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钓鱼为生的人 -- 老光

共:💬15 🌺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钓鱼为生的人

小时候,我家隔壁有个叫胡三婆的。

这人的年纪,跟我父亲挨上挨下,相差无几。因此,父母要我们喊他‘胡三叔’。

里巷之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无人说呢?街坊们聚一块,谈古论今,便常常讲起,胡三叔的祖上几代人,都是经商的好手,曾经是家境富饶,算得是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富户之一。

光绪年间里头,由于家里失了回手,一把火烧去了多半的财产。从此,日落西山,衰败下来。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胡姓家道中落,也只是大店号变成小铺子。经商嘛,自然是天天有进项的,手头总还是落得有几个现钱。

因为家境好,不缺钱,胡三叔打小起便衣食无忧,巷子里出嘛,巷子里进,浪荡惯了呢。浪了一世,别无所长,余下的爱好便是钓鱼,拉胡琴。

解放的时候,三叔已经是四十大几的人了。由于从小娇生惯养,一辈子没出力流过汗,身板儿单薄,到老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卖力气的路子,奈不何;奈得何的路子,又瞧不起。久而久之,始终寻不到个适意合味的工作。

可一大家子几口人呀,生根的要肥,长嘴的要吃么。靠什么生存下去呢?

老话说是,人是斜角,卵是弯角。人是天生成的一筒怪物,屎尿不急到门门边上,是不会扒裤上茅房的。

三叔一家先是吃积蓄,光洋掏完哒,就卖古董,换来斛去,几件皮袍子,马褂儿都当了饭吃,慢慢地把个家务耗完了。再后来,搞得四处无路了,只好靠他平生的爱好——钓鱼为业哟,凭一根钓竿讨吃喝呢。

俚语讲得好:鱼有鱼路,鳖有鳖路。杀猪杀屁眼,各有各的活法。

胡三叔凭他一根钓竿,硬是在那些年里头养活了一家老小。

好在那年头里,众多的鱼塘沟港没得人去管它。那时代农村里头也只顾抓粮米,农业合作社也不把这沟港堰塘当成来钱的由头。所以,也就没花什么本钱放养多少鱼苗。隔人家远些的池呀,塘呀,都是“野”的,放了敞(任人钓)。更有一宗的是,那年头里的人也纯朴,即便是你把钓竿伸进公家的鱼塘里,蹲个半天几小时,只要你不钓里头的草,鳙,鲢等等花了本钱放养的鱼,其他的鱼儿,你可统统的提起走,因为这都是些‘野鱼’。

如果胡三叔搁今天,随便哪个鱼塘他都伸不得钓竿哟。一伸钓竿就得往外掏腰包出钱买鱼啊,哪还谈得上钓鱼来养家糊口啰!

胡三叔这人还喜欢拉哈子胡琴,闲来无事便自拉自唱,停腔落板吼上几嗓子;不拉胡琴哒呢便睏懒觉,一觉睏下去雷打不动。如果这时有人闹了他的瞌睡,他会一脸的不耐烦,坐在床上发闷火。

赶上那晚星斗满天,估计翌日是个晴朗的日子。那么,第二天天不亮就会背起篓子,拿着钓竿出门钓鱼去。有时在附近,有时去很远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胡三叔钓鱼从来没有打过空转身的。

每次回来,那两头尖尖,中间扁扁,编制得蛮漂亮的鱼篓之中,总是装得很多的鱼,不是鲫婆子,便是鲶胡子,有时是鲤拐拐。总之,鱼不少。

这些鱼,三叔都卖给了隔壁二往的邻居们。至于价钱嘛,好说,随你给嘛。周围的人都晓得三叔没得来钱的门路,靠钓鱼为生,因此,给钱的时候,都是按照行市,一五一十,不贪他的便宜。

邻居们常常私底下窃语:街坊邻居,隔壁二往,帮衬几个都是应该的,何必在乎那角把几分钱的蝇头小利呵!

这日子一混便是多年。

人民公社成立后,胡三叔的“好日子”也就混上了头。

那时候提倡,四海无闲田,世上无闲人。三叔重事奈不何,领导便给他安排了个值更守夜的事儿。工作像根绳绳,把三叔系住了。打那以后,鱼也就钓不成哒!胡琴也拉不成哒!

到了困难岁月,三叔本来就虚弱的身子,越发抵不住饿肚子了。几个月时间,饿得皮包骨头,走路都撇撇倒。最终,还是没能挺过那埸饥荒。60年的五月间,三叔倒下了。死的时候,大睁着一双眼睛,眸子中带着对一碗白米干饭的眷念,瘪着肚皮,离开了这个人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