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也谈明的火器、军队装备和编成及战法 -- cobalt
以此文和花差花差农民和黄河故人的帖子:
铁炮子的给的干活链接出处
想写两句火器 链接出处
这个话题其实太大,也许我说的很凌乱,所以请诸位担待,另外其中的错误一定很多,请高手同道拍砖。主要参考文献有《中国火器史》、《中国古代兵器通论》、《世界军事历史全书》、《武备志》。
(1)明代火器发展的概貌
首先唠叨几句明代前的火器发展。从史书记载到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火器包括两大类型,燃烧爆炸类和管状发射类的。早期火器多属于燃烧爆炸类。宋在1044年出版的《武经总要》中提出三种火药类武器“火毬”的火药配制标准,也可以称为最早的中国国家级军用标准。不过早期这类武器更多是燃烧效能,逐渐才提高了爆炸能力。当时的城防防御和攻坚战中开始大量尝试使用这样的武器,比如北宋末期和后来的金末期的汴梁保卫战。这类武器当时被称为“火砲”、“震天雷”或“霹雳炮”。实际上是使用抛射机发射的铁制有爆炸力的弹丸,里边可以充满蒺藜,石灰,甚至是砒霜一类的毒物。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西征中有记载使用过类似的武器。比如1241年的Mohi战役,这类武器是那时的欧洲人从未见过的,这种震撼力可想而知。
Mohi战役图
管状火器最早使用应该是1132年的陈规指挥的德安保卫战,使用长竹竿制的火枪,和后来金军(1232年)使用的“飞火枪”一样,属于和现代火焰喷射器近似的喷火武器。后来宋在1259年研制出的“突火枪”才是真是发射弹丸的火器。这种武器后来被元军仿制,逐步发展成元代火铳,这也是明早期主要火器的起源。
除去上述,个人认为还存在第三类火器,就是冷兵器和火器结合,比如使用火药推进的捆绑式火箭,带有喷火筒的梨花枪等等。
然后说说明代火器发展概况:
明在灭元统一战争中大量使用了火器,而且火器的标准化和制式化也形成了,特别在明初,洪武至永乐期间火铳制造达到了高潮。
火铳可以分轻重两种,轻的是单兵使用的,称为手铳;重的是火力支援类的,装载在木架上,称为碗口铳。
元代手铳
明代铜碗口铳
火铳一般由前膛、药室和尾銎(音qiong)组成,前膛是筒形,碗口铳的前膛口呈碗状;中间药室是为凸出的,侧壁是开孔的,这里可以装药线,而后膛封闭的。尾銎是侧壁上对称开孔的,这样可以装上更长的木柄。明代火铳还带有几道加强箍,这样加强铳体坚固。使用方法:从前膛将火药装入药室中,安置药线,放一枚或多枚弹丸,然后手持尾銎后的木柄瞄准,点燃药线射击。
明代火铳制造一般由中央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兵器工业部和总装备部,而且开始统一编号铭文,等同现在的产品制造使用说明,例如一件火铳上这样铭文:“万历 癸未六月 ? 日 胜字 五斤二两 匠检加 药 七钱 中丸则八 小丸则十” 这里边记载了制造日期为万历 癸未即1583年,制造序列号(MOD)是“胜”字,武器重量和使用的火药量及弹丸装填数。
永乐以后的中国火器发展出现了停滞状态,直到嘉靖年间才有改善,这就是佛郎机和鸟铳的引进。明最早接触佛郎机是在正德12年,这个记载见于明《筹海图制》,其中有根据当时官员描述绘制的佛郎机图。
明《武备志》中的佛郎机炮的插图
到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明军反击葡萄牙入侵时,缴获了其 舰炮20余门,后献到北京。明政府发现了这种武器比当时明军使用任何火器都要先进,于是开始了大规模的仿制。事实上在欧洲,佛郎机炮由于口径小威力小所以未受重视,而在中国却大量装备在海防和边防要地上,并且有着从单兵到城防军舰的使用大小系列,成为明军最重要的火器之一。
佛郎机的特点使用了子炮,后膛装填,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弹丸的初速,而且提高了射速,但它比较属于早期的火器,由于子炮和母炮间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毕竟存在缝隙造成火药气体的泄漏,所以它的射程比起后期前膛炮就有限了。但佛郎机对比明初装备的火铳还是有优势的,其中一条就是配有瞄准设备。
新浪一网友拍摄的两种型号的佛郎机炮
戚继光在他两本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录》中都对当时明军装备的佛郎机炮的型号有所记载,小的长度为2尺,最大有8-9尺,同时不同型号的装药量和弹丸重也不同。
鸟铳
与佛郎机几乎同时开始生产装备的就是鸟铳,也可以称为鸟枪,实际就是火绳枪。对于这种武器如何来源现在依然存在争论,有自产和引进两大争论,但有一些线索可以肯定,嘉靖年间东南地区的作战中,明军缴获和得到了鸟铳的制造技术,同时对外贸易和外交往来中,从土耳其传来的“噜密”铳也是后来明鸟铳的技术来源之一。到了嘉靖37年(1558年)中央直属兵工厂第一次批量制造竟然就是鸟铳1万把。明鸟铳以仿制的“噜密”铳为例,重6-8斤,长6-7尺,铳尾有钢刀刃,可以当马刀用。火绳枪使用方法和早期火铳最大一个区别在于使用了慢燃烧的火绳发射装置,这样可以连续发射,增加扳机和枪托,使射击更准确。中国造的鸟铳的射程一般在150-300米。除此,欧式火绳枪也有引进,基本参数和噜密铳近似,但重量更轻。到了万历年间,著名的兵器学家赵士祯发明了“掣(音che4)雷铳”和“迅雷铳”,前者实际结合了佛郎机和鸟铳的优点,使用了子铳提高射速;后者是改进传统的三眼铳,有五根枪管,这样可以轮番射击,颇有后来的加特林机关枪的模样。
鸟铳的点火机构直到明末才发展到燧发,明崇祯8年(1635年),毕懋康的《军器图说》中有了“自生火铳”就是使用了燧发枪机。但上述诸多技术革新发明实际投入量产和实战的很少。
明末期最大的火器进步并不是单兵武器的鸟铳,而是重型的火力支援型武器--红夷大炮的出现。相传在明万历年间获得一批42门荷兰舰炮,实际是大型舰载加农炮。这是不是明红夷大炮最早的来源不得而知,但西方重炮技术对中国影响可想是存在的。
实际的记载有些晚,应该从天启元年开始,通过葡萄牙从欧洲进口一批火炮,开始的进口的情况是:因为萨克浒的惨败,徐光启提出了引进西洋火器的计划,但没有批准,后来在徐光启等人努力下,地方自筹款从葡萄牙人手中进口了四门,经过试验威力远大于当时明军的火炮,这才引起了重视开始批量引进,第一批进口了30门,虽然过去太多说法是荷兰炮,所以称为红夷大炮,其实经考证实际是英制的舰载长管加农炮,其中11门运往山海关,18门留在了北京,1门在试射中炸膛。这18门炮中又有4门有记载参加了后来著名的宁远保卫战。
这批炮具体参数是炮管长3米,口径125mm,炮身上有六道加固箍,身管倍数在22-28倍左右,有人估计属于英国舰炮中的12磅炮(12磅指炮弹重量)。但从明实录记载中,宁远之战的明军一炮命中五里外后金大营的射程来看,有人推论这象是英制18磅火炮的威力。依据在于杜派在《世界军事历史全书》里的炮表,18磅炮发射实心弹和霰弹。有效射程1700码,最大射程6700码。
徐光启、李之藻、王尊德和后来的孙元化等人推动了欧式火器的引进,包括制造技术、射击使用、和炮台要塞修建等一系列的学习。使明末火器推进到了发展的顶峰,但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明与后金战争形势的恶化而嘎然而止。特别是崇祯4年(1631年)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叛乱打乱了当时火炮引进的计划,加上同年的大凌河的惨败,明基本损失了继续开发研究的技术人才和引进的大量装备。崇祯后期负责造炮的人就依靠到汤若望这样的传教士身上。直到战争末期,后金拥有了上百门缴获和自制的红夷大炮,已经掌握了当时城市攻坚战的主动权。
现陈列于故宫的红夷大炮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也谈明的火器、军队装备和编成及战法
🙂【原创】戚继光 真英雄啊 我曾到过我的家乡 龙舌咀 字52 2010-07-28 10:20:28
🙂据说土木堡一战,明军被也先缴获的 1 合金镜头 字109 2010-06-20 07:23:28
🙂射程、射速、阵列、长枪兵、天气、等等因素 2 任爱杰 字732 2010-06-20 19:34:13
🙂火枪的作战效能不会这么低吧 合金镜头 字4190 2010-06-21 01:14:18
🙂关于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失利原因 3 cobalt 字876 2010-06-22 07:05:09
🙂谢宝 注册之后 字124 2010-06-22 09:34:44
🙂传说发明三段击战术的是黔宁王沐英,但那时热带丛林,打大象 5 Redbee 字783 2010-06-21 03: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