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谈明清易代(一)——从《袁崇焕评传》谈起 -- 一剑南来

共:💬17 🌺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闲谈明清易代(三)——李约瑟难题漫谈

闲谈明清易代(二)——东西方兴衰的分水岭

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也有人称为李约瑟论题。一般而言,李约瑟难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李约瑟难题,主要限制在东西方比较科学史范畴内,按照李约瑟的原话就是:“为甚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甚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於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而广义的李约瑟难题则是由此延伸而来的工业文明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西欧而不是中国等问题,实际上,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加州学派的经济大分流问题等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广义李约瑟难题里面。

自194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以来,数十年间,国内外的社会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等许多领域的学者对难题的探讨(包括解释、补充、质疑、延伸讨论等方式)热情持续高涨,在国内表现得尤其突出。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国内文本中,狭义李约瑟难题方面,范岱年的《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1997)是较好的综述论文,如果是持质疑或消解李约瑟难题观点的,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2009)是本史料极其丰富、视角别具一格的大作;狭义和广义李约瑟难题方面,刘钝、王宗扬的《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2002),赵红军的《李约瑟之谜:经济学家应接受旧解还是新解?》(2009),两者都是较好的综述文本。

不论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最终结果如何,都必须承认,李约瑟难题在科学编年史、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都非常深远。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以及李约瑟倾其一生以此问题为主线编撰的煌煌巨卷《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从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科学普适性的高度给予了蔓延数百年的“西方中心主义”一个致命性打击。换句话来说,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探讨击碎了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欧洲人自命不凡,自以为天生比其他民族、其他文明高人一等的种族、文明优越感,击破了“科学仅仅是欧洲人的专利,古希腊为其源头,文艺复兴又被重新发现;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科学化”的神话,为中国乃至伊朗、印度等非西方民族、文明重新构筑走向现代化的理性基础注入了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同时,李约瑟难题又是个卓越的启发式问题,在当时铺天盖地般的“西方至上”、“科学万能”等思维迷区中,让许多学者开始思考:近现代科学只是欧洲传统文明的独特产物吗?西欧的工业革命如果放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来估量,究竟是常态还是特例?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只有西欧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这样的唯一道路吗?阐述和描述人类历史发展,只能拿欧洲历史发展来作唯一参照物吗?等等。

在这谈谈个人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和思考。

西欧作为一个社会大系统,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人文、科技、宗教、经济、军事、政治等子系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演变为超越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其中演化的动力、因果等等,究竟如何,至今而言,还是个有待破解的谜。大谜团中的小谜团就是,英国作为西欧诸国最后的接力手,爆发了工业革命,挟巨大的物质力量席卷全球,成为真正的世界帝国。要解开这些大小谜团,至今还是众说纷纭,类似于宗教般的天命选择自然不是什么解释,但要细究真正其中的动力在何处?在可预见的未来估计还是有待解决的难题。而演变过程的原因,个人倾向于西欧社会在合适的气候地理条件下,各子系统相互运动相互推进,最终演变为工业社会。

固然,今天的工业文明,带着强烈的西欧文明烙印。但西欧工业文明是否就是人类社会超越农业文明的唯一可能,个人却认为要大大打个问号。对比新旧大陆的农业文明,我们可以发现,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着数个农业革命的独立起源地,特别是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因为相互隔绝的原因,农业文明的外在形式有着巨大差异,如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却建立了控制力极强、地域辽阔的君主专制大帝国;玛雅文明没有运输工具、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却在天文、数学等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也就是说,美洲大陆独立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农耕文明),固然与亚欧大陆的农业文明有本质的相同,即都已经摆脱狩猎、采集这些原始生存生产方式,开始在相对固定的地域种植农作物,简单而言,主要是依靠收获粮食为文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其中的区别也是巨大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差异,还有农作物几乎没有相同的种类,以及印第安文明都缺乏大的驯养动物作为畜力(印加文明的驼羊等负载很小),连轮子都没作为运输工具被使用,而在亚欧大陆,轮子的发明和应用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虽然历史不可逆,但可以假设。如果不是西欧早早孕育出成熟的工业文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譬如中华文明,是否能够演变出超越农业文明的高阶文明呢?个人认为,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时间估计要漫长得多,起码,不会在十八十九世纪出现新的文明。像对世界地理、自然界的认识逐渐客观、深刻,使得人类社会相互联系愈加紧密的通讯、交通工具渐渐增多,知识积累、传播的方式、手段大大增强,机械力量的广泛应用等,这些新文明的特点,起码在十九世纪前,中国未曾有突破的苗头。相类似,如果西欧数理化的近现代科学没有及时诞生,中华文明在平行时空中演化出来的“现代科学”,在形式上肯定有着很大不同,就如有些学者提出的假说,以生物科学和医学为基础,也可能发展和构筑出“近现代科学”般的知识体系。自然,在十九世纪前,中国在这方面,依然没有突破的迹象。

不提假设,回到现实,回到已成为历史的过去,再扯回明清的话题。明清之间,如果以大历史观来看,其实没什么好比较。两者同质化现象,在中国诸多朝代之间,可能都算最明显的。君主专制权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加强,财政、赋税等制度内敛化严重,对海外贸易、海外移民、科学技术的不重视等等,几乎一模一样。期间细微的区别也有,如士大夫的言论尺度、疆域扩张程度、对边疆民族的凝聚力等,明清之间有较大的区别,但从文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区别,等于没有区别。至于所谓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明清时期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等等问题,严格而言,都是伪命题。明清时期,开始并且一直落后于西欧,不但没有可能在十九世纪前按照西欧那种模式爆发出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即使想按照中华文明积淀的文明传统发展出新式高阶文明,也没有突破的迹象和苗头。

通宝推:leqi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