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又成西方经济殖民地! -- hwd99

共:💬26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殖民地经济演变过程

4 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缺点和成就分析

前面谈到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中的粮食问题和民用消费品问题。关于粮食问题,就是人均粮食增长缓慢问题,但是,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13亿吨增长到3.32,年增长率达到3.66%,是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人均粮食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人口同时期也同步增长,从1949年5.4亿增长到9.75亿人。毛泽东时代,在农业上,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而且基础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善。大力发展水利事业,使水浇地面积从解放初仅1.5亿亩增长到7亿多亩。初步建设了化肥生产体系,化肥生产能力从微不足道到年产800多万吨。发展了杂交稻等一大批良种,大规模平整土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已经普及到农村。农业上主要问题在于,当时一直处于准战争状态,长期以粮为纲,防止战争,同时限制老百姓收入,导致肉食品等生产能力提高缓慢。

毛泽东时代,在民用工业消费品方面的落后,主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49年,我国一共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只有18万人,大部分还是学文科。当时我国现代工业刚刚起步,各方面都需要技术人员。为了对付美苏的战争威胁,我们的技术人员主要用于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工业,如国防和重工业以及化肥化工等行业。没有科技人员参与,我们难以发展工业消费品工业。但是,在毛泽东时代末期,我们在民用消费品生产技术方面也同样取得了很多进展。例如,我们已经开发和掌握了彩色电视生产技术,研制了运十大型民用飞机。只是因为时间关系和各种因素限制,没有大批量生产。而在工业生产方面,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1%,也是前所未有,工业从一无所有,到成长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家,独立自主建设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使我们不受西方威胁和控制。

从发展速度来看,在被封锁,战争威胁始终存在的环境下,毛泽东时代年平均发展速度达到7%,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只是由于底子薄,加上战争威胁,主要用来建设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在改善老百姓物质生活方面进步较慢。

人类社会发展,并不仅仅是粮食和民用工业消费品。根据美国莫里斯.迈斯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著作,毛泽东时代在此之外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在大多数关键性的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国家强,而且 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五倍于中国的“中等收入”国家要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状况变成了大部分人识字。在农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学教育, 在城市几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乡皆开创了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规划。基本的社会保护措施得到了贯彻,如禁止童工,还有农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后者 中最著名的是对最穷困者们的食品、衣物、住房、医疗以及丧葬费用的“五保”。国营企业的城市工人们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国家拨款的福利待遇。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能够声称,它拥有一个虽刚起步但相当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这使得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独一无二。医疗保健、以及营养和卫生的改善, 共同造成了中国人寿命的极大增长--从1949年以前的平均35岁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的68岁。 人口也大幅度增长。

后30年,实际发展速度还低于前30年。名义上发展速度达到9%,由于虚拟经济大发展,例如,房地产销售价格和实际成本之间巨大差异,就增加了10%国民产值。实际发展速度不会超过6%,从老百姓生活水平改善速度来看,就更明显了,社会保障系统被取消,老百姓又重新压上新三座大山,综合指标如人均寿命仅少许增加,明显落后于资改派所说的落后的朝鲜和古巴。

5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及原因

6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象资本主义社会一样,出现周期性特点。 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基础上,总会出现一次大的滑坡,增长率下降,如下图。主要是大量产品积压,大量资金被占用,经济效应下降,经济无法运转。每当大滑坡来临时,中央政府就会提出调整整顿方针,实际是关停并转企业,使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大幅度削减。

根据孙健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次大的调整是大跃进后期,当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压缩基本建设战线,首先要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0 年基本建设投资额为388.69 亿元,1961 年削减为127.42 亿元,减少2/3,1962 年又进一步削减为71.26 亿元,即在1961 年的基础上削减了55%。①这样小的规模是1953年以来所没有的。

第二、进行关、停、并、转,缩短工业战线。这次在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工作,主要是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和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这首先是降低工业生产指标。1962 年5 月中央财经小组的调整报告中的指标是:如同1960年的计划指标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9%,重工业总产值下降了63%,钢产量下降了68%,除原油略有增产外,原煤、木材和发电量等短线产品产量因采掘等原因,也大幅度下降。轻工业总产值也下降了26%。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也关停并转了大量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轻工业。老百姓急需的轻工业产品生产也下降了26%。关停并转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生产能力,当时还有一个理由是让一大批工人回乡,减轻中央政府粮食负担,实际工人回乡,一样需要消耗粮食,并不减少整个社会粮食消耗,而粮食减产,并非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而是农村干部错误导致的。大幅度关停并转企业的主要原因是不断增加的库存积压商品,导致资金紧张,又不知道增发货币,解决货币短缺问题,中央财政困难,整个经济无法运转。1975年和1980年的经济整顿,同样认为当时存在大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严重现象,同样采取关停并转,降低生产能力的办法。

改革开放时代更严重,很多与民用消费品相关的工厂开工率长期在50%左右徘徊,大量消费品积压。根据统计,全国企业的库存积压物资从1988年的2000亿元急速增长到2007年底3万多亿元,主要是家居用品、家电、服装、鞋帽、箱包、手机等领域。

精英们每当生产过剩时,就关停并转,降低国内生产能力,改革开放时代又增加了新方法:低价贱卖出口换美元欠条,29年来,免费奉送财富超过25万亿美元。似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都饱和了,不需要消费更多的产品了。

我国经济总是出现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指导经济发展的错误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在经济上,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就是说生产的数量和消费的数量应大致相等。任何经济体系都不能违反。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在追求经济效益,将经济效益差归结为低效率。事实恰恰相反。例如,澳大利亚新国会大厦只是中国的人民大会堂的一半那么大,但是澳大利亚人用了整整七年才建成;中国只用了十个月。只要有市场需求,许多国营企业就劳动生产率来讲,表现得并不逊色。例如,首都钢铁公司,一九八八年按可比口径计算的新增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比法国的萨西洛尔钢铁公司高24%,比曼内斯曼钢铁公司高318%,比联邦德国的克洛洛克钢铁公司高38%,比英国钢铁公司高108倍,比美国的克虏勃钢铁公司高9%,而仅次于日本几家制铁公司(<<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第10页)。世界银行考察团考察了中国的一些企业后指出:“参观了一个棉纺厂,看来即使用世界水平来评价,效率也算得上是很高的。中国自建的部分工厂,例如石油化工企业的一些工厂,看来很令人赞赏,能够赶上时代。”(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财政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所谓的社会主义经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并没有同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决裂,所谓的社会主义也就不过是“要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已。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在这些国家达到一定的程度,其经济的不均衡性就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是这样。长期以来,在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经济的运行也由于一味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而无法均衡。举例而言,当年中国所制造的上海牌手表,其成本每块不过7元,其出售价格却为120元,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差值:120-7=113元,利润率达1600%,这样的经济效率可谓高矣。但是,中国经济的指导者们没有想到:如果中国经济的所有部门(假定为总数为N〕都能达到这个令中国政府兴奋的高效率,那么整个社会所能售出的产品充其量也只有7N而已,余下的113N是无法在国内市场上卖出去,它们不会积蓄成财富,只会积压成为废物。毛泽东主席曾在1958年十一月郑州会议第二次讲话中,将鞍钢高利润作为标准。鞍钢人均产值18000元,成本7200元,工人工资800元,利润10000元。显而易见,当整个社会的经济运动都在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效率时,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严重失衡,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停滞。产品卖不掉,不会积累变成财富,只会积压成垃圾,从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这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依然在主宰着社会经济的结果。

改革精英们,没有认识到这个经济规律,每当产品积压增加,就关停并转降低生产能力,同时制定各种政策,如降低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低价贱卖出口换美元欠条,等于免费奉送大部分财富,29年来,奉送的财富一共达到25万亿美元以上。

精英们将问题归结为生产效率,以为外资企业生产效率高,大量优惠引进外资,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给外国资本家提供免费土地,免费厂房、免费排放污染物、免除各种税收,低价提供资源、劳动力,还有大量贷款给外国资本家,给各种资本家各种资金支持,相反,对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不断增加各种税收、收缩贷款和资金支持,使外资企业打败内资企业,国内资本家也纷纷投奔国外,成为外国资本家到国内投资,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力量,经济命脉逐渐被外国资本家控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