,其他成果基本也消失了,非洲好些,但应对最好的还是欧亚大陆诸传统文明,简单而言,看1914年世界地图,保持独立的非欧洲文明(拉美实际也是西欧文明分支),也就是中国、伊朗、土耳其、日本和暹罗等少数欧亚大陆传统文明或文明分支。虽然除了日本这个异数,其他国家都是半殖民地,但总体而言,还是文明积淀在起作用。像土耳其作为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之一,在十五、十六世纪前,文明程度总体而言比当时西欧还要高;伊朗虽然自7世纪起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但从历史看,它实际是伊斯兰文明的创造者之一,十六世纪以来,作为民族国家重新崛起,对它的未来,个人认为发展前景被土耳其还要好。

谈到外患问题,其实,不单中国,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都长期承受游牧文明攻击的压力,十七世纪以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耕文明以火器革命为契机,基本摧毁或者压制了游牧文明,不单中国,波斯、印度也是如此,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也体现了这点。在这里,莫卧儿帝国跟清帝国类似,征服者虽然是边疆民族身份,但很快成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清帝国的外患么,严格起来说,准格尔帝国几乎保持了对清帝国的100年压力,到十八世纪中叶才被征服,而这时西欧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爆发了。而印度、波斯,特别是波斯,长期承受土耳其的压力,也不能说外患就不存在了。但对这些国家或者文明而言,依然没见制度创新、科技突破等迹象。所谓生存压力为文明进步动力,从特别长的历史角度而言,应该说比较合适,但在解释欧亚大陆为何只有西欧产生突变方面,可能说服力还不够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